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由专筑网逸希编辑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塑传统行业,建筑学作为典型代表,正在经历从设计理念到实践流程的全方位变革。未来建筑学与AI的关系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设计思维的重构。AI将推动建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静态空间”转向“动态生态系统”,而建筑师的角色也将从传统设计者进化为智慧城市的策展人与技术整合者。这一过程中,人类的创造力与机器智能的协同将开启建筑学的全新篇章。

未来建筑学的扩展,很可能是人机双重驱动的。机器人除了作为空间的共同使用者,还可能以另一种更加剧烈的方式来影响建筑:那就是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建筑和机器、机器与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还远没有到谢幕的时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案例,体验一场科技与美学的跨界盛宴!


一、AI公园 / XING DESIGN

AI PARK 是为特斯联科技集团打造的AI CITY 的“序章”,其建筑形态像一组组金属“芯片”一样插入绵延起伏的大地之中。这些“芯片墙”集成了机器人坡道,硬件设备,服务器,管线风口和支撑结构。墙与墙之间则能自由构建实验室所需要的空间。设计的服务对象不仅考虑到人,同时也将机器人作为空间的共同使用者,在“芯片墙”之中设计了机器人坡道,保证机器人可以到达各层区域。机器人的活动流线也将影响着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公园入口处还设置着机器人充电台,停靠着待命的各类机型。访客由此被机器人带领穿越建筑内部空间,到达一个围合入口庭院,仿佛来到另一个时空。然后和机器人一起走进AI PARK中展开探索。

建筑是技术的不断集成,而该公园则是一个未来城市体验、研发测试、以及人与机器人交互的实验基地,旨在构建万物互联的城市物理空间智慧系统。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张图片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5张图片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6张图片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7张图片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8张图片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二、AI博物馆 / Melike Altınışık Architects

首尔AI博物馆由MA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造,采取了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以智能设计和开创性的施工方法,为游客创造出了一个关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身临其境般的世界。博物馆外观呈球形,无方向性的建筑形式展现出流体与有机形式的特性,与博物馆其内部展出的先进技术产生共鸣。

游客们从弧形入口进入博物馆,然后开启一段逐步了解机器人的动态体验旅程。博物馆的底层设有接待处、售票厅、咖啡厅和商店,外部公共空间和内部空间之间形成了流畅的互动与连接。在博物馆的中心,竖向上的展览隧道消解了有形世界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之间的界限,将游客引领到上层的永久和临时展览空间中。教育和行政设施位于二楼,地下两层则设有停车场和技术服务设施。该AI博物馆是韩国未来建筑、科学和技术的象征,它体现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潜力,重新定义了当下的建筑环境。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9张图片
图片来源:Melike Altınışık Architects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0张图片
图片来源:Melike Altınışık Architects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1张图片
图片来源:Melike Altınışık Architects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2张图片
图片来源:Melike Altınışık Architects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3张图片
图片来源:Melike Altınışık Architects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4张图片
图片来源:Melike Altınışık Architects



三、AI未来街区 / 大正建筑事务所

AI未来街区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的中心区域,是整个核心区最后一块低密度园区,场地南侧临路,北侧临河,拥有得天独厚的稀缺景观资源。设计意图实现街区、城市、自然景观三者的高度融合,于是面向城市街道,基于对城市类型学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中路径的研究,提出了“穿街引园”这一概念。这些纵横交错的路径像血管一样连接着地块和周边的城市空间,形成了从城市道路到智慧河沿岸景观的渗透关系。设计包含多样化的界面,分别为城市、内街、滨水三种道路空间界面;同时提供出社区邻里交流的场所,植入立体花园,为街区增添活力。

AI未来街区不仅能满足于生产办公的基本需求,更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产业生态升级、城市街道开放和市民生活多样的新需求。其凭借外向开放的建筑组群、适应产业定位的建筑单体设计和多样化行为导向的公共空间组织,探索了面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的产业街区模式。以AI未来街区为代表的空间形式,有利于提升从事高科技领域的人群活力和相互交流的需求,凭借着与城市的多元联系,形成发展触媒,从而带动区域整体产业的发展。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5张图片
图片来源:大正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6张图片
图片来源:大正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7张图片
图片来源:大正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8张图片
图片来源:大正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19张图片
图片来源:大正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0张图片
图片来源:大正建筑事务所



四、AI园区 / MVRDV建筑事务所

该AI园区为MVRDV事务所赢得的德国海尔布隆市人工智能创新园区设计竞赛作品。这是一个融合了商业园区、实验室、初创企业孵化中心、住房、交流中心以及各种便利设施的混合园区。设计采用高辨识度的圆形平面,旨在将园区定位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世界标杆。

环绕园区建筑群的是一条1.2公里长的外接圆路径,其中包含了为园区带来活力的各种设施,包括短跑道、滑板公园、看台和观景点。两个离心轴定义了平面:一条历史悠久的罗马古道为主要的南北路线,还有一条东西向走廊,布置了一系列室外运动与健康空间,用于建立关系网络、建立合作和发展。园区的紧凑形态以及参数化的景观,使整个场地的大部分空间可以被用来加强既有的自然特征,这些自然元素对固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而降低了园区的碳足迹。

园区的能源消耗将比同规模的一般园区低80%左右,生物气候学的建筑立面和节能建筑有助于减少校园运转所需的能源,同时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在本地产生可再生能源,并通过电池和地源冷热泵来储存。加上设计中景观再造而储存的碳,以及建筑本身的固有碳,预计在园区使用寿命内能达到100%的碳中和。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1张图片
图片来源:MVRDV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2张图片
图片来源:MVRDV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3张图片
图片来源:MVRDV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4张图片
图片来源:MVRDV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5张图片
图片来源:MVRDV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6张图片
图片来源:MVRDV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7张图片
图片来源:MVRDV建筑事务所



五、AI城市 / BIG建筑事务所

该AI CITY 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重庆武隆国家公园的天然喀斯特景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里的山脉和山谷在天地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关联。AI CITY 的设计以沿新州大道和高新大道的两个地块为创意基石,让地块以高耸的山和嵌入的谷这样互补的形态彼此呼应,“山”成为当地醒目的地标,为网格式分布的庭院提供荫蔽,兼具聚合人流的公共功能;而“谷”则拥有国内最大的步入式公共绿色屋顶,屋顶下方的建筑向公众开放,可供举办露天活动。

“山谷”和“山脉”形成的屋顶绿毯代表人类、自然、气候和科技之间的凝聚与共生形态,呈现出了自然与技术结合的终极形态,绿色屋顶到了夜间则会变成中国最大的数字显示屏。在AI CITY中,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屏障被消除,契合城市肌理的多孔结构将贯穿“山脉”与“山谷”,打造自然光线充足且通风良好的绿色开敞庭院,每个庭院均可用来举办公共活动。AI展览空间、集市和咖啡馆等新建空间,将吸引公众在步入式绿色屋顶下驻足;在同一屋顶下,中国最具创新能力公司的高科技人才则可以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园区内的交通规划也将会采取一种弹性、灵活的方式,电动自行车、机器人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将重新定义新的智能出行系统。AI CITY也将成为特斯联及其产业上下游世界领先科技公司推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应用的集结地,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8张图片
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29张图片
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30张图片
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31张图片
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32张图片
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33张图片
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34张图片
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AI筑梦:当代码遇见混凝土艺术第35张图片
图片来源:BIG建筑事务所


未来的建筑学将是“人机共生”的舞台:AI与机器人处理数据与体力,人类聚焦创意与战略。这一协作不仅提升效率与安全性,更推动建筑向智能化、可持续化迈进。建筑行业需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同时保持人文关怀与伦理思考,以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904 articles)


未来建筑 (18 articles)


混凝土 (2918 articles)


机器人 (11 articles)


设计案例 (1199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