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1张图片

采访 | 杜广茜  《方塘城市评论》编辑
         受访 | 苏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二院五所设计总监


建筑师在中国并不是特别张扬的群体。建筑师既需要在专业技能方面出类拔萃、又要求对社会、人文、艺术有所体悟和感知。

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建设基本满足承载社会生产的建筑需求,大规模的建设放缓了脚步,建筑师行业由之前的辉煌转向萧条。

然而,这只是站在效益的角度看待建筑行业,建筑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远大于此。

本期《方塘城市评论》专访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青年建筑师苏波,通过他了解体制大型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成长,听他讲述他眼中的城市和建筑。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2张图片

苏波:北京人,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代表作品有北京奥运中心区下沉花园景观红门、凤凰国际媒体中心、北京华侨城二期住宅区、合众北京朝阳东坝小学等。

从小开始寄宿幼儿园的他有大把的时间自己琢磨玩具,这对他后来成为建筑师影响很大,独处培养了他动手能力和空间思考的能力。

他有国际建筑事务所工作的经历,而最终回到体制内大型设计研究院。从业十多年,他说自己还在学习,他说会饱含热爱和激情把建筑做到老。

苏波认为北京老胡同承载着人与人的感情,是有温度的建筑,面对崭新的城市他有一些无奈和伤感,他说这是社会发展的综合因素导致,每个人都负有责任。

在苏波看来过去二十多年城市发展中,太过在乎建筑对城市形象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缺乏文化自信的体现,然而挖掘和延续传统文化并不是生硬的复制,需要放在新的建筑语境和社会背景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在苏波眼里,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动态的,而挖掘建筑性格的核心因素是人。建筑师赋予建筑生命力,建筑自身也能为建筑师带来意外惊喜。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3张图片
作品: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信息大厅夜景 2007-2014

建筑师需要独立思考

《方塘城市评论》:您成为建筑师受什么因素影响比较大?

苏波:我父母都是生意人,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幼儿园寄宿,一个月回一次家。那时候有大量的时间独处,幼儿园的玩具里有很多玩具跟建筑有关,金属的、木头的都有。那些材料都是我现在做建筑会使用到的。小时候玩的过程培养了我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我现在做建筑影响很大。

可是现在小朋友都在玩ipad、PlayStation等电子设备,经历跟我那时候很不一样。我经历的中学教育比较类似素质教育,有很多兴趣小组和动手的机会,这对我后来选择建筑师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家人很多都是铁道部工作人员,所以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就选择了一个有相同背景又有建筑历史的学校,离开北京去了西南交通大学读建筑专业。


《方塘城市评论》:您是哪一年毕业的呢?

苏波:2003年毕业之后就回北京工作了。


好的建筑体现文化自信

《方塘城市评论》:怎么看待您从业以来的这段经历?

苏波:我觉得这些年都很幸运。像您前面提到的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非常好,是城市建设的爆发时期。1970年代,北京的建成区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2000年的时候,北京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488平方公里。2012年,北京的建成区面积却已经高达1289.3平方公里。看到这样的数据,不用多讲大家也知道在2000年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北京这个城市发生了什么事情。相比2000年差不多翻了3倍。其实在1949年的时候只有44万平方公里。五十年时间才翻了2倍,也就是说这十年是北京城市建设集中爆发的时间,全国也是这样。

《方塘城市评论》:那您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苏波:我更愿意看这种现象的本质。我想谈谈建筑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事情。

其实建筑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只是这个现象的参与者,并不能做决定。我们也跟大家一起承担这件事情的结果。但是这件事的主导不是建筑师,建筑师跟所有参与者的身份是一样的。

而且我逐渐认识到这件事情的主导也不是政府,而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是我们社会和经济相互作用、综合发展导致的结果。

从1840年到1949年这近一百年中,中国人曾面临一种屈辱的处境。城市建设的发展被大家以把国家建设好的诉求所推动。

这一百年中国社会出现了断层,建筑也相应出现了断层。建筑空间、建筑符号、规划设计都没有时间积淀和延续之前的建筑风格,硬生生地接上了现代经济发展,在我看来现在城市会有一种穿越的感受。

当大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地产商希望我们反过来做新中式、古典风格的建筑,走折衷主义、复兴主义路线。这种现象我觉得有点像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当经济发展特别快速而后又突然缓慢的时候,便放弃了巴洛克。这跟我说的中国建筑现状有点区别,但是本质都是回过头去找本土建筑源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释放之后建筑有功能上的井喷式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现状的促成者。

《方塘城市评论》: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现状的促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但是政府还是起了主要作用。那在您从业的这十年间对中国城市和建筑最大的感受是?

苏波:城市和建筑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载体,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改造世界的产物,小时候长在北京,家里的窗外是一片菜地,现在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我的中学在高中时代全是四合院,现在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2001年中国加入WTO并且申奥成功,之后很多片区的建筑都是分时间段变化,成片成片地被替换。

《方塘城市评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看得到这些高楼在那时候全是四合院和菜地的田园风光?

苏波:是的,虽然那时候胡同很破旧,但那种尺度和韵味在,胡同之间的邻里关系很亲密。

《方塘城市评论》:机器建筑还没有取代人文建筑的时候,那时候邻里氛围更浓一点。

苏波:其实当时的胡同很像现在的云南、皖南、江浙那一带的古村落,在30年前北京的城市里大量存在。

《方塘城市评论》:有什么感受?

苏波:伤感、遗憾。

《方塘城市评论》:但是那种破破旧旧的建筑对城市面貌有所破坏吧?

苏波:大家为什么把城市形象看得如此重要还是跟我们社会发展有关系,我们需要一种可以用物质来体现的自信。但是去看巴黎、布拉格这些城市也并一定很新,甚至有一种破旧的感觉。这些城市也有自我更新,但是不会像中国城市一样那么着急地想要塑造某种形象。这些城市的形象是融在他们城市市民的生活和基因里的。

《方塘城市评论》:这缘于他们的文化自信?

苏波:对,是文化自信。而我们的文化自信从1840年社会出现断层之后就缺失了,也就是以胡同建筑为代表的传统城市记忆和机理消失了,所以我们后来的城市建设就体现了我们想要展现自信的诉求。


建筑发展必然要融合多种文化

《方塘城市评论》:由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需要通过一种比较快速的途径来重振国家的形象。这也可能是找回文化自信的手段,已经成为事实,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这也许不是最好的方法。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作为建筑师您对我们未来城市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苏波:过去我们的建筑师扮演着政府制定者的幕僚角色。建筑师和规划师在希腊词汇是一个词,是一种决策的执行者。我的建议是建筑师可以自上而下改造城市,在跟建筑的主导者,比如政府相关单位、投资商沟通时多引进亲民的、生态的、文化的建筑意见。在自上而下的决策中扮演沟通和主动引导的角色。

自下而上方面,建筑师更多地需要把自身还原到普通的市民和老百姓身份中去,不能停留在建筑的象牙塔里,也不能书本化和教条主义,要从城市参与者和生活体验者的角度去做建筑设计。

《方塘城市评论》:您怎么看待当代建筑师所面临的职业发展现状?

苏波:我认为建筑师的角色有所转变。刚刚提到西方的建筑师是为贵族提供服务,更多时候是满足小范围业主的需求。这类建筑师有一定的主导权,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建筑发展有连续性,是比较完整的。

但是中国的建筑师就不一样。我们老一辈的建筑师,您刚刚提到的梁思成、林徽因他们这些大师是受了西方建筑学很大的影响的,还有受日本建筑设计的影响。

《方塘城市评论》:您刚刚提到我们有一些建筑师受日本建筑的影响,由于中国和日本有共同的东方文化基因,这种有意识的学习能否说明东方建筑的意识兴起?

苏波:这个话题非常好。我们之前总认为,日韩建筑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不可否认,他们受了很多西方因素影响,但同时他们融入很多自己的思考。日本有一个叫金刚组(创立于公元578年,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家族企业)的团队,整个家族骨干是飞鸟时代延续下来的,团队核心都是家族成员,到后来逐渐转换成公司制,也可以有外员加入。这个团队只接木质建筑项目,可能看起来有点极端,但对古建筑是一种保护、一种传承、一种延续。
日本很多建筑师都受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是又融合了自身文化的内容在里面,这种融合是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人类文明角度来看,冲突和融合都有,才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4张图片
作品:北京朝阳东坝小学 2014-2015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5张图片
作品:北京朝阳东坝小学 模型

《方塘城市评论》:这对建筑师有什么启发?

苏波:建筑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设计方法,同时对不同文明和建筑思想要有所了解。打破自我封闭并且足够开放,增加自我修养的同时要放开视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把自己所在地域的文化了解好。


理论源于实践

《方塘城市评论》:您的建筑核心理念是什么呢?

苏波:建筑理念受工作经历的影响。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两家外国事务所工作,因为当时想学习西方的设计理念。之后回到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这里有八年的工作经历。没有自己创业的原因是认为自己还处于学习的阶段。

《方塘城市评论》:主要给你带来了什么?

苏波:我觉得是机会。建筑师不是纸上谈兵的工作,所有的想法一定要经过实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总结出相应的理论。

我自己是那种先有实践才有理论的建筑师。国外也有很多建筑师他们并没有核心的理论,比如央视新址作者库哈斯,他的优点更多地体现在他宣传的张力和演讲时的气场,一般建筑师难以达到,这也是建筑师需要学习的。

我的核心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通过建筑作品来讲建筑设计理念。

《方塘城市评论》:那讲讲您的建筑作品。

苏波:在我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政府和管理层是希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加在建筑上,比如北京西客站、王府饭店。初心是好的,但是做法可能有违背建筑学的地方。

一直到2000年以后这种现象依旧存在 ,2007年卡塔尔亚运会对阿拉伯文化的宣传对中国后来举办奥运会有一定的启发。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开始注重在国际赛事的时候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

2007年我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大融合。鸟巢是一个很前卫很国际化的建筑,并不容易直接找到中国化的符号,于是我们希望加入中国元素进去,想把文化地域性体现在建筑形体上。

这个项目在北京中轴线上,共有七个院子,每个院子都有自己的主旨。这条轴上的紫禁城,英文名是forbidden city,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文化和社会进一步开放,开放的含意就是unforbidden,符合奥运的精神理念。我们希望此项目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开放,这就意味着新的方案要在原有设计格局基础上增加局部性的、元素性的内容,而不是进行全面仿古。此项目难度在于,在已有的各类现代化场馆环绕下体现中国文化,而本身钢制金属和混凝土材料为主导的中心区与中轴线绿化成荫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差甚远。1号院红门顶端南侧为挑檐深远的棚架,143根铝型材一端与门架铰接固定,8米长型材和4米长型材交错布置,相互联接,形成两条曲线,抽象地表达了反宇向阳的中国建筑神韵,这也既能体现奥运精神的现代性又能反映传统文化的这样一扇门。但是午门的平行屋檐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性,在结构上我们把双层屋檐进行了交叉想要体现现代社会打破阶层,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精神。

还有一个项目在王府井的东厂胡同,甲方给的要求要尽可能体现传统文化,我们开始做设计的时候没有刻意地去做仿古的建筑,而是用新材料,新比例,新语言加载在建筑形体上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6张图片
作品: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景观红门 2007-2008

通过这两个项目总结出我的核心理念是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用新材料料和宜人尺度构造出现代建筑,而不是机械地仿古。

《方塘城市评论》:说到仿古建筑,我也看到过一些仿古的建筑 ,虽然很漂亮,但是跟周围的环境非常突兀,整体感觉就不是那么好。

苏波:这种仿古项目在日本和韩国做的比较好,是因为他们对周围的环境考虑的比较多,做出来的项目整体效果比较好。

而在中国很多时候是直接复制,不会过多考虑跟周围环境的融合。我没有拿一个四合院直接放在奥运中心区,因为它周围是功能性强的建筑,在一起会有很大的冲突,包括建筑本身也会存在问题,原来时代的手法和材料并不能适应现代建筑要求。

所以我更倾向于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建筑手法剥离传统文化符号,比较系统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建筑也随着时代在发展,在文化的发掘上也要用动态的手法。

《方塘城市评论》:建筑能够体现出它背后建筑师的修养和水平,其实建筑并不是冷冰冰地放在某个地方的庞然大物,建筑其实是有性格的吧?

苏波:你说到这个我也有同感。刚做完鸟巢大红门的项目后我觉得它是比较刚强的,但另一方面又比较柔弱。建筑是变化的,随之性格也在发生变化。

《方塘城市评论》:一个建筑在图纸、模型阶段跟它实际诞生还是会有微妙的变化的?

苏波:对,这也是建筑的魅力,它能够产生惊喜,会有新的东西产生。这也是因为倾注了太多心血才会有意外的收获,但是大部分时间由于项目较为紧急,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我们在谈论建筑的时候更多地是谈论建筑数学和几何的部分,但我想说说建筑的外延,建筑是包含艺术和人文,同时兼有技术的综合体,建筑也是动态的。

我们做过合众人寿保险的武汉后援中心,当时甲方要求我们做出苏州园林的感觉,用传统院落的方法来化解建筑的体量感造成的冲突。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植入了很多园林的手法,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园、亭、境其实并不是静止的。在苏州拙政园和上海豫园感受的时候,我们发现园林其实是忽开朗忽狭窄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实建筑是动态的,你处在一个屋子里走动、乘坐电梯都会带来这种变化。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7张图片
作品:合众人寿保险武汉后援中心集团办公楼 2010-2011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8张图片
作品:合众人寿保险武汉后援中心区规划 2010-2011


《方塘城市评论》:其实建筑跟人在互动的时候就是动态的?

苏波:是的,建筑要足够给人提供互动的空间。这也是我十二年建筑设计生涯比较重视的。就是建筑要跟人有互动。

第三点讲讲BIM(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之前BIM主要应用于建造阶段,其实不只在建造阶段才需要,在建筑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BIM的应用.这里用新的概念-参数化主义来解释这种信息模型的建筑设计全过程应用。它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比如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就大量运用了参数化主义方法来设计,但并不认为它们是一些奇怪的建筑,反而融入了建筑师的思考和建筑自身的生长。

本质上,建筑设计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系统,众多外部及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最后结果,这些不同因素定义为相应的参量(parameter), 设计过程中各个参量按照需要的规则集合而成一个动态稳定结构。这样的结构能够对形态、功能以及环境变量保持持续的关注度。“通过脚本化的关联建立起连续差异性,这种有组织的差异性使设计系统趋同于各种自然界的系统,参数化的组织形态高度地整合在一起解决了设计自身的复杂性。

这是脚本化的参数系统,它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也适应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在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基础上,建筑学试图诠释对日益增长的复杂性的需求。建筑领域的创新是通过建筑风格的演化递进实现的。建筑风格之间的转变是积聚了生产力革新和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建筑设计逐渐打开过去彼此孤立的信息空间,让开放的、深层次的、多元的空间序列融合在一起。参数化的脚本会借助计算机还原设计的构想,从抽象的层面上植入功能、专业、城市、社会等基本需求。社会和自然的复杂性不停地渗透到建筑中,所以脚本在设定系统参数和解决问题上越来越复杂。毫无疑问的,自发而简单的脚本控制将会逐渐无法满足未来的需要,脚本的逻辑性越来越借助于计算机器的机械系统,同时它自有的逻辑设计也就相应生成在这样的机械系统中,从而取代了人的原始思维,这种逻辑开始成为设计和发展自我思考的核心。我们需要跳出次一级系统在整体上控制和平衡脚本的生成,才能使结果更加具有复杂性,适应性和动态化特征,建筑也才可能会更加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回归到今天采访的主题(建筑与城市),城市是建筑的集合,建筑的集合并不简简单单是建筑的排列,还有很多信息:人、公园、交通系统、完整的生态系统。城市是一种集合体、城市是一种信息集合的呈现形式。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互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对规模控制有更多的帮助,差异化的城市发展特点。这是未来生态化的新体现。

我参与的另外一个项目是凤凰国际传媒中心,从方案设计到施工都应用到了参数化主义方法,这里主要参与前期方案设计和后期演播厅的施工图设计。

《方塘城市评论》:您当时的设计想法是?

苏波:过去牛顿、欧几里德所阐述的是一种经典的、线性的、有因和果的一种比较单一的看待事物的理念,但我们的城市是各种信息的融合,所以不是单一的理论能够解释清楚的。

现在大家都谈互联网+,那它对建筑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信息是开放的、脚本化的。这个脚本更像城市的基因,参数化主义是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的突破,比如凤凰国际媒体中心的坡梯,它是一直变化的,它的宽度、用钢量、荷载都是根据参数变化的。计算机能够解决建筑的复杂性、适应性、动态化问题。其实这是科技趋同自然界本来有的运营逻辑的一个过程。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9张图片
作品: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2007-2014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10张图片
作品: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Rhinoceros 概念模型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11张图片
作品: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CATIA BIM信息模型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12张图片
作品: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旋转坡道  2007-2014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13张图片
作品: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 鸟瞰全景 2007-2014


《方塘城市评论》:有时候建筑师也有很多无奈,没有足够的时间把握一个建筑。作为建筑师您对目前中国建筑行业有什么感受?

苏波:我可以用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来形容我当下的状态,我的努力以及幸运给了我快乐的感受。未来经济和建筑萧条的时候我会吐故纳新,多多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新的建筑发展时期。我希望把这个职业做到生命终结的那刻。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14张图片
作品:北京华侨城二期住宅 2005-2009

苏波:每个人对城市发展都有责任,文化需要延续和生长 |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第15张图片
作品:银川绿地超高层 2012-2013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访谈 (147 articles)


人物访谈 (37 articles)


苏波 (3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