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LAC丨ArchStudio,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张图片

今天的采访给大家带来优秀作品分享是黄钟亮的作品,本科毕业于UCL Bartlett建筑学院(大二UG1, 大三UG6),目前在KPF London进行着RIBA Part I的建筑实践。一下午的深入对谈,黄钟亮学长详细介绍了他大二下的项目和大三的两个项目。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2张图片

由于篇幅原因我们将内容分成上下两篇,第一篇着重介绍他的学习经历和前两个项目,而第二篇着重介绍获得2019年WCCA学生制图奖的本科毕业设计。今天的上篇则是介绍了小哥哥大二的第二个项目和大三的第一个项目,一起来欣赏吧~


Q:先聊一下你在Bartlett学习这三年,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这两年的选组,导师是什么样的?

A:第一点就是我觉得Bartlett不像国内的学校那样在意学生的基础。他更在意学生的拓宽思维理念,每个老师也有自己的风格。我觉得学校招各种各样的老师,其实也是反映出来对于建筑理解的多样性;当然这样对于学生也有利有弊,就不多说了。

我个人的经历就是大一的老师是Stefan,他是一个挺极端的老师,他只喜欢特别有趣的东西;打个比方他特别喜欢有人物的模型,他觉得会体现出来学生对于空间的理解,空间作为一个为主人打造的东西。Stefan的教学风格是很独特的,我觉得也挺好的;一个建筑生在刚刚进来的时候他会一下子把你对建筑的很多固有印象给打破。因为我家里也从事建筑行业,所以在很多时候提到用户我们会想公众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比如医院啊学校啊,我很少会想给一个人或者一个特别的群体或者某一个工作者的工作室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很少接触这样子的东西,Stefan一下子打开了我对这一方面建筑设计的思路。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3张图片
Y3P1(大三第一个项目)的项目调研-日本文化中对于季节的理解

可惜的一点是大一的学习没有很系统的学习建筑史,历史课就是老师今天心情好了讲一讲罗马,明天讲一讲佛罗伦萨,后天心情好了讲一讲后现代、现代,就是很零碎而且很不系统,然后我其实是很希望能够很系统的读一下建筑史,但是好像三年结束了以后我对建筑史就是好像比较拼凑性。

Q:但是我感觉你好像很了解这些历史方面知识,比如流派啊、建筑师啊……

A:但是了解这些也是自己项目调研学习的或者平时查资料看的,就是比如你提到Brutalism(粗野主义),我知道是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苏联先开始的一个风格,但是我不太了解五十年代之前,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所以对于整个的建筑史来说我可能知道的只是某一些部分,但没有办法把他们串在一起。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4张图片
Y3P1(大三第一个项目)设计-自给自足的房屋体系

所以这就关系到第二点就是,学校对自学的要求真的特别高。包括我们Technical课也要看你碰不碰得到比较系统的老师。我当时就没有碰到(笑),我当时做Tech时候,我问老师,我这样做可不可以,老师意味深长的看着我笑。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我问他什么问题,他说这个不是不可以做,然后他就是总是不停的重复问我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或者我要自己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才能够告诉我。但是我好像想清楚了之后他又告诉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工程师,所以到现在我也很懵,他到底教了我什么这种感觉。

Q:那看来好像对于Technical来说还是要手把手教的……

A:对,如果你能碰到像手把手教你设计的老师一样会手把手教你Tech老师就真的很不错;如果你没有碰到的话就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有的时候设计你没有碰到一个比较有耐心或者有启发性的老师,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然后就会说到我的大二,就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的老师是Workshop的Mads,是一个丹麦人。这个老师自己很喜欢自行车,我的大二的第一个项目本来想做一个能够反映风的形状的东西,老师就让我做自行车,就说可以做一个人一边在骑自行车后面有一个什么装置能把咖啡豆给磨了最后倒出一杯咖啡给这个人喝了的话会很有意思。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向我没什么感觉,于是我疯狂的把老师那个相对无聊的想法掰到了一个我觉得还蛮好玩的一个方向去。硬掰的结果分也不高,我就觉得有一点点不尽兴。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5张图片
Y2P2(大二第二个项目)设计-模型

大二的第二个项目,我就做了一个地下搏击俱乐部。我们所有人去了里昂,我一开始觉得里昂这个城市很无聊,它就是很典型的无聊的欧洲城市,甚至那里的摩天轮大概只有三层楼那么高;查了历史之后发现里昂其实很有意思,法国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人革命都是在里昂爆发的,我们也知道法国自古以来就是不停的爆发革命的地方,工人也很激进(各个阶层都很激进),那么我想在这么激进的一个国家,里昂怎么会这么平静,直到我走在一个小巷子里面看到一张海报,是一张用了《V字仇杀队》的元素表达了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宣传海报,这个城市其实暗底下还是保留了某种基因在里面。

回英国之后我就各种搜里昂和法国的各种相关信息,发现其实是我错了,他们其实一直都在街头游行,有黄背心运动,反抗马克龙的劳工法,我才意识到可能只是我去的那几天我没有碰到这些活动游行,这个城市的某种性质还反映在那里的人身上;但老师认为我的调研本身就是有一点种族歧视(racist),因为我的观点本身就是法国人比较激进,他们比较有反抗精神(喜欢和政府对着干或是有无政府主义倾向),当然老师也有可能是开玩笑的,我当时也不是很在乎,然后我就继续做就发现包括美国也好,法国也好,全世界人们的愤怒都有点无处释放的样子。然后正好去之前也看了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就觉得里面有很多深层的东西,看能不能把这些东西跟空间结合起来。

里昂和重庆一样是那种多山地理条件,所以场地我就设置在一个私人(或者说半私人)的一个停车场,上面也是一条高速公路下面也是一条高速公路,中间有两个很大的场地台阶,然后是一个停车场,然后我就通过这个高差,在那个半私人的小区做了一个地下的搏击俱乐部,在那里人不分阶级的可以释放他们的愤怒。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6张图片

《搏击俱乐部》本身虽然说是反抗一切(或者说是反权威),但他自己聚集了那个群体以后所有人还是对他个人崇拜,其实那是另一种权威形态的反权威。这个事情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包括我们想到现在香港的事情也好,之前法国的事情也好,人们通过暴力去反抗暴政,这种东西究竟是对还是错。

后来我就联想到苏维埃,因为那个电影里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苏维埃的(对于领导人的)狂热崇拜,然后这时候我才开始了解Brutalism(粗野主义);苏联时期的构成主义的建筑那么的庞大,相比之下人的尺度被无限的缩小,比如:一个大的苏维埃五角星,一个大的荒废体育场,或是巨大的列宁的或者斯大林的雕塑,与之相对的人只有一点点大,然后我就发现当建筑尺度被相应的放大了之后,人的尺度变小了,人的尺度变小对人的心理造成的感觉就是,我变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一份子,我需要做的就是比如说为国家贡献我的生命,或者说为那一个领导者贡献我的热血就可以了。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7张图片

所以我最后的设计是一个桶状的结构,在地上有20米,在地下挖了大概有20米;然后中间有一个可升降拳击台,围绕旁边有很多的房间。在地上就是一个建筑,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去办卡的地方,但他其实往地下慢慢走就会发现画风越来越不对,地下就变成了一个很血腥,没有规则的地方;然后地面上下的尺度我也拉的比较开,地上是特别开阔的那种感觉,你抬头可以看到天上那种。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8张图片

Q:你是怎么样去表现这种新权威形式的反权威的?

A:其实最后想要表达的就是我通过一个创造一个Anti-也好反Anti-也好的空间,更多有关的是空间本身,来让不同阶级的人们去体会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形态。假如我是一个暴民,愤怒无处释放的我到了这么一个地方以后和人打架以后我对自己的日常暴力行为会不会有重新的认知,换言之我的暴力有没有意义?当我掉进那么大的一个窟窿以后,上面的人都在看着我和不认识的人打架的时候,我的心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所以项目本身更多的是这样的,当人们从一个很平静的地方转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空间然后无所适从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想通过空间和环境的变化、通过人自己愤怒释放前后的变化来对自身的行为产生一个思考。但是其实后面所有东西都是我自己一个人想的,老师每周就是你这个好像可以继续做吧……就是整个大二的项目,我当时对自己还挺满意的,因为我当时不知道没有人去提点我的设计方面东西。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9张图片
一些设计细节:一直在转的风扇,不停转的影子会照到人的眼睛上让人心烦意乱。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0张图片
一些设计细节:还有就是这个走廊,宽度设置的只有一个半人可以通过,如果在这里遇见就会激发潜在的愤怒情绪,这些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大家不自觉地愤怒情绪更高涨,当然你本身来这里就是因为愤怒或者想发泄愤怒。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1张图片

在两个人被激怒之后会被送到下面的搏击室,先是被送到等待室,然后在这里你是看不到对方的,然后被送进两个电梯,在这两个电梯中通过缝隙你能看到一点对方的样子但还是看不太清,然后随着电梯下降这种紧张感就会增加。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2张图片

后来我到了大三,我大三的老师叫Paolo,他还专门分析了一遍我的当时做的东西哪里有问题,我就觉得原来这里可以改,那里可以改,我就觉得我大二设计一年的东西其实没有任何提高。

Q:Paolo觉得你哪里需要改?

A:他说看上去好像还挺有意思的,但其实是很对称的一个东西。大二的老师重点往往都在画图的一些标准规定,项目本身有些欠考虑。Paolo认为我设计的东西的排布是很对称的,我的空间没有设计的太多,没有深层次的去考虑。

到了大三就被Paolo拯救,他就真的很强,他强的地方就是和Stefan有那么一点点像,就是在考虑实际的同时启发你的思维,告诉你什么东西能够落地,什么东西不可以。但我觉得这难道不是因人而异的审美吗,然后你就会发现Paolo自己的风格,就是比较轻。举个例子吧,比如说你有一堵墙,他会把墙拿走然后这里放两根柱子然后来形成一个视觉上的空间间隔。基本上他的审美的出发点就是比较轻质的东西是能够给人带来美感,所以我们整个组的风格是这样子。他会让你的空间变得更有逻辑性。我大二的设计有很多生拉硬凑的东西,但是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Paolo就会不停的改你的很多细节,让你的东西变得不仅有趣,然后应该是能够落地。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3张图片
粮食 雨水 叶子 - 万物循环 生而不息

所以介绍一下我们三年级的项目,去的是日本,然后我们组的题目叫做Tilt and Shift,字面意思上有点像蝴蝶效应,倾斜了一点点然后不可抗地向一个地方滑去。就像东京这边的变化不论是气候自然方面、文化方面、城市建设方面、城市过去发生的变化也好、正在发生的变化也好、对未来的预测也好、对自然的保护等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变化。然后老师发现我很喜欢日本传统的东西,或者说我们都一样都很喜欢日本那种传统和现代极端又结合的比较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很纯粹。所以Paolo就让我做一个关于Vernacular Study(在地性调研)这么一个东西,试图把日本很传统的东西用有意思的方式展现出来。

Q:Vernacular(在地性)可以展开讲一下吗?

A: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性,又由不同的地域性产生出来不同的文化。比如北海道有那种厚厚的茅草屋当然日本以前都是这种茅草屋,就北海道有很多。或者北海道有一种东西叫合掌造,它的屋顶会碰到地面的,因为落雪很多如果你只是离地面很高的屋顶的话那雪厚到有可能把屋顶整个压垮,那如果屋顶整个本来就接触到地面的话就有点像一座小山,雪就自己落下去。就有这种因为当地的气候或者它的历史原因是那样子而诞生出来的建筑风格。有很多东西也是日本包括从中国学到的一些建筑方面的东西。当时老师是让我们找有兴趣的空间,那么我有兴趣的方向是日本的在地性的话我就探索了一下日本的传统建筑,当然这只是轻轻的点了一下,因为这只是第一个项目嘛。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4张图片
日本建筑的最小单体空间-四叠半

我对尺度这个东西也很感兴趣,可能也是因为Stefan让我们对尺度进行探索,包括我大二的设计中对尺度的感觉也很好。然后我就去看了日本两种传统建筑,一个是茶屋,茶屋就只有四叠半那么大,但是就是有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进门的地方也很有讲究,进去了以后大家坐在哪也很有讲究,包括洗手的地方,甚至还有个小露台,包括在哪里喝茶在哪里倒茶,就它能够从一个小空间体现出日本对于礼仪或者规则的崇拜或者在意的程度。

日本建筑里最大的空间就是日本的城堡,很有意思的是它也跟日本的历史原因有关系。即便日本和中国在文化历史上有相似处,但是在城堡上日本中国两国却截然不同,中国的城就是王公贵族享乐的地方。中国的城,就像长城,是墙的意思,抵御的外族入侵,在北有匈奴,南有南蛮,西有西戎,东有东夷的时候我们中原围了一个墙不让外族入侵,我们没有城堡这个概念我们只有城池,我们有墙,而进入中殿你会发现,王公贵族住的东西是木头的房子,只不过外面有一圈城墙而已。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5张图片
日本建筑的最大单体空间-城堡

日本的城堡则和西方的城堡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会在没有文化交流的情况下出现类似空间构造的城堡呢,是因为他们都在抵御自己的人互相残杀。日本的战国时代和中国的还有一点不一样,就是日本的地域非常小,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就必须要天天打招呼;中国就不一样,大家各自划一圈地就可以称自己是一个国家了,所以不需要天天太在意我们打架这样子。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6张图片

日本当时米也很贵,贵族发工资基本上也是发米,然后城堡里也会有很多粮草,这和西方一模一样,随时要准备打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城堡随时都要准备打仗,他们和中国不一样的是中国在那一圈城里面可能有集市,有农田,有老百姓在种田,如果有了战争状态我们就把城门一封然后再说。但日本这种随时都可能打仗的他们就会过的更提心吊胆,他们就会更注重一个城的防御性和自给自足性。那么自己自足性这个我们现在来看展开来讲就更有意思,我们现在天天说的就是可持续发展,我们今天更希望建出这种可持续发展的东西,那我当时就想我能不能用一些日本最传统最古老的一些创造包括中国的创造来做出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我想让它是一个小的空间,因为我之前也看了一个四叠半那么小的一个空间,然后我就想创造一个只用传统的东西,不带电,但是又能体现我们今天的追求的一个建筑。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7张图片

所以我的第三年第一个项目实际上就是一个 四叠半的城堡。把一个最小的空间和一个最大的空间结合起来,这个城堡只能够够一个人住,我管那个人叫做将军。他好像就像是被围了城一样,他得在这个城堡里自给自足一段时间的生活,他又要生活的比较好,他有他的尊严,他又不能出去。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8张图片

这里我就想到了不仅是要自给自足,还要有趣嘛,我就想到了日本对春夏秋冬都很尊敬,他们很尊敬自然,所以上面会被分成四个空间,春天会有春雨非常有诗意(因为内部空间也弄不出樱花),那这就是一个收集雨水的屋顶,但这个屋顶就是收集雨水就不能够往四周流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往中间留了一个口子,中国也有天井像四合院那种也会收集雨水,水就会下来进入到一个叫冰鉴的空间,其实就是中国以前的传统的制冰方法。我这个也有一个地下室。这个小盒子会从地下室慢慢升上来,慢慢打开,然后这个冰会慢慢融化,融化以后水会顺着旁边滴下去,就会有春雨的感觉。这个是从上往下看的。然后那个人就会一边喝茶一边听滴滴答答的雨的声音。然后到了夏天的时候,我的那个推拉门可以通过不同的转动方式坐在那里乘凉。秋天的时候他的卧室,他睡的地方旁边会有厚厚的茅草,越到底下这个茅草也会越厚,到了冬天的时候这个房子周围会有一圈的茅草,他躺在里面中间有上面收集的雨水然后加热可以洗澡。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19张图片

当然我这个小项目中有很多模糊的点,就是我没有去刻意把它定位的一个地方,但是我更希望就是他在之后是可以落地的设计。包括墙上会有很多小砖块,这个砖块里面是有米的。就是他可以一点一点的使用这个房子里的东西,直到这个房子被消耗完,这么一种感觉。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20张图片

这个小盒子也是想表达这种春去春来,万事万物都有循环这种体现。水会变成冰冰又变成水人在里面生活最后又一切回归大自然,我是想很模糊的去创造一个小的空间来表达我对日本建筑的摸索。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21张图片

未完待续
黄钟亮小哥哥的本科毕业设计将在下半篇详细深入报道
请持续关注LAC获得更多海外资讯和优秀学生作品

UCL巴院|黄钟亮:都是过程而不是弯路(上)第22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66 articles)


LAC丨ArchStudio (32 articles)


访谈 (147 articles)


设计师 (174 articles)


设计作品 (66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