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外滩TheBund

29岁带着辉煌的简历归国
2年内,在国内吃尽闭门羹
31岁,他颠覆传统的设计一举成名
如今的马岩松习惯了对抗、被黑
越是大家批评的他越“喜欢”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张图片

在上海音乐厅,我见到马岩松,没有想象中的气场十足,相反有些“质朴”。

他背了一个自己母校耶鲁大学的帆布包,话不多,表情淡淡的。

五月份的天气,他额头还有点冒汗,我问他要不要先休息一下,他带着北京腔拒绝:“不用了,直接开始吧”。

整个人有点艺术家的高冷和酷劲儿。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张图片
马岩松

在一言一吾《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的活动上,上百人的演讲面前,他反而更松弛、幽默。

面对观众抛来了一个些许“尴尬”的问题:“马老师,你现在还有梦想么?”。马岩松认真地接下话,“我觉得我还是有的”。

现场一阵哄笑完,他又不好意思的补了一句,“好肉麻啊”。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3张图片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4张图片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活动现场

今年4月10日,马岩松的永久馆藏个展“MAD X”在巴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幕。

有人将这一刻称之为“马岩松时刻”。

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第一次做这么特别的建筑展览,正如副馆长Frederic Migayrou说:“是因为开展的时候建筑师是活着,且是位年轻建筑师,同时还是中国建筑师。”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5张图片

马岩松才44岁,关于他的成名,在圈内早成了一个段子——“在建筑界,30岁之前不要指望着成名,除非你是马岩松。”

如今,马岩松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他作品,他更在乎真实表达自己,对他来说,放弃对抗,其实是放弃自我。


01
一个好的建筑
必须要融入情感


在蓬皮杜“MAD X”展出的10个项目,涵盖了不同的建筑类型。

这些作品中,有经典之作,包括首个海外建成作品“梦露大厦”,传统日本家宅改造为幼儿园的“四叶草之家”,星球大战之父乔治·卢卡斯创建的世界级博物馆“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

也有争议的作品,代表着山水意境的“朝阳公园广场“。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6张图片
巴黎住宅项目UNIC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7张图片
纽约东34街公寓


为什么选择这十个作品,策展人Frederic Migayrou这样解释:“通过马岩松的这些展览,你可以看到很多大胆的想法是可以实现的。我们想把更多希望传递给像马岩松这样的年轻建筑师。”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8张图片
《马岩松:“坏孩子”的反成功学》视频截图

“大胆”是Frederic Migayrou是对马岩松的评价,而马岩松创造作品确实“大胆”,比起建筑的材料、构架,他更讲究一种“感觉”。

和马岩松聊天时,你会很惊讶,在建筑这样一个以理性见长的行业,他全凭一种艺术家的心态完成作品。

“我跟别人不一样,我不太相信建筑是一个技巧性、逻辑的东西。好的建筑它一定是要打动人的,它在表达一种感情。”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9张图片

这种感情,一直被马岩松挂在嘴边。

他的作品“四叶草之家”,一栋在日本旧宅改造的幼儿园。从设计构想开始,就充分诠释了这种情感需求。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0张图片
四叶草之家, ©I-TALK

起初,这座旧宅住着的是一对日本父子,儿子希望把住宅改造成为拥有崭新形象的幼儿园,吸引周围的小朋友前来。而父亲则表示他在老房子住了一辈子,不希望房子被拆。

马岩松原本打算拆掉老住宅,直到有一天,日本老父亲突然病倒。。

这件事触动了马岩松,“这个设计从以往自我出发不太一样,我面前的已经不单单是工作了,他是两代人的生活,更是一种情感的羁绊”。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1张图片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2张图片

最后,他决定为父亲保留下老房子的木质结构,外面又做了一顶全新的白色沥青“帐篷外壳”,老建筑的记忆得以延续下来。

一座像“白色城堡”的幼儿园座落在稻田边,显得梦幻又童真,这也成为最不像马岩松的一个作品。

对此,他并不在意,“或许这可能是我真实的一面。”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3张图片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4张图片
四叶草之家


02
“越有争议的作品
我可能越喜欢“


更多的时候,马岩松面对中国城市,表现出的是一种对抗状态。 

成名后的马岩松,作品总是面临褒贬不一的评论。

被人反复议论的朝阳公园广场,他原本将中国墨色山水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却被网友评价为“扭曲和可怕”。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5张图片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6张图片
朝阳公园广场

面对外界的质疑,马岩松坦言“如果一个作品被批评很多,我可能会对他更有感情”。

事实上,在成名之后,他也几乎是以一种艺术家的执着和坚定在设计作品。

5年前的夏天,芝加哥举行了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的国际设计邀请赛。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入选的建筑师不仅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7张图片

受邀见面的建筑师不仅有荷兰的央视大楼设计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还有来自伦敦的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

而就是这位39岁,来自北京,唯一的亚洲的建筑师,击败了当时几家知名的国际事务所。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8张图片
芝加哥方案

但这座博物馆的选址多次更改,每改一地,马岩松就要重新设计。与此同时,抵制的声音也出现了,芝加哥民众甚至公开发出来抗议。

在芝加哥的选址退出后,马岩松曾一度很有压力。他和团队曾苦心准备了3个月的新设计,结果又被他全部被推翻重来。

对此,马岩松的解释是 “我就是觉得不过瘾,突然想做另外一个。”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19张图片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0张图片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

最终, 这项耗资15亿美元,历经了3年的换址风波的项目,连博物馆创始人卢卡斯都开始折服于他的执着,甚至说出,“换址可以,但无论如何,绝不能换掉马岩松。”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1张图片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 动工仪式

或许,也是因为这种“随缘”的设计,马岩松很少钻牛角尖。

当我问起如何克服设计中巨大困难时,他直接潇洒地说 “如果是设计部分很难,我一般很早就放弃了,因为你自己没感觉。”


03
想当“导演”的坏孩子

 
马岩松的酷和艺术家的那股劲儿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小时候,马岩松就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是画各种小动物,但是他从来不讲究“像”。

他觉得追求“像”这件事实在太傻,一幅画里,他更在乎的是写意。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2张图片

起初,马岩松并不想做建筑师,他对拍电影更感兴趣,高三的时候还兴冲冲报考过北京电影学院。

“我那时候想学电影,根本不想学习,就上课画画,画的很多东西都是想象出来的。“

“我从小就不算好学生。”说到这里,马岩松自己先笑了起来。

的确,马岩松并不老实。他曾跑到亚里桑大学读研,发现没兴趣,就退学考耶鲁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又放弃大师扎哈·哈迪德的著名事务所的职业光环,回了国内自己创业。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3张图片
MAD事务所三位合伙人

然而,满脑子美式疯狂思维并没有让他的作品在中国火起来。不被理解的设计概念等种种理由,国内很多甲方都将他拒之门外。

长时间接不到项目,马岩松也不着急,闲得无聊,他就先去给金鱼设计房子。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4张图片
获得2006年青年建筑师的大奖的金鱼缸

2006年,马岩松在加拿大设计的一栋地标性公寓楼成为转折点。

这个螺旋式的全曲线项目击败了来自全世界的91个设计方案,几乎是一战成名。

建筑外形全曲线,流动的身形,梦幻优美,它还有了另外一个性感的名字,叫“玛丽莲.梦露大厦”。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5张图片
梦露大厦 ©Hervé Véronèse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6张图片

在蓬皮杜的十个作品中,马岩松最喜欢的并不是那些为他收获名利的高楼建筑,而是最终没有落地、实现的平潭博物馆。

它像是一座随时要游离的岛屿座落在水面上,白色现代的流畅造型、三个抽象小山丘复杂多变。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7张图片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8张图片
平潭博物馆

它在十个作品中,不算突出,但绝对最能表达马岩松的内心。

“如今,我已经不会太考虑别人对我的作品喜不喜欢这件事。我唯一在意的是它是不是我要真实表达的东西“。

对于马岩松,在30岁成名后,无论是被按进中国历史,成为中国建筑师第一人,还是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质疑,或许都没那么重要。

44岁以后的马岩松,永远都在期待自己下一个未知的作品。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首期视频


文 / 圈圈
图片来自网络、MAD、一言一吾 
感谢《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活动主办单位:一言一吾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被争议、被黑,马岩松放弃对抗,就是失去自我第29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8 articles)


外滩TheBund (12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马岩松 (18 articles)


MAD建筑事务 (11 articles)


设计作品 (66 articles)


展览 (556 articles)


法国 (643 articles)


巴黎 (25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