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哲匠之家,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01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和损毁规律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是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组成木构架体系。屋面有木基层,木基层由椽子、望板等构件组成(图1)。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承重构件是柱和梁,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起围护作用和防寒保暖作用。建筑的屋面由灰、泥、瓦等建筑材料构成,主要起防雨和保温隔热作用(图2)。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张图片
图1 古建筑木构架体系示意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2张图片
图2 古建筑屋面构成示意


中国古建筑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两类,这个分类主要是以建筑的服务对象来划分的。为封建帝王、贵胄服务的宫殿、坛庙、陵寝、府邸、衙署等等是大式建筑,大式建筑的最高形式是宫殿式建筑。这些建筑有规模大、体量大、用料考究、装饰华丽的特点,宫殿建筑还采用斗栱、琉璃瓦等等。为一般平民百姓服务的建筑为小式建筑,小式建筑一般都规模小、体量小、用材小、装饰简朴、等级低、不带斗栱、不施琉璃瓦,常见的有民居、商埠以及小型寺庙等等(图3)。不论大式建筑还是小式建筑,只要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都有其共同特点,这就是木构件承重,特别是柱子承重,墙体起围护保温作用、屋面起防雨保温作用等等(图4、图5)。木构建筑有许多优点,比如加工容易、组装方便、建造快捷、抗震性能好等等;同时,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就是易腐朽、易虫蛀、易失火。尤其腐朽,是木构建筑的大患。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3张图片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4张图片
图3 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举例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5张图片
图4 大式建筑构造举例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6张图片
图5 一般小式建筑构造举例


木构件腐朽,主要有以下部位:

柱子

古建筑的柱子,有些是露明的,有些是包砌在墙体里面的。露明的柱子由于通风比较好,不太容易糟朽,包砌在墙里面的柱子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古代建筑工程缺乏有效的防潮措施,加上土坯、砖这些墙体砌筑材料自身又有吸附空气中或地表水分的特点,所以,墙体往往是潮湿的,包砌在墙体内的木柱,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糟朽。木柱糟朽,一般是从柱根和外表开始,然后逐渐由外向内、由下而上,由轻而重,逐步发展。当柱子糟朽还不严重的时候,不会对建筑整体造成什么影响;当柱子糟朽很严重时,就会对整体构架带来严重影响。下面的图片,是一些古建筑木柱糟朽的情况(图6)。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7张图片
图6 柱子糟朽情况举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包砌在墙体内的木柱,糟朽是非常普遍和严重的问题,是木构建筑的一大病害。木柱糟朽会造成构架下沉,屋面变型漏雨;屋面漏雨又会造成屋面木基层——望板、椽子等构件糟朽,严重者还会波及木构架,造成大木构件的损坏(图7)。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8张图片
图7 屋面漏雨严重影响到木构件举例

木柱糟朽并不是均匀的,有的严重,有的较轻。木柱糟朽还往往受朝向的影响,经常受雨水侵蚀的墙体(如东墙、南墙)潮湿比较厉害,墙内的柱子更容易糟朽,这些柱子糟朽会引起一侧的柱子下沉,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建筑的西、北两面又易受西北风的影响,强大的风力作用,会加剧建筑物的倾斜,如果年久失修,最终会造成房屋倒塌。足见,柱子糟朽给木构建筑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屋面

屋面的功能是防雨、保温及隔热,最主要的功能是防雨。中国古建筑的屋面是由泥背、灰背、瓦泥和瓦件构成的。以北方官式建筑为例,屋面的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望板、护板灰(找平层)、泥背(由白灰和黄土按3:7的比例掺和而成,起屋面保温和垫层作用,通过苫泥背可以将屋面的折线变成曲线,为结瓦打基础、灰背(附在泥背最上层,由青灰、白灰、麻刀等材料调制而成,它是古建筑屋面的主要防水系统之一)、瓦泥(结瓦用的垫层,与泥背用料相同)、瓦面(屋面最上层的防水系统。中国古建筑中不同等级的屋面采用不同的瓦种,如宫殿建筑多用琉璃瓦,等级稍低的建筑用青筒(板)瓦,民居多用合瓦(阴阳瓦),南方多用小青瓦,简易屋面还采用仰瓦灰梗、干槎瓦等)。

不管哪个等级的建筑,不管采用哪种瓦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屋面是由一块一块的瓦组合而成的,瓦与瓦之间搭接是凭灰泥粘接及勾缝相结合的,除去瓦自身的因素,所有瓦的结瓦工作都是由人工操作的。这里就存在一个操作质量问题。认真负责的、技术水平高的工匠,的瓦可能很结实,不会漏雨;不负责的、技术水平低的工匠出的瓦面很可能就会漏雨。除去瓦的质量外,还有苫背(包括泥背、灰背)等都存在一个质量问题。很难保证每个工匠都那么认真负责,都那么技术高超,都那么严格地按操作规程办事。所以,因瓦、苫背的质量不高而出现的屋面漏雨,是比较普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屋面漏雨的表现有多种。前面讲到,古建筑屋面的防水系统有两道,一是瓦面,二是灰背。瓦面是第一道关口、灰背是第二道关口。一般来说,灰背这道关比较容易把持——只要按操作规程去做,要使灰背做到不漏雨不太困难。瓦面这道关口不容易把持——由于屋面是由千百万块瓦件结合在一起,稍有不慎,结合不严就会出现漏雨问题。

新做屋面严重漏雨——即瓦面和灰背都漏雨的情况很少见,但新做屋面的瓦面部分出现漏雨的问题却很普遍。屋面任何部位的雨水,通过缝隙流到瓦面之下,沿灰背继续下流,最后都要汇集到檐头部分,从瓦下面流出来,这种情况即我们通常听说的“尿檐”,其表现是带有灰泥的雨水流到瓦口、连檐乃至飞椽头上,造成檐口部分油饰彩画的污染。这种“尿檐”现象会造成瓦口、连檐、飞檐头及檐头望板的糟朽。所以屋面漏雨是木构建筑的又一大病害。

造成屋面漏雨的原因除上面谈到的施工质量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因柱子糟朽、下沉引起构件和屋面变形,导致瓦面、灰背开裂,造成漏雨。另一种是木构件使用不合理,如檩子过细,梁架断面过小,天长日久出现木构件弯曲变形,带来屋面变形,瓦面灰背开裂,造成漏雨。再一种是檐头椽子翼角下垂变形。古建筑的檐子挑出深远。少者在一米左右,多者能达到两、三米,三、四米;这么长的出檐,凭椽子挑出,而屋面泥背、灰背又很重,时间一长,椽子很容易变曲变形,出现檐头下垂、屋面裂缝现象。古建筑的翼角部分挑出更远,翼角椽后尾很薄弱,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图8)。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9张图片
图8 屋面变形,檐头漏雨情况举例

以上谈到造成屋面漏雨的四种情况。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雨水都要流向檐头部分。所以,屋面漏雨,大部分情况表现为檐头漏雨,而檐头漏雨带来的病患就是檐头构件糟朽腐烂(图9)。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0张图片
图9 历代帝王庙檐头漏雨及构件腐烂情况举例

当然,屋面漏雨部分还不仅仅是檐头,如屋顶的正脊,因木件下垂、脊件松动、缺失,也会造成漏雨,导致脊部木件糟朽;角梁上面的角脊、岔脊也是容易漏雨的地方。屋面的其它部分也会因为工程质量原因或年久失修,出现漏雨和望板糟朽等现象(图10)。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1张图片
图10 屋面其他部位漏雨造成的木件糟朽

木结构的损坏,除因漏雨、潮湿而造成的构件糟朽外,还有虫蛀(如白蚁危害)、火灾(如人为失火、纵火、雷击)等。

木构建筑的构成,除木构架和屋顶外,还有台基、墙体、木构表面的油饰彩画等。这些部分也都有它们的构造特点和损毁规律。


台基

台基,是建筑物的基座。中国古建筑是建在基座上的,梁思成先生把中国古建筑的立面构成称为“三段式”,即台基、构架和屋顶。台基因建筑等级的不同分为多种,最高档次的台基是故宫太和殿的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一般宫殿建筑的台基为一层,有须弥座台基,也有城砖砌筑的直方台基,较高的台基周围都有石栏杆,是为保证安全用的。小式建筑的台基一般是一尺至二尺高的台子(图11)。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2张图片
图11 台基形制举例

一般台基的构造,边缘为阶条石,转角为角柱石或埋头石,下脚为土衬石。台基的墙外皮部分称为陡板,陡板有砖制的,称为砖陡板;有石制的,称为石陡板(图12)。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3张图片
垂带踏跺的组成
(a)踏跺分件名称;(b)踏跺剖面;(c)砖砌象眼;(d)用于须弥座时的象眼做法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4张图片
垂带与燕窝石的组合
(a)常见形式;(b)与如意石的组合;(c)垂带与土衬的联做
图12 台基的一般构造


台基的损毁规律,通常表现为阶条石松动,移位;雨水渗漏导致陡板鼓闪、与主砌墙体剥离;长期潮湿还会造成陡板砖酥碱、松动。阶条石、埋头石等年长日久也会残破、风化。有些石材因材质原因,还会起层剥皮等等(图13)。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5张图片
图13 台基损毁状况举例

与台基相连带的还有栏板、望柱、踏跺、垂带以及象眼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损毁情况,多表现为风化、残缺、松动、移位、歪闪、酥碱等等(图14)。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6张图片
图14 踏跺、垂带、栏板、望柱等损毁举例


墙体

墙体是古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墙体分独立于建筑之外的墙体,如围墙、院墙、卡子墙、影壁墙等等;还有附属于建筑的墙体,如山墙、后檐墙、槛墙、廊心墙等等。

中国古建筑的墙体形式多样,做法多样,如宫殿寺庙的围墙,往往是下碱砌清水砖,上身砌糙砖,外表抹灰,墙帽施琉璃瓦或青瓦,墙体较厚,一般达60—120cm左右。一些小式建筑,如民居的围墙,有的讲究,有的简陋,不尽相同。附属于建筑物的墙体如山墙、檐墙、槛墙等,一般都比较讲究,墙面砌法有干摆、丝缝。也有不太讲究的淌白墙面和简陋的抹灰墙面(称为混水墙)。古建筑有些墙体是很讲究的,如影壁、廊心墙、看面墙等,都非常注重装饰效果。这些墙体一般都用于十分惹眼的显赫部位,如大门内外、垂花门两侧、回廊通道等等,讲究的墙体通常与细致的砖雕结合在一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图15)。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7张图片
图15 各种不同墙体举例

以木结构为主要承重构架的古建筑,墙体一般不起承重作用,它只承担本体的自重。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温、隔热和分隔空间。人称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就是这个原因。由于墙体不起承重作用,所以中国古建筑的墙体材料一般都不是很讲究,除去刻意追求美观考究的那些装饰墙面用很优质的砖料砌筑外,在看不到的地方,如墙体内部,常采用一些拆旧房下来的旧砖、碎砖砌筑,叫做碎砖墙。有些墙体用砖非常碎,称为“核桃砖墙”。用来砌筑墙体的粘接材料也有很大反差,对于干摆、丝缝部分用的是白灰浆、桃花浆,而作为衬里的碎砖墙,则用掺灰泥砌筑。一道墙内外就有不同的砌法。古建筑的墙体,有的很坚固,如有防御功能的城墙、宫墙和讲究墙体的干摆、丝缝部分,也有的很不结实,如糙砖墙、衬里墙等。

古建筑墙体的损坏规律一般是潮湿、酥碱——这主要是由于砖砌体吸水造成的;而那些砌筑不讲究的碎砖墙,年长日久很容易松散,有些墙体还因为墙帽渗水、砌体冻融而空洞鼓闪。同一墙体砌筑工艺截然不同的还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图16)。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8张图片
图16  不同墙体的构造举例


油饰彩画

油饰彩画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木构建筑的外表涂刷油饰、绘制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油饰彩画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保护木骨;第二,美化建筑;第三,彰显建筑等级,昭示建筑功能。第一、二两条不用解释,大家都很理解。第三条涉及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古建筑的服务对象。前面谈到古建筑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大式建筑,尤其是为帝王服务的宫殿、坛庙、陵寝等建筑与为平民百姓服务的小式建筑不仅形式不同,体量不同,所用瓦件颜色不同,外表油饰彩画的装饰也不同。明清古建筑中,帝王建筑的彩画多采用龙的图案,表面大量贴金,彩画形式为和玺彩画,是古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为亲王、郡王、贝子、贝勒等贵族服务的建筑只能用旋子彩画,比和玺彩画低一个等级。而一般的民居、商埠则只能作油饰,或饰以简单的彩画,绝对不能使用和玺、旋子之类彩画。这种等级制度在中国古建筑中十分严格。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等级的彩画,绝对不能滥用。现在,有些新建的四合院或其它仿古商业建筑盲目追求华丽,居然采用和玺彩画,大面积贴金,到处画龙画凤,这在封建社会是逾制,是犯法,要满门抄斩。现在虽不犯法了,但违背了传统,违反了彩画彰显等级的本意,也是不对的。

彩画还有昭示建筑功能的作用。最突出的例子是仓房、库房、书库。古代的仓房所用彩画多为“雄黄玉”彩画,颜色中有大量雄黄,为的是防虫蛀,颜色以黄色为主调。书库的内檐彩画除有防虫蛀的功能外,在外檐还画书卷及文房四宝、古董器皿以昭示建筑的功能。可见,在古代,彩画自身有明确的显示等级、功能的作用。

油饰彩画是统称,实际上二者是区分开的,油饰包括地仗和表层的油皮;彩画是在地仗上面画的装饰纹样或绘画。地仗有单披灰地仗和麻灰地仗,做地仗是为填补木构件表面微小的缺陷、找平、找圆、找直,并保护木构件,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腻子,但成分不同。麻灰地仗是将地仗灰和麻、布结合起来,在木构件表面做一层较厚的保护层。麻灰地仗做法有一麻五灰、二麻六灰、一布四灰等多种,工序比单披灰要复杂的多。麻灰地仗除了有保护木骨、填补木构件表面微小瑕疵的作用外,还有塑造构件外形的作用。麻灰地仗多用于修缮工程当中,或用于攒包镶构件的表面。优质干燥的木材表面可以不用麻灰地仗。

彩画的损坏方式主要是陈旧褪色、残破。彩画是做在地仗的表层,风吹、日晒、大气中的粉尘污染都会造成彩画褪色或彩画的线条(沥粉)与表层剥离。地仗的剥落更会直接导致彩画的损坏。

地仗油饰的损坏方式主要是油皮褪色、老化、剥落、地仗龟裂,地仗与木骨剥离会造成油饰地仗的根本性破坏。一般来说,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技术进行认真施工做出的地仗,完好保留几十年是不成问题的。明清建筑中,有些地仗已经历经一、二百年,仍很结实。但如果施工质量不能保证的话,地仗在几年之内就龟裂剥落的实例也不在少数。除地仗本身的质量外,木材(或钢筋混凝土构件)含水严重超标,也是造成地仗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地仗是附着在木构件表层,如果木材不干就在上面做地仗,一旦木材干燥缩水,就会与地仗分离,成为两层皮,地仗就会整片脱落。构件内的水分蒸发时,水蒸气对表层地仗有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

油饰地仗和彩画一旦破坏,就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原真”状态(图17)。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第19张图片
图17 油饰地仗、彩画残坏状态举例

以上我们扼要分析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和损毁规律,这非常重要。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科学正确的保护修缮方法。


未完待续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
作者:马炳坚
文章来源:古建园林技术,2006年03期
图片来源;原刊文、图3图4来源于汤崇平《中国传统建筑木作知识入门(上)——传统建筑基本知识及北京地区清官式建筑木结构、斗栱知识》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特别鸣谢:马炳坚老师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8 articles)


哲匠之家 (2 articles)


建筑 (13732 articles)


古建筑 (109 articles)


构造 (9 articles)


修缮 (5 articles)


中国 (3590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