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美国自殖民时代到立国至今,都矢志不渝地重视文化艺术建设,其原因在于美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与精神依恋。早期的移民者脱离了欧洲的文化脉络,来到蛮荒而富饶的美洲开辟殖民地。在他们立足、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根植欧陆文化传统的美国人无论变得多么富裕、强大,都无法与欧陆的精神贵族在文化上比肩。这种文化身份游离和精神认同焦虑的状态,迫使美国人不遗余力地发展文艺事业。于是,从国家政府到大商巨贾,奖掖提携艺术家、捐赠购买艺术品、兴建维护美术馆的风气始终蔚为壮观。发展到20世纪50~80年代的“文化冷战”,文艺作为冷战手段之一,成为美国与苏联角力天平上的关键砝码。美国中央情报局成为了史上最牛“艺术批评家和投资家”,直接促成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涂鸦艺术等流派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勃兴。最重要的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天然地拥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刚好就能成为一片艺术繁昌的沃土。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法兰西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 拉丁文化、东方文化、斯拉夫文化、穆斯林文化、摇滚文化等等在这里奇迹般地融合、碰撞、演绎、派生。萨尔瓦多•达利、罗伊•里岑斯坦、凯斯•哈林、马克•罗斯科、爱德华•霍普、马可•夏加尔、安迪•沃霍尔、蔡国强、陈逸飞、村上隆、草间弥生、杰克逊•波洛克、伊夫•克莱茵等辈竞相怒放,一时瑜亮,各领风骚。

那么作为艺术容器的美术馆呢?一言以蔽之,其魅力仍然在于其他传统文化大国无法企及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万类霜天竞自由,各路大师、各种风格在这片大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赏识的业主和最宽容的公众。西萨•佩里、谷口吉生、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都为曾为MOMA而设计,路易斯•康金设计金伯利美术馆、安藤忠雄设计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矶崎新设计洛杉矶当代美术馆、贝聿铭设计国家艺廊东厢、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密尔沃基美术馆、扎哈•哈迪德设计辛辛那提美术馆、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德•杨美术馆、理查德•迈耶设计盖蒂艺术中心、莱特设计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作为建筑师和鉴赏者的我们,在这些美术馆之间穿梭,如同爱丽丝漫游仙境,历经无数艺术奇遇,而臻至马斯洛所说的审美的“巅峰体验”。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1张图片

俄勒冈大学乔丹•施尼茨美术馆——舒尔茨和花生一家
俄勒冈大学乔丹•施尼茨美术馆的规模和藏品水准都在美国大学美术馆中颇有影响,尤以收藏来自于中日韩的艺术品闻名。这栋有90年历史的建筑(1933年开放)是一个带有明显哥特特征的折中主义作品,美术馆大部分墙面没有窗子,在它跟前,觉得森森然如同要塞。亏得细腻美丽的砖工拼花和圆雕线脚,让缺乏尺度感的巨构式墙体顿时活泼华丽起来。主入口哥特式巨门和青铜灯让人联想到但丁的《浮士德》,静谧的内庭券廊是罗马风的,恍如置身托尔金《魔戒》中的精灵族宫殿。这座建筑是俄勒冈大学前任建筑和应用艺术系系主任艾利斯•劳伦斯(Ellis F. Lawrence)的杰作,为了纪念他的贡献,系馆被命名为“劳伦斯楼”。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2张图片
俄勒冈大学施尼茨美术馆主入口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3张图片
俄勒冈大学施尼茨美术馆艺术品拍摄间

70后、80后的童年回忆里一定能在该美术馆中找到一只叫史努比的可爱狗狗,出自美国著名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Schulz)的《花生一家》(Peanuts)。1950年10月2日,舒尔茨开始创作花生漫画,到2000年1月1日因病宣布停笔。他一生勤勉,五十年笔耕不辍,共画了17897段漫画。施尼茨美术馆用一个展区展示了舒尔茨每十年里的一段漫画真迹,小小一隅,区区五个画框,艺术家职业历程的“典型剖面”赫然入目。笔触稚气活泼,轻松但守规矩,和迪士尼完全商业化的米老鼠、唐老鸭相比,仿佛多了些人文的清雅。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4张图片
舒尔茨笔下的著名漫画人物史努比

波特兰美术馆——诺曼•罗克韦尔
波特兰美术馆是全美历史悠久排名第七的美术馆。旧馆由波特兰本土建筑名家,意大利籍美国人柏拉斯奇(Pietro Belluschi)设计。新世纪以来波特兰美术馆将老楼一侧的马克楼收入辖下加以改造,规模急剧扩大。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5张图片
波特兰美术馆马克楼

美国的艺术院校和中国不一样,少有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的“纯艺术”专业,大多数艺术专业都是实用艺术,如好莱坞电影美工、迪士尼动漫、百老汇舞台美术、纽约时装周、电子游戏美工等。多数艺术家出身商业画家或用商业画收入补贴纯艺术创作,例如安迪•沃霍尔、安•康•怀斯、诺曼•罗克韦尔等。其中,温情喜感、写实夸张是罗克韦尔的画风,他用画大部头油画作品的志气来画漫画,阐释朴素而浅近的道德常识,谐谑不说教,亲切不媚俗。料想他一定极喜欢小孩子,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他们可爱美好的瞬间。他的画里尽是富有戏剧性的场景,充满人间温情,让人忍俊不禁,使人久久注目。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6张图片
罗克韦尔的油画《离家出走》

旧金山当代艺术美术馆——谷文达
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在讲座中谈到旧金山当代美术馆的时候,说他设计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退台体量,并在上面放一个被斜截的圆柱体,主要目的在于要使美术馆在广场和高楼之间起到一个城市维度的顺承关系。他的文脉主义建筑观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建筑之于场地和文化是唯一的,不同的场域,不同的设计反馈,相互之间不可通约。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7张图片
旧金山当代艺术美术馆

博塔建筑之动人,不仅在体量修辞上的个性昭彰,材料、节点上的匠心独运,现代主义手法上的古典韵味,亦在于被某种天启式的灵感所成就的内部空间和光影设计。

有意思的是,博塔的中庭空间与中国当代艺术家谷文达先生的水墨装置之间形成的一种奇特的文化共生关系。脱胎中国传统泼墨写意画的图式,受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字报的影响,谷文达用世界各地人的头发和胎盘粉来创作解构的汉字(主要是大篆的形式),再粘在厚实的木板和布帘上,可以视作是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语言障碍的消解和再建构。巨幅作品悬挂在偌大的美术馆中庭,阳光透过麦穗状窗框的天窗把中庭大厅照亮,阳光在斑马纹的大理石墙上抛下的光斑呈现出丰富细腻的肌理,同时也在谷文达的让人困惑的巨幕上烙下了博塔的印记。走在顶层的玻璃天桥上,博塔清晰明快的空间被谷文达铺天盖地的幔帐弄得迷离、晦涩起来。四下静极了,随着天光阴晴明晦的变化,似乎两个作品始终在耳鬓相摩,窃窃私语。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8张图片
谷文达的作品悬挂于博塔设计的中庭

盖蒂艺术中心——泰德玛
石油巨子保罗•盖蒂一世曾被称为是美国最富有又最吝啬的人,他用了33亿美元(财富中的三分之二)来购买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品,并为此特地建造了盖蒂美术馆。他的儿子继承了乃父对艺术的痴迷,克绍箕裘,竞购欧陆名作。由于日益增多的收藏品使得原盖蒂博物馆难以容纳,1983年,盖蒂基金会斥巨资在洛杉矶西部买下了110英亩山坡,用来建造新的盖蒂艺术中心——一座现代化的美术博物馆,一个艺术研究中心和一个漂亮的花园。经过严格甄选,作为美国“白色派”代表的理查德•迈耶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经过长达13年的设计和施工,总耗资达十亿美元的盖蒂中心终于1997年落成。

参观盖蒂艺术中心一定要在山下市区乘坐轨道电车,进入层峦叠嶂的圣莫尼卡山脉山区,待抵达美术馆区恍如隔世,如同西洋版的桃花源记。不曾想象理查德•迈耶会把一座渊深的艺术殿堂设计得如此轻快活泼,竭尽全力创造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强调观众游走过程中与室外美景的互动。怎奈美术馆太过庞大,所陈列的五万件展品,多数只能走马观花。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9张图片
盖蒂艺术中心的廊道在山间穿行

在馆中无数的欧陆大师珍宝,我最属意者之一是劳伦斯•阿玛•泰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一位英国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艺术家的作品。拉斐尔前派艺术家认为艺术被学院派(Academic art)的教学方法所腐化了,主张艺术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画出大量细节,呼吁运用饱满的色彩,注入丰沛的感情。就像中国人想象强汉盛唐,西方人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同样心慕神往之,泰德玛对古典时代世俗场景的描绘异常动人。大理石温润如玉,繁花满树;仕女们衣着绮丽,姿态娴雅;绅士们拥有最健美的体格,沉醉于器乐演奏。他笔下的古代世界是梦幻而愉悦的,图面华美却意图朴素,不重视内容,只诉诸感觉形式。

中国人的文艺始终负担沉重,要托物言志,要赋比兴,观众看画被逼得像小学生一样必须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泰德玛笔下的人物没有今愁古恨,手法谨严、刻画繁复,却只为一片无所谓的沉醉旖旎。观者是放松的,审美快感简简单单,难得一幅画不太需要探轶索隐。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10张图片
泰德玛的油画

德•杨美术馆——维米尔
赫尔佐格和德•穆隆设计的德•杨美术馆与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自然博物馆毗邻,坐落于旧金山金门公园。美术馆犹如一块巨石放在繁茂的南国花园里,最富标志性的是它通体镶嵌着的穿孔铜板。建筑师创造性地利用图像像素化参数控制铜板开孔大小和凹凸,以此模仿树荫下斑斑驳驳的光点,起到遮阳作用。他们有浪漫的计划——待到铜板渐渐生出绿色的铜锈,美术馆就和整个公园的葱翠融为一体。展厅和庭院巧妙的组织,使人在参观的过程中每看过一个厅就可以不经意间瞥见庭院里的风景,在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美和自然美之间游走、行思,绝对是美妙而独一无二的体验。东北角有一个144英尺(约50米)高的观景塔,顶部为360度全景式观景台,可以眺望整个金门公园和湾区,是领略南国城市风情的好去处。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11张图片
德•杨美术馆的穿孔铜板表皮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12张图片
美术馆顶部的360度全景式观景台

德•杨美术馆的馆藏倾向似乎有意识地避开西方中心主义,强调对玛雅、非洲、印第安、拉丁土著美洲工艺美术品的收藏。尽管如此,欧陆杰作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其镇馆之宝是荷兰黄金时代油画大师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美籍荷兰艺术史家房龙曾提出类似“地缘艺术论”的观点,拿古希腊雕塑和荷兰绘画对比,说古希腊地处南欧,地中海气候非常适宜户外活动,又因当地盛产优质大理石,故而可以放置在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兴盛发达;相反,低地国家缺乏好石头,全年雨天较多,冬季寒冷,不适于室外活动,故而更适合发展绘画艺术。

彼时17世纪,荷兰已成为继西班牙之后的世界头号殖民国家,正值黄金时代,投资活跃,商业景气,普遍富庶,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历史舞台上头角峥嵘。商人和各种组织将富余的钱花在了艺术上,而适合房间尺寸的中、小幅世俗题材的商业肖像画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美术代表。伦勃朗、维米尔正是商业画家中的佼佼者。为什么佼佼?因为他们超越了商业与世俗。不提伦勃朗不听消防协会业主们的招呼“乱画”《夜巡》,砸了饭碗却成就了旷世杰作,单单提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让人感慨伟大出于平凡。维米尔的业主不过是一个漂亮的年轻姑娘啊,但这个少女回眸刹那,惊鸿一瞥,似乎在与家人平常而充满爱意的道别,那枚象征贞洁珍珠耳坠在暗处熠熠生辉。唯有站在画前才会感慨,美的穿透力和画幅大小无关。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13张图片
维米尔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未完待续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下)》
微信编辑:《A+》杂志 张应静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14张图片
来吧,加入我们!每筑建文-90后中国设计人调查报告
盛大开启!2017,每筑建文平台继续邀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话题讨论。
1.你最初学习设计的梦想来自于哪里?
2.你最喜欢哪位设计师的作品?
3.你喜欢怎样的老师或者领导?
4.你希望将来自己的合作伙伴们是什么样?或者希望得到什么样工作氛围?
5.毕业后打算去大公司上班,还是出来自己创业呢?
6.当代中国的设计师创业者,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7.你认为未来的设计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
8.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你认为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9.当代设计师的创作,你认为艺术性和实用性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10.如果大学毕业后就不好找工作,是选择继续读书,还是找设计之外的其他工作呢?为什么?
11.你认为在让设计师成功的各种条件中,是机遇重要还是个人努力重要?或者还有什么比这两点更加重要的呢?
12.在未来,批判一个设计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呢?
可以选择上面五道问题回答,我们将择优把大家的答案发布在每筑建文各个网站的平台上,入选者还会得到每筑建文亲自送出的奖品。(先暂时保密)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15张图片
现已收到不少90后设计师投稿,希望大家的来稿能增加相关设计作业、作品,或者说明性质的配图,并附上简要的个人简介及个人生活照片。

可以参考当当网每筑建文的新书《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录》(在当当网搜每筑建文,可以线上阅览部分内容),或者以往每筑建文对80后建筑师的采访内容微信版。非常感谢大家对每筑建文的支持与厚爱!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三/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博》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五/来自云南省设计院集团的杨旸》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六/来自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五院的杨文博》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七/来自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刘瑞平》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八/来自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杨涛》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来自北京舒舍建筑的何红才》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 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负笈札记之——美国美术馆巡礼(上)第16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732 articles)


文化建筑 (1405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美术馆 (205 articles)


中央美术馆 (29 articles)


国家美术馆 (26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