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一只建筑精,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张图片

文 | 刘国威、耳十人

“摄影师世界不喜欢我们的摄影作品,他们认为这将是无聊的,老式的,而且只能算是档案记录(笑)。我们知道,我们接受了这一点,但这并不是个问题。”

这不是某个不得志的摄影师自我安慰的话,而是出自希拉·贝歇(Hilla Becher,1934.9-2015),她与伯恩·贝歇(Bernd Becher,1931.8-2007.6),即贝歇夫妇,确立了“类型学摄影”这一概念,定义了摄影的另一种可能性,引领了当代摄影的方法论、技术美学与风格潮流。而类型学建筑摄影也成为而后建筑摄影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张图片
贝歇夫妇及他们的德国工业建筑摄影作品




从类型学开始


要弄清楚类型学摄影,便要搞明白什么是类型学。

“类型学”(typology),也被称为形态学,最初从生物形态学理论中诞生,后来被借鉴到考古学领域中,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发表的《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第一次对类型学作了系统的阐述。

该理论认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拥有自己的谱系。那么,只要“序列中的某些器物的绝对时间被确定,那么其余的相对时间就能够确定。”

所以,使用“类型学”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文物的断代、编年等问题。“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的方法体系。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张图片
蒙特留斯的北欧石斧,青铜斧,青铜剑进化序列

类型学与摄影

分组归类是各种研究广泛运用的基本方法。实际上,摄影的“分类”拍摄方法与摄影的诞生几乎同步,如心理学史中的面相学中对人的容貌特征进行归类,描绘不同人类“形态”;早期的照片被人类学当作视觉资料;也有一些学者将照片作为家庭编年史用于调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等等。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张图片
Pierre Bessard《Behind China’s Growth》

贝歇夫妇与类型学摄影

1948年德国工业因为经济发展的缘故,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工业建筑也在这一冲击下逐渐消失。贝歇夫妇认为自己有义务记录那些大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水塔、高炉等工业设施,并将它们以图片的形式加以保存,并且将这些照片按照类型进行排列组合。并在他们的著述中首次明确提到了“类型学摄影”(Typological Photography)的概念。

希拉·贝歇说:“水塔是不知名的建筑师建造的,他们只是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类型学是我的想法(笑)。我一直喜欢收集书中的插图,这些插图与生物学和类型学有关,这确实是一种影响。”

类型学摄影有着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影像并置,另一个是拍摄手法和拍摄题材之间存在的必然逻辑性。前者是形式层面的表现,而后者是主旨层面的表达。

“我们看了一些冷却塔的照片,我们看到某种特定的模式,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但差异很小,这种模式按主题,按功能,有时按时间,或其他的标准,有静态的建筑,工程诸如此类。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某种类型就显现了出来,这几乎就像制作一部电影,真的感觉像一本翻页书,而且这也是获得一些秩序的好方法。” 希拉·贝歇说道。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6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7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8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9张图片
贝歇夫妇《无名雕塑:工业建筑的类型》

贝歇夫妇以“冷面”、非艺术、非美学的客观方式拍摄德国日渐消失的工业建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摄影作品开始客观表现的开始。

作为一名建筑摄影师,类型意识影响我观察城市、建筑、人的方式,我喜欢通过分类城市中的事物,归纳出各类场景和人物的特点和共性。例如,街头小贩、清晨的市场、城市的历史建筑、施工中的房子等等,每一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氛围和活力。我喜欢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瞬间,与贝歇夫妇不同的是,我并非只会以一种非艺术的客观方式去拍摄,而更多是一种纪实的手段,展现出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呈现城市的多样性、建筑的魅力和个体之间的联系。




解放北路的
西式建筑


城市,如同一个个不同的建筑或个体,每一个都应该有着独特的风貌、历史和文化。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苏州的园林……对于天津来说,西式建筑或许可以成为天津的一张名片。对于初来天津的人来说,会被街上随时可见的西式建筑所吸引,走在天津的街头,现代建筑与西式建筑交融并立,不同于大部分现代建筑方盒子的造型,它们有着精致的细节,尤其经过近百年时间的洗礼,非常耐看。

而有一条街道,短短几百米,便集合了数十座西式建筑,它便是——解放北路。作为西式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这里曾是外国银行集中地,有“东方华尔街”之称,法、德、意、日、俄先后在此开设了华俄道胜银行、麦加利银行、正金银行、中法工商银行等, 它们被保留至今。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百年的历史,我被它们身上时间的痕迹所吸引,所以开始了天津解放北路西式建筑的拍摄计划。

如何通过摄影的方式去完美地呈现此类建筑?对于此类建筑来说,有着相似的特点:严谨的比例、柱廊和柱式设计、精致的雕刻与装饰、常见的三段式结构等等,对于此类西式古典建筑,最精彩的设计就在立面上,为了拍到全貌,相机要稍微向上仰。由于建筑物下部较近上部较远,会拍出“下大上小”的汇聚效果。镜头本身是没有变形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透视关系。为了更好地表达古典建筑的立面,在拍摄的时候,没有采用三点透视或两点透视的表达方式,而是采用移轴镜头,来尽量消除透视关系,同时采用了一点透视的表达方式,来还原最真实的古典立面。同时,将建筑入口置于画面的正中,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立面的对称性。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0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1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2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3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4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5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6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7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8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19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0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1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2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3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4张图片

将这些照片并置,就可以在一幅画面中同时看到多种建筑风格,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点,柱廊、柱式、雕刻等等,但也因建造的时代与国家的不同,呈现出各自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就像一部静默的历史,记载着天津的过去。它们风格多种多样,这种现代与历史的交融,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城市风貌。所以拍摄的不仅仅是建筑,而是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时间的痕迹。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5张图片




高架桥下的空间

作为一个城市观察者,我总是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穿梭,总是会被一类空间所吸引,就是高架桥下的空间。无数次路过高架桥,既会被超尺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震撼,也会被下面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场景所吸引。城市巨构与日常生活在同一空间下呈现。卖瓜卖菜的小摊小贩、围观下棋的大爷、跳广场舞的大妈、健身运动的人们……原本空旷的灰空间也因为他们的存在变得生动有趣,在他们的自发改造下,成为城市中很有意思的一处场景。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6张图片

此类空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巨大的混凝土结构给人的力量感与下面灰空间生活场景给人的日常感动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两点,将拍摄的时间选在了日落前的最后一小时,这个时间在摄影中被称作“黄金时间”,此时太阳处于较低的角度,光线途经较长的大气路径,导致蓝色和绿色波长被散射,而较长的红色和橙色波长能够更容易穿透大气。因此,光线中的蓝色成分减少,使得色温变得较低,呈现出温暖的橙色和红色色调。照射在混凝土结构表面,产生更明显的阴影和高光。这种阴影与高光的对比增强了混净土的纹理和层次感,从而增加了照片的景深感。某个时刻,阳光可以穿过高架桥之间的缝隙,在地面形成一条窄窄的光带。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7张图片

这个时间也是上班族集中下班的时间,各种商贩都忙于经营自己的一方小生意,形成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景象,用这种温暖的色调来表现下方空间的人物活动,可以更好地传达情感、渲染情绪,使照片更具有情感共鸣。所以拍摄的不仅仅是高架桥下的空间,更是该空间下最平凡朴实的日常影像。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8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29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0张图片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1张图片




人物志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空间的灵魂,空间因为人的使用而鲜活起来,在建筑摄影中,如果要说我最关注的点,那一定是人。人可以创造出设计师意想不到的空间使用方式,可以定格某个特定的空间状态,可以表现一种贴合场所的情绪氛围,正如我给工作室起名叫“Daily”一样,其理念就是捕捉建筑日常使用状态中的动人场景,通过人在建筑环境与空间中的活动,展示建筑最真实动人的一面。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2张图片
圣马可广场的浪漫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3张图片
傍晚的鸟巢附近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4张图片
黄昏的“丽池公园”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5张图片
海边的MAAT博物馆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6张图片
修缮中的“奎里尼基金会”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7张图片
停车楼屋顶上的游乐场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8张图片
黄昏时分的“发现者纪念碑”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39张图片
西村大院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0张图片
阿那亚犬舍酒店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1张图片
每个人都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2张图片
南开海冰楼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3张图片
沙丘美术馆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4张图片
午后的广场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5张图片
百湾家园公租房里的住户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6张图片
益阳科技馆前的小夜市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7张图片
益阳图书馆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8张图片
老宅子里的四世同堂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49张图片
胡同里的烟火气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0张图片
休闲的周末午后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1张图片
胡同里的家长里短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2张图片
疫情下的街头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3张图片
慵懒的生活氛围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4张图片
黄昏时分的“发现者纪念碑”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5张图片
体育馆的结构、光线、人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6张图片
中国国学中心下的日常场景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7张图片
威尼斯双年展某一时刻的光影


类型学摄影最早被用于生物学上,通过分类的方式来描述生命形式,后来经过贝歇夫妇的推动,正式提出了类型学摄影这一概念,在建筑媒体与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在,建筑图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设计,有一些建筑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刻意营造一个网红场景,以便后期方便在各个媒体平台宣传,但是真正的好设计,应该更关注人在空间中的使用状态,同时,好的建筑不应该只有竣工时的完美定妆照,更应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时光的雕刻后,更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甚至产生在设计之初未曾预料到的使用方式与活动场景。


图片说明:

本文“从类型学开始”章节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余章节图片均为本文作者三山自摄,版权归Daily建筑摄影所有,请勿转载或擅做他用,侵权必究。

本期原创 / 刘国威
# 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摄影师,城市影像记录者,设计与摄影缺一不可


本期原创 / 耳十人
# 城乡规划专业,文化不多废话挺多,幻想当动画导演的if线(但好像也是个缺钱又缺觉的行当)

指导 / 言西早  编辑 / 白雎  审核 / 言西早



类型学建筑摄影,与我观察下的建筑、城市、人第58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7 articles)


一只建筑精 (63 articles)


建筑摄影 (46 articles)


城市 (141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