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大英帝国顶尖大学建筑系等你去闯荡第1张图片

写在前面:
留学英国,首先需要了解英国建筑教育在世界上的大体定位。将近20或者20出头的我们拿着爸妈的钱留洋,山东某翔出来的小学同学却已经开始养家糊口,因此一切不以长本事为根本目的的留学都是耍牛氓。这样说来,“了解”就成为留学之前的第一要务——为什么去英国学习建筑而不去印度,这不是一句“因为英国教育好”的因果句式就能够回答的。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正毫无疑问地走在慢慢没落的道路上。这不是什么主观的诋毁,只是自然的规律。第一产业自然是远不如前,没有了那么多的殖民地到哪儿去剥削自然;第二产业也不景气,当然也没听说过哪个发达国家还以制造为生的;第四产业动力不足,要不然为什么苹果还是美国的;唯有第三产业,冉冉升起,普照万家。

第三产业也叫做服务业,旅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里要说到的则是另一个部分——教育。如果说几百年前的英国是因为殖民地广阔而自封为“日不落帝国”,那么现在它仍然可以凭借着教育产业稳稳地占着这个名头。来自世界各地,各个时区的有志青年们,大多抱着一个留学英美的梦,而相较于美国的申请繁琐,英国则看起来非常乐意接受这些莘莘学子——他们不仅勤奋,而且多金。在付给大学每年平均一万多磅的学费同时,还拉动了各种消费;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经意地提高了学校的平均毕业率——这样看来再不收它们就说不过去了。

因此,英国作为一个教育输出型国家,“教育”是被作为一个爆利行业来运营和宣传的,这种定位与欧洲很多国家“教育为国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像是每个中国父母都知道牛津剑桥,但是却少有人知道苏黎世高工一样,两者的学术水平却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异。

再具体说说英国的建筑教育。它是一门门槛较高的学科,需要学生同时具备美术和理工功底,且这种功底是需要在申请大学之前就打好,并不是大学学习的内容。再者,英国的建筑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即满足申请要求的人少,录取的人更少,也直接造成了强烈的竞争。客观上来说这种教育模式是理性的,与国内的“批量化教育”相比更能满足未来市场的胃口。毕竟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建筑师。

英国大学的建筑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保守派和革新派。保守派以巴斯大学为代表(The University of Bath),沿袭着工匠传统,注重构造、空间、组织和韵律等,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人文气息丰满的毕业生。革新派则以UCL Bartlett和AA为代表,着眼于建筑业的未来发展,做研究多过做项目,引领着建筑行业的新十年,培养出眼光卓越,别具一格的毕业生。不能说谁好谁坏,当然是各有千秋,适合不同类型的您。

那么就跟着专筑小编东晓,一个一个地看着走吧。



大英帝国顶尖大学建筑系等你去闯荡第2张图片

大英帝国顶尖大学建筑系等你去闯荡第3张图片

专筑英伦游第一站: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一句:
它兼顾时尚和传统,穿梭于Royal Mile(皇家英里)和千年古堡间,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

“它让你觉得你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you are just part of it”
“今天我们Edin好美啊”
这是在爱丁堡大学读大一的HELEN学姐说出的原话。简简单单却真情流露。
一座城市只有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热情好客的原住民和开放的对外态度后才能给外来人一种家的感觉。这说的就是爱丁堡。

它包裹在典型的英伦田园牧歌般的自然当中,生活舒适且节奏缓慢。周末喝喝酒,摇摇晃晃开开心心地走在石板古路上,和路过的每一个人拥抱say hi,爱丁堡的生活充满了自然的气息——不刻意做作的穿衣打扮,不故意冰冷地待人接物。都是人,何必呢?

爱丁堡大学是苏格兰最好的大学,世界排名20多——分为三大学院,22个小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与兽医学院),坐落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 建筑系则在艺术学院中(Edinburgh college of art,简称ECA)。非常幸运地能在建筑系大二学姐Alison的带领下进入其中参观,虽是周末没有上课,但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首先,艺术学院的楼不漂亮。没有恢弘的气势或是现代派的突兀,甚至没有古建筑的精致,就那么普普通通一栋楼。倒是很符合我个人的口味,扮猪吃老虎的事儿最是带劲。

走入其中,感觉立马不同。

偌大的一个小广场就在眼前,雕塑作品立在四周。学姐解释说这片小广场经常被用来搞行为艺术,前几周就放了一大堆公鸡在里面。好可惜来晚了几周,本来能看看爱丁堡的下蛋公鸡。想想就让人激动。

穿过也不知道几道门,深入其中,才到了建筑系。底层为低年级学生的STUTIO,是学生平时吃住做作业的地方。虽然是底层且空间较狭窄,却好在有大大的窗子和远处的自然风光,如果阳光刚好,呆上一整天肯定不是问题。越往上则年级越高,有趣的是给高年级提供的地方也更少。学姐好心解释说是因为建筑系压力较大,每一年往上都有不少人转系,越学越少。顺便看了看各年级学生的作品,尚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故而将爱丁堡的建筑系归入保守派。

走出ECA,不远处就是系图书馆,上下三层(或四层),玻璃外壁。虽是周末仍然能看见几位小哥坐在里面看书,实乃休闲气息浓厚的爱丁堡的一大奇观。

大英帝国顶尖大学建筑系等你去闯荡第4张图片

专筑英伦游第二站   UCL Bartlett

一句:
它隐藏在伦敦的闹市中,坐巨小的电梯到二楼,就看见一片耀眼的苹果电脑。

UCL Bartlett的建筑系早已经名扬海外,成为众多建筑学子的梦中王国,被好多人定义为dream school。

Dream School是个好东西,并不在于这个学校到底有多好,更多的作用是它帮我们撑过那一次一次的熬夜学习。都说:人有了理想,一切就不一样了。

但是,梦想总需要建立在一个客观的了解上,什么都不知道光靠一个排名或者名声就押上了自己全部未来的人则明显又是在耍流氓。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UCL看看;没关系,我来当你们的眼睛。

很幸运能在建筑系大一学姐ISABEL的陪同下进入UCL建筑系内部侦查,正好同学们都在上课。学姐是在班德福德广场36号接到我的(至于这是个什么地方我们后面再说)。穿过《夏洛克》的拍摄地,再走上十分钟,就是UCL Bartlett。就在路边的一栋楼,本来毫不出奇,但挂上了Bartlett的牌子,就一下子高大上了起来。

学姐说我真的是积攒了好久的运气才赶上电梯正常工作的时候来参观,虽然小的只能容下两个人,但我仍然心怀感恩地坐着它上到了二楼。

推开那扇门,就是一排苹果台式。怎么说我也是见过世面的城里人,但还是被惊艳到了。都说设备好不能算作什么,思维才决定上线,但是亲,设备决定下线啊。学姐看我一脸痴呆样,开心地指着那贴在电脑上的一张红条,让我看看那个。我这才仔细去观察,原来这些都是烂的,需要维修的。有那么一秒我不以为然,后一秒才猛然惊醒——要修的就这么多了,那不用修的该是有多少?果不其然,转过一道弯,扑面而来一堆苹果台式。

除了苹果,还有巨大的STUTIO。一排一排的巨大桌子占据了整片空间的大部分,分到每个学生大概每人能够有两平米的桌面,的确宽敞。虽然桌面摆放得混乱,又是水笔又是图纸还有泡面,但是整个STUTIO清一色的灰色墙面和白色灯光却规范了整个空间,“乱中有序”应该是最恰当的形容。

走到STUTIO的后面则又是设备的天下,A0 A1 size的打印机各有五台。再转过一道弯,则是汇报厅,蓝黄相见的椅子和稍稍凸起的演讲台,再配一块毛茸茸的灰色地毯就从STUTIO中分离了出来,汇报时拉上四周的帘子,可以坐上上百人。

很主观地说,我的确被UCL折服,这配得上你们心中的dream school。鉴于其简约的风格,就赋予UCL BARTLETT一个“大众男神”的称号吧。


专筑英伦游第三站    Cardiff University

一句:
排名这个东西,你不亲眼看看,还真别信。

申请大学有一个原则叫做“美国前三十,英国前五”。美国的大学因其总量多,容纳性高,个性突出等特点确实有许多都在世界范围内出类拔萃,而英国则不一样。教育资源的严重倾斜(政府拨款,私人捐款,校友,名声,师资,生源等)使得英国大学教学质量大量失衡。前五(包括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的学校的确师资雄厚,学风严谨,资金充裕,然而从第五名到第六名则完全不是一次函数的下降,而是直截了当的自由落体。卡迪夫大学的建筑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各方报纸的排名上牢牢占据第六名的位置,本应该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毫无疑问,卡迪夫作为威尔士的首都是一个好城市。我抵达的当天恰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晚上在STATIUM里有英格兰队和威尔士队的英式橄榄球比赛,街上行走的人、路边的店铺都洋溢着兴奋的气息。威尔士人热情,也重体育。

卡迪夫大学占据了威尔士最好的市中心,建筑系却让人多少有些失望。不做过多的文字说明,我们用图片说话。简单分析来看,卡迪夫大学的建筑系重建筑技术而轻设计,整个系人气不旺且精神气不强。

但不能否认的是,卡迪夫真的是个美丽的地方,东西两个小时的车程就有海滩和威尔士群山,自然风光诱人。至于来这里学习建筑,还是要看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大英帝国顶尖大学建筑系等你去闯荡第5张图片

专筑英伦游第四站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一句:
上联——政府顶,资金足,国人到此来相遇相遇;
下联——设备好,技术强,高楼里也能学习
横批——来来来

从伦敦出发,坐两个半小时的火车就到了谢菲尔德。这是英国第三大的城市,仅次于曼彻斯特。它卡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本该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却因为政府的支持而发展得如火如荼。

都说政府支持好办事儿,建城市是这样,建大学也同样是这样的。英国人很喜欢拿历史说事儿,建校长短往往能决定一个学校的好坏,这也使得很多新兴的刚建立一两百年的学校始终无缘上榜。学生因为过于注重榜上排名而争相报考前面的学校,这不仅使得竞争变大,同时也截断了很多大学的活路。严重的两极分化是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必须给予第二集团的大学足够的支持——拨款,则是惯用的手法。

谢菲尔德大学就是政府拨款的受益者,客观来说大学的其他院系真不能算好,但是建筑系却一定拿得出手。想一想也就知道,当大学拿着政府资助的钱押宝一样倾尽财力发展一两个小系的时候,这两个系会是以多么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可不可以这样说,有了钱历史都是小事儿。我们思想上肯定不同意,但是在现实中却摇摆了。

怎么个有钱法呢?首先,学校专门为艺术学科建了一栋20层的楼,而艺术学科则把其中的十二层给了建筑系。我曾经梦想能够有一栋自己的大厦,取名叫做“东晓塔”,本打算40年后实现,却没想到在谢菲尔德就能够提前爽一把了。试想你来到这个城市最高的那栋楼,当别人都只能静静仰望的时候,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你却能够凭借一个指纹就刷遍整整十二层楼的各种房间,这滋味果然是黯然销魂,欲罢不能。

在这里学建筑的日常是这样的:白天一边画图一边吸收大大落地窗里透进的第一缕阳光;晚上看着身下一整个城市的光影默默沟线;寂寞了去十三层的stutio与同学侃大山,有问题了去十六层找tutor,饿了去十七层的厨房自己做,渴了去十八层的bar点杯喝的;无聊的时候去找几台3D PRINTER打几个怪兽,交作业前直接去摄影棚拍作品,还可以走十分钟的路去international college串门,因为那里面装了好多新来的设备——都是建筑系的,简直摆不下了。

至于教学水平,都这么有钱了,还能差到哪里去?这还不够,我大天朝还插了一脚——谢菲尔德作为中英建筑教育、技术的总交流平台,在国内受到很高的认可。国内也经常有专家学者访问谢菲尔德,做讲座或直接来学习。

总结一句就是这个大学可以来,来来来,来吧。

大英帝国顶尖大学建筑系等你去闯荡第6张图片

专筑英伦游第五站  AA SCHOOL
一句:
圣地。

AA是一所值得尊敬的建筑学院,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激发你对于建筑所有的热情和兴趣并一点一点去磨蚀一切无脑的热情和兴趣。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你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它劝你尽早放弃。

首先,AA不是大学,也就是说读完了出来你是没有大学文凭的!换一句话说AA非常反大学。它对自上而下 的教学模式不屑一顾,更反对学生-辅导老师-导师-教授的大学教育层级制度。在AA,不管老师再牛逼名声再大,他和学生之间都是伙伴的关系,学生是老师的工作伙伴,我们一起来做研究。

其次,AA与RIBA的关系是不好的。RIBA的各种认证方式在AA老师和学生的心里没什么分量,扎哈和库哈斯够牛逼了吧,他们当年求职的落款都写的是AA毕业而非RIBA1,2或3。

仅这两点,足以看出AA的狂傲,AA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则完全来自于AA人心里对建筑和相关专业的纯粹的狂热,来自于那建校一百多年集中了无数天才智慧的研究成果的深厚底蕴,还来自于那始终站在时代的先锋引领世界建筑潮流的一点孤独。

的确,很少有人能够理解AA。觉得他们非要把建筑弄的很玄乎而业主却只是想要一张漂亮的正图而已;觉得他们不切实际华而不实,非要用参数化的光滑表面,非要用脚本编程来做建筑,非要去做研究鱼群研究沙丘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更有人断论AA是理想主义膨胀的乐园,是极致的乌托邦!

但,就是在这些不靠谱的尝试中,在这些理想化的实验里,在那些看似荒谬却实际上逻辑井然的试验,模型里,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出下一次的建筑革命!

AA做的事情不是为客户培养注册建筑师,而是为世界培养创造者。

AA当然不会招来一大批学生,然后开始一年级素描二年级水彩三年级电脑设计四年级毕业;而是从世界招来一小批真正爱建筑的学子,给他们最好的资源最好的导师,让学生老师用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艺术家的细腻情感一起去探索建筑之于未来的可能性。AA做的是先锋建筑啊!既然是先锋那么前路就是一片漆黑,只能摸索着来。换句话说,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没有固定的模式,总是在摸索,就这样缓慢却坚定不移地向前摸索着。

AA建筑教育其实更有些像“瞎子摸象”,不仅学生摸,老师也跟着一起摸,共同点就是都是瞎的。好多年前ZAHA在AA当学生的时候就和导师一起心甘情愿做瞎子,摸着“数字化曲面”这个象,那导师长得可帅了,就叫做库哈斯。

所以说,AA人是把建筑当作科学来研究的,走的是最前沿的路线。 客户,甲方,甚至“现实”都只是研究里的一个变量。因此,AA出品在很多时候是超越时代的——当然那绝非凭空臆想而的的确确是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的推断。这就导致了我们如果没有能够仔细地一张一张看图,了解作品思想的来龙去脉,看不懂也就十分正常了。

现在世界上也有无数批判AA的声音,但是批判得最严重的却来自AA内部!学生老师和校长都时时刻刻在批判,改错,进步。

一走进这栋楼,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图之外,就是不绝于耳的争吵! 到处都是辩论,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老师和老师之间,但那绝不是站在道德高地的胡乱开枪,而是真正学术层面的互相冲击。当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无时无刻地碰撞,当每个设计都有可能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相关专业专家的苛刻审视和直言批判,当压力无处不在却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谁不会死命地挣扎,疯狂地学习,进步也就自然而然。


本文来源于:专筑编辑采稿
编辑:23的天,卢荣姝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85 articles)


旅游 (34 articles)


建筑教育 (8 articles)


英国 (679 articles)


巴斯大学 (2 articles)


专筑文化 (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