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建川博物馆(战俘馆)是一座仅有700平方米的小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战俘为题材的单独博物馆。抗日战俘为拯救国家坠入地狱,久久地隐入历史和时间的黑洞。主创建筑师程泰宁院士,借鉴自然山石经过扭曲、褶皱、断裂而生成的形态,运用简洁的构成手法,达到功能要求和意境塑造的有机统一。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

                                                                                                                                                   作者:张心叶


这是一个“献给为国流血牺牲的抗俘同胞”的展览馆,我只为之而震撼!因为它发现了被我们忽略的现实,发现了另一种英勇的战士,他们没有光荣地从战场上胜利凯旋;也没有在战斗中壮烈殉国战死沙场,但是他们也是英勇,只是不幸成为了俘虏。他们被我们遗忘了60年,仅仅因为他们当时没有死去。抗战的英雄记忆上,他们的名字被悄悄的抹去,他们的命运我们无从知晓。更残酷的是,他们落入凶暴的日寇之手,不能获得国际法中战俘应受的保护。他们当中许多人,留下人生第一次影像时,也许就是最后一次。并且见证他们最悲壮人生一幕的,不是我们,而是敌人。我们因其屈辱而将之遗忘,敌寇却记录了他们的不屈和英勇,他们风华正茂,却少有人活到抗战胜利那一天。

此馆是由樊建川先生建立的。据了解樊建川先生最初萌发研究战俘的念头是在七八年前,当时在建立系列抗战博物馆时,收集到大量日军当年所拍摄的照片、相关资料、实物,如日本版老画册《历史写真》、《支那事变写真》、《日支事变写真》等,还购买了大量当年日军拍摄的私人影集。在翻阅这些图片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战俘影像逐渐进入他的视野,而此前在国内,他几乎没见过俘虏的照片。当樊建川先生遍查资料,想求证有关资料时,他发现国内有关抗战时期中国战俘的资料奇缺,抗俘研究者乏人。

樊建川先生意识到,这是一个被国人遗忘的角落。他决定整理有关史料,留给后人。他亲赴日本,先后斥资近400万元,从日本购回2000多册资料,既有当年的老画报,也有侵华日军制作的纪念册,还有侵华日军拍摄的私人影集。整个馆中藏着 200多张照片,许多都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不为我们知的照片。这些照片描绘了被俘后英勇牺牲的抗日战士,还大量描绘了至今下落不明的普通战俘处境,让人们认识到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无疑也是抗日英雄。也更新了我们对于英雄的定义。

多年从事抗战文物收藏的樊建川先生,俨然已经对抗战历史中的诸种细节了如指掌,但面对这些被他凝视了多少遍的历史图片,你仍能感到他笔触的踌躇。

“抗俘馆”虽然是位于建川博物馆众多博物馆中的一个,但却是最让我最震撼的一个。它专为抗日战争中我军为日军所俘者设馆纪念。整个抗俘馆设计独到,以水泥筑墙两道,窄窄的过道让我们深感一种沉重。墙体有无数钢筋头暴露,大小不同的都悬挂着烈士遗照,每一个的眼神都是深邃,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他们作为抗俘悲伤.....两墙之间,钢板铺地;两墙之间,不加顶棚,蓝天白云,犹如露天的囚笼,诉说着他们生前的屈辱与他们如钢铁般的毅力。

无数的照片,是无数的战士,他们尽管被敌人用刺刀威胁着,被敌人用绳索紧绑着,但他们依然有坚挺的脊梁,与不屈的眼神。我们就在这些照片中交流着,我们慢慢体会着他们的精神,体会着我们的战士不为人知的一面,体会着他们的痛苦,身心的痛苦。如果没有当事人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谁能知道被俘的中国军官吹拉弹唱时,八名乐手中还有一名日军?高高的监狱墙下,在排队领到一些白面馒头之后,等待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在抗俘营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在只能由日军照相机拍下的场景中,我们的战士就这样的在高墙之下屈辱的活着。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1张图片

女抗俘从容的表情那是一个10岁的孩子,在我们看来,还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还是一个应该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小孩子,但那张黑白照片留下的是他心灵的成熟,仅仅10岁的他已早因为残酷无情的战争失去父母而自力更生了,更让他早早地失去本以快乐无忧的童年去参入战争的冷酷,不知道他参加了多少次战争,不知道他穿过了多少枪林弹雨,才小小年龄的他却已经是一名陆军上等兵。虽然矮小,虽然年上依然稚气,但被敌人俘虏后的他不甘坠落,身子挺得直直的,胸脯向前挺起,面对着一个用右手摸着他的头、左手却握着长尖的钢刀的日本官,他干净利落的展示了他不屈的纯洁的灵魂!另一张中国小汉子,他光着赤脚,呈最标准的45度的“立正”样子,身上背着子弹、军壶,原本小小的身躯,几乎被这些东西所占满。也就十几岁的样子,还看得出应该要变得更有轮廓的脸。还看得出应该长得更高大的身躯,却被无情的战争洗去了稚气,成为一位成熟的战士了。我们可以猜测他或许是个侦察兵、或者是个通讯兵,但不管是什么,小小年纪的他,在俘虏他的日本人面前,都保持着最标准的立正军姿,不见一丝害怕和恐惧。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2张图片

大批被枪决的抗俘如此的境地,我们找到了那么多人的照片。其中赵一曼写给孩子的那一封家书,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一句“宁儿”便展现了一位母亲的柔怀,书信字迹娟秀,字字都流淌着他对孩子的真情,让人晃若隔世。虽然不在同一个时代,可是母爱却一样流传着。我们的烈士在刑场坚强如钢,但那对孩子的柔情却没有丝毫损伤。也是民族大义,使她们抛却亲情家庭,愤然走上救国的战场。一面是孩子的情,一面的民族的义,情与义在赵一曼的家属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她是一位真正烈士,烈士能为民族大义割舍亲情,用正义的死结晶真诚的情。……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3张图片

赵一曼像许许多多的照片都归属着我们熟悉名字,他们在我们的记忆中都占据着一小块位子。只是那更多的照片,更多的战士,被我们所忘记,我们不曾缅怀他们,面对战俘这中国历史中最尴尬惨痛的群体,我们细细回味,一位军人,做了战俘,往往一生都将在周围的冷遇中煎熬。无论是死于战场,还是被俘后死去,60年前为民族独立而死去的军人,都无愧于英烈之名。他们死去了,但不应在我们的记忆中消亡。我们应该一直一直的记着他们,这一群默默的人,也是我们民族的英勇战士!

注:文字来源:互联网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4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5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6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7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8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9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10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11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12张图片
建川博物馆抗俘馆

【项目介绍】基地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属于建川博物馆聚落的单体之一。该聚落主要收藏展示文革、抗战等时期的文物。单体方案邀请了国内外多位建筑师进行设计。俘虏馆建筑面积700平米,位于馆区的东南角,四周为现状保留鱼塘。在设计中,我们试图通过建筑自身形体和空间序列的安排,营造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以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变化,产生共鸣。做法借鉴自然山石经过扭曲、褶皱、断裂而生成的形态,运用简洁的构成手法,达到功能要求和意境塑造的有机统一。在曲折、变化的空间序列中有意安排了窄巷、牢笼、放风院和平静的水院。空间造型、室内、布展方面以及光空间的组织作整体考虑,不作刻意的修饰。自然光线形成室内环境光,展品依靠人工照明,建筑墙面即为展板。这样的空间和场所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在思考中重新审视俘虏的人生命运和生命的价值。(项目介绍来自:筑境设计)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13张图片
主创建筑师程泰宁院士

每筑建文发布宗旨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建川博物馆——“不屈战俘馆”/张心叶第14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87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文化建筑 (1401 articles)


博物馆 (697 articles)


博物馆设计 (46 articles)


艺术博物馆 (74 articles)


室内设计 (638 articles)

梁志天大师室内设计的十大招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