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我相信时间会说话,一个建筑的好与坏、美与丑,绝不会靠一时一事的决断。有时候,只有经历了对自我的彻底否定,才可能真正的成长。现今的建筑“怪圈”就是这样,很多纯粹为了炫目的形式,却成为大家追捧的“创新”。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张图片

建筑师薛明说,
假如人类社会发展到了财富多到不再有贫困和饥饿、
不再有失学儿童、
不再为医疗费而发愁,
不再为地球资源枯竭而担忧,
只剩下为挑战地心引力和创造前所未有的形式而为人类之生活需求和乐趣时,
大概我们去比谁更高、
谁的悬挑更大、
谁的型状更复杂才会更有意义吧。
至少,我们这个时代要解决的绝不是这些问题。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张图片
外表金灿灿的武汉万达编钟广场,被市民们戏称为“黄金屋”
                                                                                                                                                        被采访人:薛明,采写:徐会玲

最近,一篇“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文章在网络及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究其原因,是北京市决定在通州建设新的“副中心”,似与当年的“梁陈方案”异曲同工。

历史终究铸成事实,一旦留下遗憾就难以改变。北京旧城的变迁,更应让城市的管理者和设计者从历史发出的警钟余音中反思城市的未来。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对城市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这些年来,“创新”一词在建筑设计领域热度很高,似乎成了“创作”的代名词。那么这两个词有何区别?建筑师应该如何对待“创新”,如何对待“创作”?又如何通过建筑实践,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的环境建构之中呢?让我们通过与薛明总建筑师的对话,看看他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3张图片
好建筑之人性化

为了推进公众更好地理解、欣赏建筑,建立更深刻的建筑审美观,建筑知识杂志社一直在举办寻找中国好建筑活动,那么薛明总建筑师心中的好建筑是怎样的呢?他说,一座建筑是否好建筑,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评判标准问题。现在社会上仍然习惯于从建筑的外在形式是否新颖来评判建筑,无形之中为建筑的标新立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城市由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他认为,五十年代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这一建筑标准,至今也不过时。这三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建筑的核心。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功能、形式以及技术也不断演变。但建筑的内涵或者说建筑的终极目标并没有变。现在国家强调建筑的安全、节能、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因为这些方面我们做得不够。而实际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实用”和“经济”覆盖。试想,一个实用的建筑,一定应该是安全的;一个经济的建筑,应该在全寿命周期内是节能的,也一定应该是可持续的;而“美观”,指的是建筑应该符合美学规律,而不是越新奇就越好。所以,一个好的建筑,其关注点不能仅放在形式上,更不能总想着吸引眼球。而是要关注这座建筑究竟能为人们带来什么有益的东西,能为它周边的环境以及城市带来什么积极的意义。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4张图片
薛明作品:成都来福士广场(与斯蒂文·霍尔合作)

谈到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与社会意义时,他强调,建筑与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特别是公共建筑,其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市民。而现在许多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更多地变成了城市展示形象的道具,人性化的设计却往往落空为口号。当你真正生活在这个城市和使用这些建筑时,你会发现它“中看不中用”,甚至“既不中看,也不中用”。他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国家大剧院过于追求体量的宏大和造型的震撼,成为旧城中心的一个天外来客。这不仅摧毁了原有街区的尺度和肌理,也拉远了这一城市公共建筑与市民的距离。大剧院与周边街道隔水相望,你很难找到那隐蔽而局促的入口。当你将信将疑地走进入口后,发现自己被限制在光线昏暗的售票区范围内。如果不买票看演出,就无法进入到美轮美奂的水下通道前面的“公共空间”。每次经过国家大剧院,如果不是专门造访,很难临时驻步接近。这时就不由想起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这是一组与国家大剧院功能十分类似的建筑。由歌剧院、芭蕾舞剧院以及音乐厅组成,三组建筑中间围合出一个城市广场,市民乃至旅游者随时可以走进广场,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艺术中心与城市融为一体,亲切地为城市提供文化服务,发挥着带动城市文化活力的作用。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5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6张图片
薛明作品:葛洲坝大厦

因此,人性化设计不应该只是讲一些空泛的概念,需要实实在在落实在建筑设计中。薛总以他主持设计的建研院科研楼为例,谈了他如何在设计中真正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他说在做设计时,当然也必须考虑建筑的造型和立面效果,也会设法让设计有新意,但并不以奇异为目标。而是从建筑本体出发,综合其环境、功能、体量、流线、文化意义和建造技术等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最适宜的解决方案,藉此给环境带来品质的提升。在处理好这些宏观关系的同时,还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细节的考虑,尽可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深化和完善设计:功能分区是否可以更加合理?流线是否可以更加顺畅?空间尺度是否符合功能特征和人们的行为心理,并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能否提供更多自然光线和室外视野?细部设计在比例、色彩、质感等方面是否还能更简练和协调?......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国的很多公共建筑,都喜欢在入口做大台阶。以彰显建筑的“气派”。建筑里的主人高高在上,来访者都需仰视之并卑微地拾级而上。这显然与平等社会里人性化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他在所有的设计中几乎都摈弃了入口台阶的做法。但是如何处理必要的室内外高差呢?其实很简单。他说,只要用缓坡代替台阶就可以了。这样,人们很顺利地出入建筑,既省力,也不容易出现失足摔跤的情况。而且,也不用再专门设计阻碍入口视线的无障碍坡道了。入口既简洁通透,又舒适便捷。但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往往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有些人还很不以为然。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7张图片
薛明作品:海淀第二实验小学

薛总建筑师在国外工作和参访的时候,会抓住一切机会去参观建筑。但是他说他的目光不会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形式上。他会关注建筑周边的环境,体会它与城市和社会的关系,观察和分析那些令人感动或舒适的空间构成。而且,他说他常常被一些并不知名的建筑所吸引,特别是公共建筑的开放空间、街角的小店、街心的小公园、社区的图书馆、健身中心等,造价不高,造型也不奇特,但干净整齐、尺度亲切、比例协调、细节考虑得很周到。这一切,让城市随处都散发着人情味。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8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9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0张图片
薛明作品:建研院环能实验楼 建筑创作更需要理性

如果把建筑也算作是一种艺术,那么建筑艺术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比,则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薛总认为:建筑具有更强的社会属性,对生产技术水平也有很强的依赖性,它会耗费巨大的财力和地球资源,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处理建筑艺术问题时,绝不能将其等同于绘画或雕塑这些纯粹艺术。建筑师不能只关心建筑的形式,必须关注人的生活和人类的发展前途。所以,理性思维,是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思考方式。建筑创作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互交融的过程,而且最终要用理性思维来把控最终的结果。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1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2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3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4张图片
薛明作品:建研院科研大楼

建筑在人类历史中诞生时,实际是以理性的状态出现的。人们用石块或树枝作为结构构件搭起结构,再用树皮或茅草维护成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空间。这种原始建筑的形式完全顺从着材料的物理逻辑,材料、技术、空间是相辅相成的非常理性的完美建构体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财富的增加,建筑的体系日趋复杂。形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规律或状态。反映着建筑与时代合乎逻辑的对应关系。但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在电脑的虚拟世界里,建筑的形式几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于是,建筑的概念似乎也被颠覆。很多设计者痴迷于科技进步带来的这些雷人效果。但这些人还是忘了: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纯粹为了炫目的形式。假如人类社会发展到了财富多到不再有贫困和饥饿、不再有失学儿童、不再为医疗费而发愁,不再为地球资源枯竭而担忧,只剩下为挑战地心引力和创造前所未有的形式而为人类之生活需求和乐趣时,大概我们去比谁更高、谁挑的更远、谁的型状更复杂才会更有意义吧。至少,我们这个时代要解决的绝不是这些问题。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5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6张图片
薛明作品:建研院零能耗示范楼

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状态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社会结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文化背景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与我们不同。在大量西方建筑师来到中国做建筑设计时,虽然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但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生搬硬套带来了一些并不适合中国社会的东西,甚至有些缺乏责任感的西方建筑师为了迎合一些不成熟业主的需求,以玄虚的理念和惊艳的形式哗众取宠。而我们在快速发展期间,浮躁的心态往往难辨真伪,历史造成的落差会让很多国民抱有强烈的虚荣心,丧失了理性的思考,确立不起冷静而客观的评价标准,陷入盲目崇洋的状态。这也让很多以视觉刺激为能事的设计在中国大行其道。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7张图片
薛明作品:李宁营运中心(与COX合作)

尽管我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要看到,这些年土地财政造成的房地产过热,带来了很多问题。形式主义建筑盛行与这种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国政府正在调整经济结构,进入新常态。虽然暂时经济会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是有利于我国健康发展的。这也正是我们反思以前问题的好时机。这些年,我们的建设量很大,但钱花的是不是地方呢?很多的城市建设只看重表面光鲜,不顾自身的发展条件,竞相建设大剧院、展览馆、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但建起来以后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闲置,还要不停地消耗运营费用。而另一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却发展缓慢甚至无人问津。其实,我们很多城市更急需的不是大剧院、博物馆,而是更完善的学校、幼儿园、社区中心和医院;不需要辉煌无比却毫无人气的大广场、宽马路或仿古一条街,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发展产业,渐进式地整饬、改造和完善老城区。鸟巢能让国人感到自豪,但不能让住在棚户区里的老大妈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在新常态下,整个社会应该关注民生,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而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因素不是建筑的形式,而是建筑与城市的内在关系。需要的是理性的建筑创作。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8张图片
薛明作品:橡树湾爱儿坊幼儿园

薛总感慨地说:我们必须理性地思考我们的时代角色,才不会忘记我们这个时代建筑的意义;我们也必须理性地思考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状态,才不会忘记我们中国建筑师所肩负的责任。也就不会陷在形式的窠臼里拔不出来了。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19张图片
薛明作品:中国美术出版大厦 好建筑之新与旧

中国的城市,几乎都面临着历史文化被遗弃的危机。很多老城区的旧建筑和街区被整体拆除,代之以与原来城市肌理毫无关系的全新路网和体量巨大的建筑。城市的历史被无情地割断。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历史建筑被拆除的同时,却兴建了很多不伦不类的假古董。难道我们就靠这种“一拆一建”提高GDP吗?薛总认为,好建筑应该是它所处时代的真实反映。古建筑就是古建筑,不要随意破坏;新建筑就是新建筑,没必要仿造古董。对于老建筑要慎而又慎,一旦拆掉就再也不能复原。我们必须珍惜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必须依法保护或改造再利用。而新建筑则应该以时代的适宜建造技术为基础,在尺度、空间、形体、色彩等方面向环境表达出尊重。新建筑应该关注在城市空间上与既有建筑和街区的联系,保持城市结构和肌理的延续性。在创造新时代生活的同时,也保持城市的文化记忆。这样,我们的后代才能看到每个不同时代真实的文化,才能在一个清晰的脉络下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又有根基,有能不断进步。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绝不是体现在形式的复制上,而是体现在文化优秀内涵的发掘上。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0张图片
薛明作品:祖冲之纪念馆

创作及创作环境
薛总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一参加工作,就遇上了与德国建筑师合作的项目北京燕莎中心。这一发而不可收,随后又先后与贝聿铭、矶崎新、马里奥·博塔、斯蒂芬·霍尔以及考克斯、gmp等世界级建筑大师和建筑设计机构合作,完成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他还分别于1996年和2007年赴纽约在贝氏事务所和斯蒂芬•霍尔事务所与他们共同工作。这些独特的经历,使他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也促进了思考。国际合作也使建研院在国内的设计院中率先深入接触了发达国家建筑师的工作方式以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建研院承接高难度项目以及持续合作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1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2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3张图片
薛明作品:海淀第二实验小学室内

但薛总接着又说,这种长期合作有利也有弊,比如说业务领域就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且,有一部分建筑师长期从初步设计阶段接手工作,失去了从方案开始的机会,也就淡化了从场地开始思考建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他本人尽管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在合作中却并没有机会把学到和体会到的东西用于实践。

他反问道,作为一名国有设计院的总建筑师,怎能不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原创道路呢?

其实,前些年国内设计院几乎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很多重大项目都由外国建筑师担纲创作,国内设计院配合施工图。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国内建筑师的原创机会。国内有一部分幸运的建筑师,在外国建筑师没有覆盖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原创机会,但多数项目规模较小,影响力也不够大。薛总坦言道:我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加强原创时,发现设计领域与外国建筑师重合,缺乏原创积累,起步的平台不占优势。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说原创道路更加步履维艰。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4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5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6张图片
薛明作品:橡树湾爱儿坊幼儿园

他十分感慨地说,这些年建筑创作的社会环境问题很多。除了国内建筑师的创作空间收到挤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建筑师的专业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建筑设计本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但由于它具有大众消费的特点,又受到政治和资本的制约,以至于其专业性往往被漠视。很多开发商、领导以及媒体等在缺乏建筑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粗暴干预或武断评价建筑创作,把偏颇的理解强加给建筑师和受众。翻开航空杂志,开发商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房地产广告,强烈地鼓噪着奢侈崇洋之风。每到招标时,领导也总是说,要有标志性,要眼前一亮。于是新奇特盛行,很多优秀的设计遭到扼杀,而一些形式主义的设计却大行其道。这不仅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也破坏了中国城市的和谐和进步。

另一方面,薛总对建筑设计行业的体制对建筑创作的束缚也深有感触。虽然改革开放后设计市场有很大开放,但国内建筑设计的主体还是国营大设计院。而在管理上,政府对国有设计企业跟一般生产性企业用同一种考核体系来评价业绩。致使设计院也不得不以产值为中心,年年保增长。这种把简单的生产模式管理套用到创意机构上,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是不利于我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这一目标的。目前政府还是习惯于对设计行业管的过多过死,建筑设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行业协会机制,建筑师的责权利不对等。这也束缚了建筑业的创造力。所以,体制若不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原创仍然缺乏肥沃的土壤,也很难在整体上走到国际前列。在国际创意领域,中国人不是弱在个人的聪明才智上,而是弱在整体的意识和体制上。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7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8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29张图片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30张图片
薛明作品:中国银行信息中心二期

薛明最后说,
尽管创作空间狭小,但他一直和他领导的创作团队积极而顽强地工作。大项目被外国人拿走了,那就先做小项目。
他相信,只要坚持,就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回顾一下近几年默默无闻的工作,竟然发现创作已经有了一些小小的积累。
他说,这应该只是开始,他会继续坚持,并希望在以后的机会里向大家介绍自己创作的思考和体会。

注:本文原载于《a+a建筑知识》。作者徐会玲, 《a+a建筑知识》编辑。
薛明, 1965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学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薛明就职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至今,一直从事公共建筑设计。并与很多国际知名建筑师和设计机构合作,曾分别于1996年和2007年赴纽约在贝氏事务所和斯蒂芬•霍尔事务所工作。具有广泛的视野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建筑意义的思考。薛明主要作品:河北涞水祖冲之博物馆、中国美术出版大厦、葛洲坝大厦、建研院科研大楼、建研院近零能耗示范大楼、建研院环能实验楼、橡树湾幼儿园、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成都来福士广场、李宁营运中心、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31张图片

欢迎加入我们的2016建筑设计行业大讨论,希望得到您的答案!

2016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现状调查报告问卷
1.您是否认为2016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已经进入了“冬天”?为什么?
2.相比前几年,2015年贵公司的设计任务是更多还是更少?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建筑设计行业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4.您对设计评选网络投票大战怎么看?您认为现阶段公众参与设计评选是不是好事?为什么?
5.在2016年,贵公司除了在建筑设计领域继续工作,是否准备(或者正在)筹备进行其他相关领域的业务,以开拓市场?为什么?
6.您认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建筑设计市场局面,缩编或者裁员是否会成为未来几年设计公司的生存办法?为什么?
7.您认为未来五年,贵公司的招聘对象应该是怎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最适合留在贵设计公司?年龄和薪酬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8.您认为今后建筑设计院将向怎样的模式发展?人数规模如何?人员配置如何?业务方向如何?为什么?

来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或者联系每筑建文微信公众号后台,多谢支持和参与!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 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探索建筑的积极意义第32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79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9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商业建筑 (690 articles)


商业综合体 (68 articles)


商业空间 (539 articles)


商业区 (30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