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Hybrid Block
异构街坊


“城市的坐标,不仅来自于视觉形式,也来自于其所创造的城市生活的公众属性。”

——朱培栋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张图片

在《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上)》中,我们回顾了武汉长江中心国际竞赛的方案设计:以场地向公众完全开放为导向的城市网格设计,构建一处“城市聚场”。

2024年中,我们荣幸受到项目业主华润置地的设计委托,并承担了全新的设计任务:在业主指定的空间格局基础上,围绕新的业态定位——集艺术中心、商业大平层、酒店和办公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社区。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张图片
△ 从竞赛方案到落地方案

从开放式创作到既定命题,从理念构想到付诸实施,在本文中,我们将进一步反思探讨“何为坐标”与“如何坐标”,在与政府规划、开发需求、未来业主体验及城市公共利益等多方诉求的交织中,寻得某种可行的路径。目前,项目已于8月动工,其中艺术中心部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张图片

公共开放是我们对新坐标建筑的理想愿景。在竞赛方案中,“城市聚场”这一理念通过激活街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属性得以展现;而在落地方案中,随着功能定位的转变与使用需求的细化,“开放”被重新定义为多维空间叙事的整合——既涵盖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交织,也涉及人群流线与功能模块的复合组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张图片
△ 总平面图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7张图片

如何在这些复杂且多元的诉求中寻求动态平衡,以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联动、景观资源的共享和场所的公共性,依然是我们对“何为坐标”的底层逻辑。而当项目定位从高端的办公园区调整至综合性社区时,我们对“坐标”的理解定义也从广泛的“城市聚场”回归到更具体的日常性“生境街坊”。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8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9张图片

不同于竞赛方案中融入城市网格的布局,业主给定的“双Y形+L形”在横平竖直网格化的城市中呈现出异化的空间结构。我们延续竞赛方案中的立体化分区设计和“生境底盘”概念:近人尺度上,通过尺度优化和空间引导来消解异构布局带来的距离感和疏离感;宏观尺度上,以差异化的建筑形象和高效可达建立城市坐标。“生境底盘”则在其中承担多层级、多流线的枢纽角色,来实现不同业态的交互与不同群体的分流。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0张图片
△ 规划分析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1张图片
△ “生境底盘”


随着项目功能定位的逐渐清晰,不同群体对私密性和公共性的需求也更加明确。因而关于自然生境的营造成为另一条贯穿设计的主线,来化解空间矛盾。通过多层次、柔性化的景观策略,与江景相互渗透,与环境共融共生,让建筑尽可能融入场地与滨水绿带环境,从而在视觉和功能层面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开放与反哺。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2张图片
△ 自然生境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3张图片
△ “生机之环”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4张图片

基于竞赛方案“城市聚场”提出的便捷可达、尺度宜人、业态多元、场所开放的理想原型,“异构街坊”方案深化依然是从城市、街区、空间三个尺度关系着手,从布局调整到尺度协调,从空间策略到复合体验,从完全开放到多层级开放,最大限度融入环境并激发新活力。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5张图片

异质:肌理相异,但尺度相宜

建筑整体延续了竞赛阶段提出的群像式“长江画屏”概念,单体也保持垂直方向的体量三段划分关系。8座板式塔楼采用体块分段和前后推拉的形式,形成退台,拓展室外露台空间,优化横向尺度,强化建筑与江面在形态上的呼应,塑造灵动而富有韵律的天际线形象。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6张图片
△ 形体生成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7张图片

低区的“生境底盘”通过立体化路径串联8座塔楼和周边社区、滨江城市绿带,形成多维的公共系统:首层沿街设计为开放街区,10.5米标高处构建社区高线公园。通过街道近人尺度的商业盒子,艺术中心,水平错动的天街和片板绿化,以及被消解的建筑体量,来营造更具亲和力的城市空间尺度。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8张图片
△ 生境底盘概念分析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19张图片
△ 生境底盘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0张图片

在为武汉这座江城塑造江滨坐标建筑时,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以长江及其水纹作为文化记忆的意象象征。我们将水波涟漪转译为建筑立面的律动语言,玻璃幕墙与辽阔的长江水面交相辉映,再现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1张图片

在我们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单元幕墙上的金属构件与宋代画家马远《水图十二卷》中“长江万顷”的肌理意象不谋而合,也使得传统绘画中长江流水的历史景致以另一种方式在现代城市中重现。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2张图片
△ 立面概念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3张图片

向生:向心布局,生机环线

来自于前期城市设计概念中的Y形布局,使得单地块内的3座塔楼呈向心围合的关系,稳定且私密。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4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5张图片

以中央景观庭院为枢纽中心,我们规划了两条“生机环线”:滨水绿带-垂江步行走廊-铁路文化步廊-开放街区的外环系统,以及联通园区内外的“生机之环”,将空间不同程度的打开,对不同功能需求的人群进行有效分流。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6张图片
△ 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7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8张图片

以C2地块为例。地下二层的地库空间衔接片区整体规划的地下环路,将部分停车位释放给城市。城市市民可经由公共车库、地下多功能厅的路径,或是通过沿街的艺术中心主入口,抵达“生机之环”中的共享功能空间。地面层则是与城市共享的商业街区、铁路文化步廊、垂江步行走廊。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29张图片
△ 城市开放流线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0张图片
△ 艺术中心主入口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1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2张图片
△ 停车场入口


艺术中心主入口,由8根白色UHPC树形立柱阵列支撑,形成10.5米挑高的视觉引导与标志性空间。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3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4张图片
△ 艺术中心主入口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5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6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7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8张图片

“生机之环”的中央庭院,整合了采光、景观与流线,通过环形路径实现各楼层的高效连通与人流分流。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39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0张图片

多维:从立体空间到复合体验

“立体”作为空间策略,通过空中连廊、地下空间等有效解决了空间维度的问题。而面对更复杂的人群和业态功能,“多维”的策略则指向一种更复合的体验。通过融入城市客厅、艺术中心、商业街区等复合业态,营造全天候活力社区,既为项目使用者服务,也为市民提供差异化体验和便利。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1张图片
△ 剖面分析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2张图片
△ 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3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4张图片
△ 贯穿四层的中庭空间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5张图片

中庭空间以多层瀑布景观和垂直绿植为视觉核心,同时结合艺术展陈、城市休闲、景观打卡等功能,打造包容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6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7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8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49张图片
△ 墙身大样

艺术中心、多功能厅、健身房、泳池、会客厅等设施则分布在地下二层至地面层的不同楼层,充分满足广泛的社交、健康需求。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0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1张图片
△ 泳池空间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2张图片
△ 户外空间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3张图片
△ 贯穿四层的中央庭院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4张图片
△ 中庭为地下二层提供采光


公共:层级化开放性

在功能组织的关系处理中,私密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平衡是项目设计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对此,我们规划了一种多层级开放空间体系,以营造项目特有的公共性特质。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5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6张图片

这里的“公共性”隐含多层级的开放逻辑,面对包括地块内部使用者、周边社区用户与更广泛的城市市民在内的多元化群体需求,设计通过花园景观、公共天街和开放绿廊的分级策略,使各群体的期待与诉求得到均衡而有效的回应。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7张图片
△ 地块周边社区的共享流线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8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59张图片
△ 地块内部的私密流线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0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1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2张图片

基于内部空间与外部江景资源的充分联通,高层塔楼选择了可行性更高的密肋井字梁悬挑结构,同时提供一种灵活可变的空间平面,也是为不确定使用场景预留弹性空间。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3张图片
△ 工地照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4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5张图片
△ 室内江景视野


Y形布局在临江的街角形成了两处空地,我们通过去围墙化策略,形成了大范围的共享和小范围的分享——视线上公共可达的景致共享于城市,高品质的园内景观则分享于园区使用者和周边居民。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6张图片
△ 不同开放程度的边界设计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7张图片
△ 街角开放空间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8张图片

长江滨水区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地缘文化。在城市化率持续提高但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城市坐标建筑的意义也从单纯的城市形象符号或商业消费中心,拓展为多维度的、高品质的城市链接节点。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69张图片

从传统以开放形式塑造的“共享坐标”,到如今通过多层级开放性构成的“分享街区”,“长江天际”以城市新型街坊的形态焕发鲜活烟火气与城市记忆。通过融合公共艺术、商业、文化与生活,“长江天际”构建了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活综合体,不仅为公众提供新型生活空间,也重新定义了“坐标”的当代文化意义。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70张图片

12月初,艺术中心的率先开放,以世界级钢琴大师马克西姆的首场弹奏会为契机,为公众带来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体验,并以此为长江天际塑造城市记忆的重要起点。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71张图片
△ 马克西姆演奏会

历时一年半的滨水城市坐标设计探索,随着项目施工的稳步推进,正逐步转化为实体空间。我们也期待“长江天际”在城市与自然、文化与公共之间,持续创造丰富多元的生活可能性和城市记忆。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72张图片

武汉长江天际,line+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下)第73张图片
△ 工地建造实录

项目名称:武汉长江天际
建筑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line+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朱培栋
设计团队:吴海文、周洋、邓超、朱雄飞、张群晨、孙金、刘皓
线图绘制:杜梦颖
业主:御江坤(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于舍设计Yu Studio、香港郑中设计事务所(CCD)
景观设计:Platform翊象设计
幕墙设计:上海熙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bpi照明设计
施工图设计: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湖北,武汉
建筑面积:207000㎡
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
材料:UHPC、仿石铝板、中空LOW-E玻璃
摄影:陈曦工作室、line+


来源:本文由line+建筑事务所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line+建筑事务所所有。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809 articles)


综合体 (195 articles)


酒店 (232 articles)


艺术中心 (124 articles)


商业空间 (552 articles)


中国 (3634 articles)


武汉 (54 articles)


line+建筑事务所 (39 articles)


铝板 (131 articles)


UHPC (3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