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建筑小师,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张图片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1887-1965年)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张图片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这是最高的艺术
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
这才是建筑的目的
|
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于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一个最负盛名的制表手工业小城拉绍德封(La Chaux-de-Fonds),原名查尔斯·爱德华·乔纳雷。童年的查尔斯一点也不聪明,在学校成绩中等,做事也漫不经心,实在是让家长失望。相反,他的哥哥倒是少年天才,11岁就举办了个人的小提琴演奏会。这让本来就是音乐教师的妈妈格外高兴,把自己童年的所有音乐梦想都寄托在了这个小明星身上。而作为失宠的查尔斯,则只能乖乖听父亲的话,做起祖业,开始了少年的制表生涯。但是在制表工艺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画画成了小查尔斯最喜欢的事情,他总是能抓住大自然中动植物的本质,用简单的几何线条勾勒出来,他抽象的水彩画,也让老师惊讶不已。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张图片
柯布西耶的绘画作品

由于欧洲工业化迅速发展,使这类传统手工业陷于衰退和危机,因此勒•柯布西耶从小就遇到这样一种挑战和选择。是继承其父业致力于过去传统艺术(勒•柯布西埃的父亲是一位刻制手表外壳的大师),还是倾向于势不可当的新的工业技术。

柯布西耶一生执著追求就是这样一种冲突的结果。而他所在那所实用艺术学校的启蒙老师勒•泼赖顿尼尔(L′EPlattenier)也很早就发现了勒•柯布西耶的天才。勒·柯布西埃年少时求学于故乡拉绍德封的艺术学校。第一次大战期间在母校执教。从1907年9月,第一次离开瑞士出国旅行起,早期的勒·柯布西耶进行了大量旅行考察,获得无穷启迪。在游历意大利期间,他被佛罗伦萨的艾玛修道院所深深折服,在他写给导师的信中,他曾将它比作成“大地上的天堂”。对艾玛修道院的认识,成为柯布一生事业的重要原型。

柯布西耶于1908年春天到达巴黎,在那里他遇到了第二个老师奥古斯特•佩雷特,对勒•柯布西耶后来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佩雷特是一位工程师,特别热衷于刚刚问世的钢筋混凝土技术,他深信技术是建筑与社会未来的希望。勒•柯布西耶在佩雷特那里学到了过去忽视的数学、机械和材料科学等。

后来,勒·柯布西耶与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共事的经历也让勒·柯布西耶得到了很多启发。贝伦斯是一位热爱旅行的建筑大师,而勒·柯布西耶在随从贝伦斯的旅行经历让他看到了许多在法国看不到的灵感。尤其是在希腊宏伟的雅典卫城给了勒·柯布西耶无限的灵感,而在他脑海中这种经典的古典建筑与他简洁纯粹的个人风格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也为后来萨伏伊别墅的风格埋下伏笔。

1926年,柯布提出了他的新建筑五要素思想。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4张图片
Le Corbusier,萨伏伊别墅,1928-1930

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要素

/

1.底层架空
主要层离开地面,独特支柱使一楼挑空

2.自由立面
由立面来看各个楼层像是个别存在的楼层间不互相影响

3.横向长窗
大面开窗,可得到良好的视野

4.自由平面
各层墙壁位置端看空间的需求来决定即可

5.屋顶花园
将花园移往视野最广、湿度最少的屋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了加速战后重建工作,勒•柯布西埃设计了一种工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称之为“多米诺”住房(Dom-Ino house),这种建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的大量性建筑体系,第一次摆脱了承重墙结构体系,室内空间也可以自由分隔。勒•柯布西埃解释他这种创新不但用最少的标准构件,最简便办法建造起来,并且从艺术上也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基础,对这样一类个体建筑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群体上的和谐和均衡,一种几何体的有机组合美,个体是单一的、标准的,组合是多样的、丰富的,这种新的艺术思想是勒•柯布西埃自1908年就开始追求的,他把建筑师的感觉和工程师的精确结合起来,这是工业化时代对建筑的要求。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5张图片
“多米诺”住房

1920~1922年,柯布西耶将“多米诺”住宅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雪铁龙”住宅(Maison Citrohan)。同“多米诺”住宅一样,“雪铁龙”住宅也是标准化的框架组成,就象“雪铁龙”汽车那样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但它更强调进深,横向只有一个开间,两侧由实墙支撑,内部拥有一个贯通两层的大起居室,儿童卧室位于最上层,前面拥有一个建在平屋顶上的空中花园。在柯布西耶看来,“雪铁龙”方案能够满足健康住宅所必需的阳光、空气、绿化三大要求。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6张图片
“雪铁龙”住宅

1922年,柯布西耶提出了所谓“不动产别墅”(Immeuble Villa)的方案。这一多层公寓由一系列标准的单元构成,其中每一单元都为上下两层,并且拥有一个开敞的花园阳台。楼内还配有商店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俨然是一座独立的小城,他称之为“联合公寓”(Unité d’Habitation)。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7张图片
不动产公寓

1916年勒•柯布西埃成为巴黎市民,巴黎的繁荣和重要,工业与艺术的集中,社会精英荟萃,都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城市拥挤,道路狭窄,效率很低,环境嘈杂,他就开始蕴酿并创造一个崭新的理想城市模式。

柯布西耶说过:别人都知道我是个建筑师,没有人认定我是个画家,而我确实透过绘画来获得建筑的灵感的。我想作为一个建筑师,如果我的作品能带来任何意义的话,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幕后功臣——绘画。1917年,勒•柯布西埃结识了年青画家A.欧曾方(Amédée Ozenfant)他们共同合作进行“立体主义”和“纯粹主义”的艺术创作,他们追求一种纯粹的形体,原始色彩、和谐均衡,一句话在工业时代的古典艺术,他们运用多视点透视,正常物体的变形等手法,变换着他们的艺术风格。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8张图片
勒·柯布西耶绘画©网络

他们还创办了一个杂志《新精神》(L’Esprit nouveau),宣扬前卫艺术精神。在杂志的第4期中,柯布西耶和欧曾方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纯粹主义》,文章将纯粹主义从绘画延伸至所有造型表现领域,提倡以基本几何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纯粹主义的机器美学。

柯布的这一美学观点在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原名应为《走向建筑》,但在翻译成英文时被错译成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后即以此闻名)一书中得到全面阐述。在这里,他发表了不少论文,并正式用勒•柯布西埃的名字。勒·柯布西耶的诞生,使得查尔斯放下了过去,柯布西耶迎来了新生。黑框圆形眼镜,漂亮的蝴蝶结,整齐的西装,这都成为后来建筑师的标配。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9张图片
《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著

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勒•柯布西埃提出他的名言“房屋是居住的机器”(A house is a machine to live in)。当然,他并不相信房屋真如机器一样,他强调的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创造”(Apure creation of the spirit),是一种兼有功能和精神上的想像。勒•柯布西埃还认为建筑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社会上的和谐,也和其他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他们的城市设计是要解决城市社会问题,要为人类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勒•柯布西埃大声指出:

“住宅是造起来住人的”,它需要充足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干净的地板、合用的家具,它不需要关不严的路易XX式的窗子、抹着加纤维的灰浆以模仿石头的落满灰尘的墙面、100公斤重塞满房间充斥苍蝇屎的大吊灯、铺着锦锻松松软软的安乐椅以及老虎窗坡屋顶。

从“多米诺”住宅到“雪铁龙”住宅,再到“不动产别墅”,从库克别墅到萨伏伊别墅,柯布西耶的终极目标是要建设一种与传统城市截然不同的能够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和汽车时代的现代城市,他称之为“光辉城市”(La Ville radieuse):【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外围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代化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

1935年,勒·柯布西耶第一次来到美国,充满幻想和憧憬并希望在此可以有所作为,但最终希望落空,后柯布返回法国并发表了一篇苦乐参半的文章“When the Cathedrals Were White: Jounrey to the Country of Timid People”,称美国人太怯懦以至于无法接受他的想法。当时,柯布与同时代的赖特也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歧。赖特认为美丽的建筑不止局限于精确,它们是真正的有机体,是心灵的产物,是利用最好技术完成的艺术品,工业化只是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条件,而建筑本体仍需回归自然和人的需求。柯布则赞美工业技术的进步给建筑带来的无限可能,并直接宣称“住宅是人类居住的机器”,他希望通过工业化标准生产,创造出成本低廉、功能至上、高效实用并能满足所有人居住需求的住宅形式。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0张图片
Le Corbusier in California, 1937©网络

柯布的【瓦赞计划】设想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古典派人士认为他的规划非人性,也有人拿他的规划当笑柄,而另一部分人则将其视为实验性的先锋。这是在一百年前的现代化都市的设想。柯布的伟大就在于那个时代他就预见了我们今天城市生存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但可惜的是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依然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1张图片
Le Corbusier,【瓦赞计划】规划设想图

随着1945年的二战结束,城市重建工作开始了,柯布西耶和他的“光辉城市”计划终于得以实现。1952年,马赛公寓建成,这件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对于住宅和公共住居问题研究的制高点,结合了他对于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尤其是关于个人与集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它像一座方便的“小城”,粗野外观,与战后流行的全白色的外观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2张图片
Le Corbusier,马赛公寓,1947-1952年©网络

1950年,柯布西耶来到了这个名为Bourl Mont的山丘顶上,被四周的环境以及场地的历史所吸引,他接受了重新设计一座教堂的委托,要为这幢神圣的新建筑注入新精神。

我满怀期待穿越礼拜堂大门,却被眼前背叛了我的想象的、堪称暴力的激烈空间完全震慑住,好一阵子都说不出话来;排除了所有水平、垂直的线条,毫不掩饰灰泥墙饰质感的粗犷雕塑;满溢在不规则平面形状内部空间、如洪水般的光
朗香教堂的一切,都颠覆了当时我对建筑的常识

/安藤忠雄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3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4张图片
Le Corbusier,朗香教堂,1950-1955年©网络

柯布西耶的建筑生涯到了巅峰,反而他却越来越回归到节约、简单的生活,甚至是在美学意义上对至简的探索。他在法国蔚蓝海岸的小木屋里,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家园,这里只容纳生存所需的最低物质,一张床、一张凳、一个书架。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5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6张图片


01
1956-1963年
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马萨诸塞州,美国


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美国的唯一作品,以其现代主义的混凝土形体而在其佐治亚风格的周边建筑群中脱颖而出。1956年,时任哈佛艺术学院院长何塞普·路易-塞特(Josep Lluis Sert,曾经任职于柯布工作室)邀请柯布设计校园内的一个艺术中心,其认为这是个在校园内建造现代主义建筑地标的绝佳机会,但被柯布拒绝,后来是当时在哈佛任教的Sigfried Giedion说服了柯布。

艺术中心最终选在哈佛园东侧昆西街和普雷斯科特街间的一块狭小的基地上,如何结合交通及活动场所,将一切安排在如此狭小的一块基地上,同时使空间有充足的面积和阳光,这一切绝非易事。柯布认为艺术中心必须拥有激发自由和无线灵感的体验的空间,它面向所有学生敞开,无论何种专业,这里唯一的目的就是培养当代青年的鉴赏力。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7张图片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鸟瞰图©网络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8张图片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模型总平面©网络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19张图片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模型©网络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最终在1963年落成,但未得到预期的赞誉。据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第一任负责人Eduard Sekler称:哈佛很多教授都将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称作是耻辱,其大胆的混凝土立面与四周围绕着的新英格兰乔治时期的红砖坡顶混凝土建筑(佐治亚复兴风格建筑)完全违和感。Architecture Record杂志甚至在其落成50年后,称其仍在威胁着周边的建筑。柯布引以为傲的坡道设计艺术中心的地面景观使用率偏低。

但是,但是,但是,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的现代主义形象,并不只是柯布个人的意愿,它代表了一部分人想要将现代建筑引入校园的野心。无论是被批评或支持,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却代表着柯布西耶的设计哲学,体现出他作为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的长达一生的思考。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0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1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2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3张图片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Carpenter Center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用一个接近中心对称的轴线关系顺应场地,组织成形状可以抽象为两个方形的套叠,不但隐含着具有方向性的穿越暗示,也蕴含了内外双向互动的逻辑,显示出清晰的空间构成。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4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5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6张图片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archphotographr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设计的力量感来自曲线和矩形空间的戏剧化阐述,来自通透与厚重的建筑构件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坡道不仅使艺术中心内部的工作场景得以展现,而且将建筑精心的安排了序列。柯布西耶创造了独特的空间,实现了自由的建筑漫步。

Space and light and order. Those are the things that men need just as much as they need bread or a place to sleep
空间、光线和秩序,人们需要这些正如同对面包和落脚而眠之处的需求
|
Le Corbusier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7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8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29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0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1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2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3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4张图片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网络

建筑总共5层,柯布许多独到的思想在此得以呈现:相互渗透的内外空间、裸露的混凝土、通过第三层将两侧道路连接起来的坡道、各个楼层的独立支柱以及遮阳板,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可以说是柯布在职业生涯中建立的具体形式和设计原则的汇编。

其实看到这,估计不少读者早已想到了柯布的另外一个作品:棉纺织协会总部(Mill Owners’ Association Building),就此柯布应对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当地的气候和文化背景研究出的一系列元素,如斜窗、遮阳板等。当然,混凝土、坡道、红黄蓝绿色彩四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项目的设计时间上也刚好延续,印度棉纺织协会总部竣工于1956年,而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则开始于1965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本公众号之前文章《印度现代建筑的实体宣言:棉纺织协会总部(Mill Owners’ Association Building) | 勒·柯布西耶》。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5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6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7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8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39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40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41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42张图片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43张图片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archphotographr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是柯布在北美唯一的设计作品,现在是哈佛大学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聚集地。通过展览、公共活动和出版物等,卡彭特中心致力于以艺术家为中心的项目策划,并围绕当代艺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44张图片
Still Life, 1920©网络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45张图片
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Evan Chakroff


1965年,在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建成两年多之后,在他热爱的蔚蓝的地中海中,勒·柯布西耶死于游泳事故。

柯布,一直都在。

经典再读: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 Le Corbusier第46张图片
勒·柯布西耶在地中海©网络

参考资料:
[1].《Bacon Mardges. Le Corbusier in America. Travels in the Land of the Timid. MIT Press》
[2].《静读 | 柯布的美国往事》
[3].《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柯布的美国往事 | 经典再读46》
[4]. 其它

本文结束
版权声明:设计、摄影、图片等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17 articles)


建筑小师 (9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8 articles)


文化建筑 (1381 articles)


艺术中心 (120 articles)


哈佛大学 (21 articles)


Le Corbusier (3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