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无界建筑师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张图片

摄影:王鹏飞‍背景每次去才村,刚一到村口,就会被一种极其充满活力却又嘈杂混乱的气氛所淹没:穿着时尚的游客夹杂在背着竹背篓买菜的白族大妈中间,自驾游私家车和本地黑出租车需要在菜摊和水果摊拥挤的夹缝中巧妙地避让行人,外来人开的文艺咖啡馆与本地的馒头店比邻而居,艺术家隐居的私人美术馆门口斜对着村里烧香火的本主庙。才村呈现出的这种奇异混搭景象正是这些年大理“度假旅游热”所带来的农村社会快速变迁的缩影。从2012年开始,洱海边的海景度假民宿持续升温,而离大理古城最近的又比邻洱海的才村自然成为这一潮流的“急先锋”,一个老村子的古朴味儿开始变得五味杂陈。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张图片

才村村口的混乱与活力,摄影:武州‍

2014年夏末,业主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帮他在才村设计一个酒店。作为一个长居大理的修行之人,业主最初的愿望是这个酒店除了日常经营之外,也可以成为朋友们的一个据点,喝喝茶,打打太极,亦或偶尔举办一些禅修的课程等等。有了这种对生活方式的想象,我们开始走访场地。

场地  


项目用地位于才村最东侧洱海边,东临洱海湿地公园,由村里两兄弟的两院宅基地共同组成,两个院子南北相邻,合并在一起形成了南北36米长、东西18米宽的长方形用地。场地属于村子相对较深的地方,从村口一路走到项目场地,会发现村里的建筑风貌在快速的商业变迁中也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沿街的传统白族民居已很少见,很多新建筑都是当地人用混凝土结构盖的“新白族民居”,三层甚至更高的体量已经让整个村子的尺度感失衡;还有一部分外来人盖的民宿客栈,这些“外来户”建筑除了因为风貌管理必须增加的白族装饰符号外也大都想要添加一些外来的新鲜元素进来。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张图片

基地位置

我们的场地也身处于这样的混乱无序之中。场地的北边是混搭着黄色文化石和白族青砖青瓦的海景客栈;西北角及东南角则都是当地人盖的三层高的新白族民居;而南侧是一院已经破败的传统白族民居,墙面的石灰抹灰大多已脱落,露出了大面积的土坯砖墙。虽然身处在这样混乱的建筑环境中,场地却在局部位置拥有极好的景观。场地的东北角直面洱海,近景是一片湿地公园,是景观最好的一个角落;同时西南角因为近邻仅为一层院墙,二三层可以越过院墙看到远处连绵的苍山。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6张图片

场地周边的客栈及新白族民居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7张图片

场地南侧老房子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8张图片

场地东北角洱海及湿地公园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9张图片

场地西南角苍山景观

设计策略设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这样一种混乱无序的村落环境中营造一个禅修氛围的度假酒店。一开始我们先在体量布局上去尝试如何规避四周新盖建筑对场地的不良影响,同时把好的海景山景尽可能多的邀请进建筑内部。 最初的体量布局采用了一种类似“推手”的方式去回应四邻的不同情况:面对北、西北、东南三层的高体量建筑,我们贴着边界摆放同样的高体量,来抵挡视线和氛围的干扰,同时也用来消除之前看场地时周边高建筑对场地俯视造成的压迫感;对于海景视野最好的东北角及山景视野较好的西南角,则选择把体量层层打开,让更多的房间可以享受到景观。经过这样的梳理,整体体量关系呈现出最初的S形布局。在S形布局中,东北角和西南角又退让出内院,得以在嘈杂的外部环境里营造出以庭院为主的内向氛围,同时也可以解决大部分区域的采光通风问题。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0张图片

最初S型布局体量模型照片

以体量模型的方法我们开始找到场地布局的一些合理性,然而设计面临的最初挑战并没有得到完全回答。我们还在继续追问在才村这种混乱的环境中,新建筑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态?嘈杂的环境和酒店自身安静的禅修氛围有着直接的冲突,或许需要剥开才村当下这层喧闹的外皮才能找到建筑与场所更深层的联系。事实上,这些年快速发展使得才村的村落文脉几乎已经完全改样,要在这样已经畸形的混乱环境中找去寻求场所的本质理解变得极其困难。于是我们索性把这层无序的表象先抛在一边,转而去寻找更单纯原始的线索。生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这时开始跳进我们的思考。

生土作为建筑材料在大理坝子上由来已久,南侧老房子裸露出的土坯砖也不经意间透露出这个信息。在这片以农耕文明为主的高原坝子上,土是建筑与脚下大地最直接的联系。于是我们开始想象一个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的房子,以一种原始而单纯的姿态,矗立在一个混乱的当代村落环境里。有了这个思路,我们反过去重新来梳理平面和体量关系。之前的S型布局中比较零碎的体量被规整成五个相对简洁肯定的体量,从而在整体布局关系上也呈现出一种相对单纯而原始的状态。在平面草图上,墙体也从200的正常砌块墙变成了400的厚墙,并开始建立起体量被规整之后更加清晰的空间秩序。同时平面草图也开始呈现出一种敦实厚重的原始感,这种原始感跟生土这种材料有着内在的契合。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1张图片

引入生土材料之前的平面草图,绘制: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2张图片

引入生土材料之后的平面草图,绘制: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3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4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5张图片

引入生土材料之后的工作模型照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6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7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8张图片

最终方案模型照片,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19张图片

建筑东北角向洱海打开(土建完成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0张图片

建筑西南角向苍山打开(土建完成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1张图片

越过南侧老房子的土坯砖墙回望建筑(土建完成照),摄影:王鹏飞

功能布局酒店的公共空间主要围绕朝东的主庭院组织展开。主入口门前紧邻着公共停车场和村里的一条主路,有些吵闹,因而主庭院选择用封闭的围墙围起来,以营造内向安静的享受庭院为主的氛围。从主入口台阶拾级而上,进门后首先会面对一个小照壁,然后左转前行几步,便是门厅和前台,前台设置在酒店靠中间的位置,客人办理入住之后到达两边的客房都相对便捷。沿着门厅右侧继续前行,从佛龛处右拐后便是开放式厨房和吧台,这里正对主庭院及景观水池。前行几步再右拐便是咖啡厅,咖啡厅里设有一大壁炉,在大理的冬天围着壁炉喝茶聊天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咖啡厅设有一门可通向北边的河上轻质平台,外来的客人也可由此进入咖啡厅。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2张图片

首层平面图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3张图片

从门厅看佛龛(效果图),绘制:文艺帆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4张图片

咖啡厅(效果图),绘制:文艺帆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5张图片

从门厅看主庭院(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6张图片

从门厅看开放式厨房(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7张图片

从开放式厨房看主庭院(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8张图片

从开放式厨房回望佛龛(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29张图片

咖啡厅(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0张图片

从开放式厨房看咖啡厅(土建完成照),摄影:徐捷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1张图片

主庭院(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2张图片

主庭院北侧建筑(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3张图片

一层庭院房(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从前台往南走,是一条通往客房的走廊,走廊尽端设一小景庭作为对景。首层的客房大多自带私密的小庭院,来弥补没有外部景观的缺陷。走廊中段有一个半室外楼梯间可以通向二楼南区的客房,通往北区客房的楼梯则设在咖啡厅的西侧。二楼总共有8间客房,其中北区3间可以看见海景的房间设为大套房,都自带独立的起居空间;南区看山或看村落的客房户型就相对较小。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4张图片

二层平面图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5张图片

二层北区海景大套房(效果图),绘制:文艺帆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6张图片

二层北区海景大套房(效果图),绘制:文艺帆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7张图片

从海景大套房看洱海(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8张图片

从海景小套房看洱海(土建完工照),摄影:徐捷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39张图片

从二楼走廊看南侧老房子(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0张图片

阳光下的夯土墙局部,摄影:王鹏飞

三层与二层的客房布局相似。三层在南区留出了一个相当宽敞的苍山景露台,可以承担多功能的用途,打太极、练瑜伽亦或屋顶派对等都可以在这里举行。到三层后,所有走廊都变成了露天走道,因而五个单纯的体量得以完全独立出来,夯土的敦厚感也因此突显出来。为了强调夯土这种敦实厚重的感觉,一开始考虑坡屋顶时,就有意将其设计为一个轻盈的结构,使得轻盈的屋顶和厚重的墙体形成鲜明反差。整个屋顶实际上有两层结构,下面一层结构是与夯土相接的混凝土平屋顶,主要负责室内外密闭;上面一层坡屋顶主要是隔热和排水,从功能上讲也适合做成一个轻质屋顶。大理因为海拔较高,日照非常强烈,两层屋顶之间的通风腔也利于将太阳暴晒所带来的热量排走。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1张图片

从主庭院二楼南望(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2张图片

三层苍山景露台(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3张图片

三楼双层屋顶(土建完工照),摄影:王鹏飞

施工  

土建施工因为涉及到特殊的工艺,在大理本地找不到合适的施工单位。在设计初期我们就有幸得知昆明的“杜清水建筑”正在尝试一些新型生土混凝土的工艺研究,是传统夯土的改良版本。创始人杜杰因为痴迷于清水混凝土,辞去了原任职公司的总工职位,自己做了工作室,专门研究清水混凝土和夯土的施工工艺。我们一拍即合,于是施工方从设计初期就开始介入进来,整套建造体系及施工工艺都是跟施工方来来回回讨论了很多次之后才落实到施工图纸上的。

为了遵循设计上以厚墙为主导的建筑语言,建筑的结构形式选用了混凝土短肢剪力墙体系,这样断肢剪力墙可以完全包裹在生土墙中,从而让生土墙在空间中呈现出比较干净纯粹的效果。为了配合生土墙面的朴素感,吊顶希望直接采用清水混凝土,为此楼板选用了蜂巢芯空心楼盖系统,这样楼板浇筑脱模后的木模清水底面直接用作吊顶完成面,而楼板上表面则直接在结构混凝土基础上打磨成磨石地面效果。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4张图片

室内的生土墙面与清水吊顶,摄影:王鹏飞

这样的建造体系给土建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传统的夯土墙通常是作为外围护墙体,与主体结构(一般为传统木架)脱离开单独施工,这样夯土墙的夯筑不太会受到其他施工环节的干扰。而在这个项目中,生土墙和混凝土结构穿插在一起带来了很多施工交接的困难。比如断肢剪力墙厚200,400厚的生土墙在包裹断肢剪力墙的部位实际上两边只有100厚,这样的厚度要保证生土自身的强度并与混凝土剪力墙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就需要特殊的构造;再比如生土的施工必须要有“夯”这个从上到下传力的动作,因而混凝土楼板下方的生土就没办法在结构浇筑完成后再施工。最终的施工选择让混凝土结构和生土分层交替进行,首先浇筑每一层的竖向短肢剪力墙,再在短肢剪力墙上垫上缓冲应力的柔性泡沫垫层,并焊上纵横密布的拉结筋后开始夯生土;生土夯到吊顶高度停止,然后开始进行横向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支模和浇筑工作;等到楼板浇筑好后再来施工上面一层的短肢剪力墙,如此循环反复。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5张图片

首层短肢剪力墙施工,摄影: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6张图片

剪力墙完成后开始支生土墙模板,摄影: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7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8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49张图片

生土墙夯筑,摄影:武州,杜杰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0张图片

蜂巢芯密肋空心楼盖施工,摄影:杜杰

生土的施工也是破费周折。因为生土不仅要作为室外的完成面,同时也要直接作为室内的完成面,所以对于生土最终表面的平整度和强度要求很高,用赵扬的话来说就是“室内的生土墙面要做到让人愿意用身体去亲近”。传统的土坯砖和夯土墙要做到这一点是有点难的,人身体蹭到会有土脱落,所以老房子的土墙在室内是不会直接暴露的,一般都会做抹灰罩面。最终我们选用的生土工艺其实是传统夯土墙的升级版,由于里面添加了土壤改性剂的成分,施工方也把这种新型夯土称为“生土混凝土”。经过混凝过程后的生土强度好很多,夯筑脱模后还会在表面刷一道憎水保护剂,这样雨淋在外墙上也不会对墙体造成破坏。 为了实现这种新工艺,在主体施工之前,施工方就开始着手试验样板墙。第一步当然是找土。现场南侧老房子的土坯砖色泽比较朴素,在周围环境里也不会显得很突兀,于是我们有意在当地的土场找相近色泽的土。而施工方从技术层面更关心的是土的粘粒和粉粒含量的配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最终夯土墙的粘结度。为了同时满足这两点,施工方前前后后跑了十多个土场,最后通过两家土场的复配,才找到合适的土。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1张图片

去大理当地土场选土,摄影:杜杰

土找到后先是做了一些材料的小样块,但始终还是觉得做足尺的样板墙才能更逼真地去感受生土的色泽、质感、分层肌理以及强度。于是开始在场地旁边做第一道样板墙,第一道样板墙由于级配不合适,导致肌理分层结合处相对疏松,于是推到重来。第二道样板墙密实度大大提高了,质感也细腻了很多,然而分层肌理却有所牺牲,肌理并不明显。第三道样板墙着重在级配、夯实力度和分层厚度上下功夫改进,最终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2张图片

生土样块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3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4张图片

样板墙支模与夯筑,摄影: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5张图片

第一道样板墙,摄影: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6张图片

第二道样板墙,摄影: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7张图片

第三道样板墙,摄影:杜杰

有了样板墙的经验,施工方开始比较有信心的进行主体施工,谁知刚夯完主体一层生土墙,就遇到了新的问题——一层的生土墙表面普遍出现裂缝。经过仔细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大规模的主体施工时,有两点没有注意到:一个是大规模施工由于模板更替使用而拆除过快,水分快速流失,导致混凝的过程并没有充分发生;再一个是相比起小的样板墙,大面积墙体表面的不均匀应力会更大,尤其是在400厚和100厚的夯土墙交接的地方。面对这种情况,施工方果断地推到重新施工,并在施工工艺上做了很多调整,例如生土墙拆模后用塑料薄膜封闭起来以保持水分,又如在混凝土剪力墙和夯土墙之间增加了柔性隔离层,以防止两种材料不同的温度变形产生应力。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8张图片

第一次施工时主体墙体的裂缝,摄影: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59张图片

第二次施工时用塑料薄膜来保持水分,摄影:武州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60张图片

第二次施工时在混凝土剪力墙和夯土墙之间增加了柔性隔离层,摄影:武州

仔细算起来从第一笔草图到土建封顶盖瓦已经历时两年多,等到土建接近完工的时候,我们再访工地,一拐弯就远远看到朴素的夯土体量在一堆各式各样混乱的建筑当中显得格外有分量,但又安静而自信,比起旁边的新白族民居,似乎更加属于这片土地。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61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62张图片

Hotel S,一个当代白族村落里的建筑实践第63张图片

地理位置:中国,云南省,大理,才村建筑面积:1132 ㎡建筑设计:赵扬建筑工作室设计团队:赵扬,武州, 陈诺,尤玮,文艺帆,杨丽君,龙伊能结构工程师:马智刚设备工程师:吕建军土建施工:杜·清水团队设计阶段:2014.10-2015.07
施工阶段:2015.07-2017.01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0 articles)


无界建筑师 (4 articles)


酒店建筑 (601 articles)


客栈 (10 articles)


大理  (18 articles)


湿地 (2 articles)


庭院 (270 articles)


村落 (12 articles)


2014 (735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