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1张图片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
DEATH & THE CITY东京垂直墓地概念设计竞赛冠军小组的自述


前言

这次参加DEATH& THE CITY垂直墓地的比赛,说来很有机缘巧合在里面。队友在arch out loud的官网上看到这个比赛,很感兴趣,便把任务书翻译了下来。但大家一开始对于参赛与否并不是很确定,好在在一起的讨论会中灵感乍现的有了现在这个点子,大家便在参赛与否已经设计方向的问题上确定下来,几乎没有什么修改的做到最后。很幸运的的从来自54个国家的460个参赛 作品中拿到冠军。说来整个参赛的过程,以及我们的设计理念,都可以算是对于我们建筑观点以及我们对于参加建筑竞赛的看法的完美诠释。所以便写作了这篇文章,将我们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2张图片

任务背景

DEATH & CITY 东京垂直墓地概念设计竞赛,是由arch out loud 发起的一次关于死亡与城市的概念性竞赛。设计场地位于东京最繁华的歌舞伎町,组织者希望通过一次面向全球的概念设计竞赛来:探索死亡与当下建筑学学科状态之间的关系;寻找创新的方法一个公墓可以有体验;创建一个有效地解决东京的空间问题的解决方案;定义两个不相似环境之间的关系:墓地和这座城市;检查墓地和东京的商业和流行文化认同之间的联系。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3张图片

设计过程

说到墓地的设计,就不得不谈到我们对于墓地意义的一种理解。墓地不是为死者,是为生者而修。墓地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因为死者需要一个存放尸骨的空间(死亡是唯物的,死去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我们并不认可在天之灵的存在),而是因为生者需要一个纪念故人,需求心灵慰藉的空间。本质上,墓地只是提供了一个寄托人们思念的媒介而已。而墓地并不是因为它自身的建筑形态或者材料而获得的永恒性,而是由于人们持续的信仰,持续的精神寄托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永恒”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4张图片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5张图片

所以我们建筑想法的一开始,就是希望塑造一个反传统的建筑形象。很显然,在垂直墓地的设计上,多数人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将传统的墓地在垂直方向上叠加,形成一座塔楼的形式。但毫无疑问,这样的设计手法无论怎样的修饰,在本质上都是一座构筑物的纪念碑,创造一个所谓的永恒形态。而我们更希望能用非传统的方式来解决墓地空间的问题,并让建筑的存在与人们的精神寄托直接相联系。所以便有了运用气球作为骨灰容器的想法,运用气球的漂浮来利用垂直的空间,在打破构筑物永恒性与冷漠感的同时,营造一个关于纪念与永恒的故事。

存放骨灰的气球,在场地内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的上升与更替。概念源自这样一句话:Death is not the End. Being Forgotten is. 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彻底的遗忘。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6张图片

所有被放入墓地的气球,下面用一根光纤与地面相连,地面是一个具有倒计时功能的装置将牵引着光纤,当人们离开,便开始倒计时,让气球慢慢升高。每年当亲人朋友前来祭扫的时候,气球会停止上升,停留在当时的高徒。而如果无人祭扫,气球则会继续上升。气球上升的过程便象征着一个人被遗忘的过程,当某颗气球被人彻底的遗忘,再也无人前来的时候,这颗气球便会被放飞,随着气流飘向高空。飘向天际的气球,被全市发人所看到,寄托着对于这个被人遗忘,也就意味着彻底死亡的逝者的哀思,同时也提醒着看到此情此景的每一个人:在你生命里,是否也曾遗忘了某人。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7张图片

通过气球的上升与放飞,我们的诉求不是在做一个建筑,而是在营造一个故事,在创造一个能被大众所看到的仪式。而这个仪式所演示的便是逝者被人们渐渐遗忘,从而永远消失在历史中的过程。而在场地中不断上升,不断更替的气球,也寓意着世间来来去去的生命。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便不断累积着岁月与生命,不断积累着自己的经历与故事,如同气球的不断上升,到最后的死亡,如同气球的飘飞,被他人所目睹见证,却又终归尘土,消失殆尽。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8张图片

气球所塑造的也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建筑形态。相比起做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气球的形态更加轻盈以及自由。看似临时而短暂的元素——气球,实际上却因为人们持续不断的感情寄托而获得了一种“动态的永恒”。从而也创造了一个超越一般建筑高度的形体,一个向空中延伸的气球塔。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9张图片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10张图片

再回到地面以及地下的建筑,由于气球的运用,我们为大众留出了地面空间,同时又营造出一片公共活动的灰空间。抬起的人造地形隐藏着地下空间的入口。人们可以沿着宽阔平缓的螺旋楼梯缓缓向下进入地下的纪念空间,也可以在楼梯上停歇静思。牵引气球的光纤将天空中的阳光引入地下,使得地下的空间静谧而明亮。所有的光纤都插在纪念空间中央的椭圆形水池里,让水中泛着点点星光,人们则在水池的旁边凭吊逝者,追思故人。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11张图片

关于概念设计竞赛

再回到参加竞赛的话题,气球的思路摒弃了要营造构筑物的常规想法,转而去营造一个故事,去表达一个与众不同的理念。在设计时间上,我们只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来做这个设计,从图纸表现能力来说,比我们优秀的人也很多。但我们摒弃了在建筑设计技法与与图纸表现上的竞争,转而是纯粹的表达我们的概念,去传达我们独特的观点。我们将这次竞赛看做是我们在国际上发表自己建筑观点的机会,而不是在设计能力上与别人比拼。

而对于这种概念设计竞赛,我们从来不认为以获奖为目标的参赛是正确的,因为一旦你有这样的想法,你就会不断的的考虑如何迎合主题,如何去取悦评委,从而而忘记了自己一开始想要表达的东西。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类概念竞赛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做出更加自我,更加超现实的表达设计的想法,以及对于建筑的认知和诉求。所以应该是你先有想要述说的设计想法,从而去寻找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的竞赛;而不是去找一个有名气的竞赛,再去想自己如何做才能获奖。这次的设计的概念,虽然是灵感乍现的成果,但最根本的是基于我们对于纪念性建筑的认知与思考,通过一个竞赛找到了表达我们想法的机会,也很幸运的获得了评委们的认可,获得了冠军。

关于这样概念竞赛与概念建筑,我们想以一句话来总结:有的建筑终究不会被建成,但它们却会提醒着我们在设计中所忘记的初心。


反永恒的永恒,无建筑的建筑第12张图片

设计小组成员(左起):龚奎毓,曾吴静霆,马之若,何伟立。


来源:本文由龚奎毓、曾吴静霆、马之若、何伟立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龚奎毓、曾吴静霆、马之若、何伟立所有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87 articles)


设计竞赛 (140 articles)


日本 (1089 articles)


东京 (287 articles)


概念设计 (91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