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好教师还会不断传递给孩子社会的正能量,教给孩子如何对待和解决问题,教会他们自立自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有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今天,每筑播放一段百岁老人刘光华教授的文字,为大家见证一段抗战时期建筑教育家们不平凡的历史,希望这个行业的后来者不要忘记他们。

正如刘光华先生所说,“沙坪坝时期,在建筑系的历史中是举足轻重、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阶段。不仅继承了过去十几年的优良传统,又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今天,几位卓有贡献的大师们已相继辞世。但春风化雨,教化广被,泽及后人。在深深纪念他们的同时,希望在校的各位师生继续发扬他们那种不求个人名利、无私的育英和刻苦钻研精神,并加以发扬光大,继续为祖国的建筑事业做出贡献。”

百岁老人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
                                                                                                                                                                         作者:刘光华   

抗日战争八年中,东南大学建筑系前身中央大学建筑系迁往重庆郊区沙坪坝,这是建筑系成立以来最艰苦的一段时期。但不孚国家的期望,她仍然孕育了大量的建筑界人土,并为抗战胜利以后的几十年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抚今思昔,深感前辈育英有方,更感后辈再继有人。欣然命笔,追忆往事。

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日寇“八·一三”炮轰上海,8月19日南京空袭。当时中大校长罗家伦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将全校师生、图书、仪器设备等全部撤到千里以外的重庆。我当时刚刚念完一年级,也接到通知去重庆报到。9月份我一路辗转,途经武汉而抵达重庆。这时才打听到校址在沙坪坝。一个月以后校址方初具规模,宿舍是一座可容纳200余人的大房间, 而建筑系教室尚在建造中,只好借用重庆大学工学院教室先行复课。当时的系主任是卢树森教授,还有老系主任刘福泰教授,教授谭坦,鲍鼎,李祖鸿,助教张镛森,王秉忱等。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1张图片
鲍鼎像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2张图片
谭垣像

由于交通不便,许多同学未能及时赶来上课。我40级原有学生18人,但当时只剩下7人了。复课不久,卢树森,李祖鸿及张镛森先生又因私事离校,剩下来的三位教授,义不容辞,兼课代课,勉力维持不正常环境中之正常教学,其精神之可嘉,堪称楷模!刘先生担任四年级设计课,谭先生教二、三年级,鲍先生教中西建筑史、中西营造法。不久又聘请了周圭(方白)先生来教水彩、素描。刚刚从美国回来的徐中教一年级的设计课。

当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刘福泰先生忽然辞职,一时没有了设计课教师,也失去了系主任。同学们一致希望谭先生代课,并担任系主任之职。谭先生不辞众望,一肩挑起了二、三、四年级的课程,同时推荐了哈雄文先生来代课。至于系主任一职,他说:“我不是做系主任的人才,没有这个本领,你们最好请鲍先生来做”。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3张图片
哈雄文像

那时卢孝候先生是工学院院长,教我们钢结构,他上课从不带讲稿,讲解清晰透彻,是深得大家敬佩的一位老师。在我三年级时,系里成立学生会,大家推举我担任会长。学生会的宗旨是组织同学文体活动,送旧迎新,交流学习心得等,但后来却起了联系同学与教师及院系领导之间的桥梁作用。因为系里的一些事务,我与卢先生有数次接触,如为聘请哈先生,及任鲍先生为系主任一事使我对他印象尤深。春未夏初,号称火炉的重庆已十分炎热。一天晚上,我去见卢先生,他正躺在椅子上纳凉。我反映了一些系里的情况,并把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告诉他,谁知他竟毫无异议,十分爽快地就采纳了大家的建议。这一事使我对他的求材思贤愿望有了深切的认识,解除了我往后再有什么麻烦事要请示他的顾虑。而以后的多次联络也证实了他的学人侠义。

抗日时期的沙坪坝,且不谈物资生活上的贫困,师资缺乏与日机骚扰对教学影响最大。冬季的重庆整月不见阳光,是著名的雾都,但四、五月天气晴朗,每逢月夜便是曰寇肆意轰炸的时刻。由于夜夜跑空袭,白天上课精神不振,是名符其实的“疲劳轰炸”。但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同学们还是为振兴建筑系而出谋划策。那时高班同学常说,京剧有“四大名旦”如梅兰芳等人,我们建筑界也有“四大名旦”:即杨廷宝、童寯、李惠伯和陆谦受(当时杨在重庆基泰工程司,陆在重庆中国银行,童在贵阳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李在昆明兴业建筑师事务所)。如能聘得他们来教书,一扫几年来师资不足的现象,建筑系定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想当年,年轻气盛,说干就干。我又去见卢院长,卢原本就关心系里的师资状况,一听之下竞欣然首肯,并嘱我先探探杨、陆的口风,如有可能,他就即刻下聘书。时因张镈、方山寿两位学长在基泰工作,我拜托他们约见杨先生。中大建筑系是国内最有历史也是最著名的建筑系,杨早已有意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尽力,为此一拍即合,陆是我早就认识的,谈后也无问题。回校向卢汇报,卢大喜,决定下年度即聘请。可惜的是我已是四年级的下半学期,没有机会在校受他们的教诲了。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4张图片
童雋像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5张图片
杨廷宝像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6张图片
张镈像

1940年6月中旬,我们刚交了最后一份设计图,突然空袭警报大作,我们随即避进防空洞。不一时炸弹当空而下,防空洞受到剧烈震撼,洞顶沙石纷纷落下,我们意识到是“中头彩”了。警报解除后,上山一看,重庆漫天大火,建筑系成了一片瓦砾,设计图已破烂不堪。我只捡出一把丁字尺,几块三角板和几本书而已。同班同学只有各奔前程。龙希玉同学家在昆明,自然返回昆明家中,我和曾永年商量,重庆已不易找到适当的工作,不如也去昆明。到了昆明,龙加入基泰,在梁衍先生手下做事,经她介绍曾也进了基泰。而我去找兴业建筑师的徐敬直先生,徐说他们的手头也没什么工程,让我在李惠伯先生手下做事,供食宿而无工资。我认为能有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实在难得而欣然同意了。李先生很有人情味,且言多幽默。他说手头虽没有什么工程,但他可出一个住宅设计题让我练习,每天做一个方案,3个月共做100个方案,由他评论。他的评论中肯,注重实际,使我获益不浅。做了3个月后,李将起程赴重庆,我趁机问他可有兴趣于教职,他表示本来就有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教书的意愿。我赶快把这一消息函告鲍鼎先生,至此,沙坪坝又得了一位高师。

李去后,我也离兴业去华盖赵深先生处。工作是绘施工图和渲染,工程不大,尚可胜任。这时深感鲍先生教的营造法很有用。虽然他教的是美国的施工方法,但以原则而论,虽材料不同,规格各异,一样学以致用运用自如。后来华盖的工程出了一些问题.赵叫我向在贵阳的童寯先生汇报,谈公事之余我也一再提及去中大教书之事,童先生没有直接答复我。而后在童去重庆之先,我又函告鲍先生童将去渝的信息。不久,童在沙坪坝兼课的消息传来,沙坪坝同学的梦想成真。聘请“四大名旦”的工作就此落幕。从此,中大建筑系虽没有一流的校舍,却拥有了一流的师资,各以所长,教育后辈,成了名符其实的培养中国建筑师的摇篮。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7张图片
赵深像

遗憾的是,我们40届同学在校时无缘聆听四位师长的教诲。有幸的是我1947年回校任教到1983年杨、童两位师长逝世之前,有缘与两位长者朝夕相处,成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在经常的授触交谈、讨论与出席各种业务会议中,我受益良多,是终身难忘的经验。至此,不能不想到刘敦桢(士能)先生。记得在昆明的时候,因敌机轰炸,基泰避往乡下龙头村,中国营造学社也迁址于斯,大家暂住一古庙中。我也常去基泰,因此经常见到刘先生。刘非常关心系里的教学情况,事无巨细详细询问。之后营造学社解散,他重回建筑系。他以严谨的工作作风、不苟的研究态度为建筑系的成长作出的贡献,为教师与同学们作出的榜样,均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8张图片
刘敦桢像

时至1943年,日寇穷途末路,空袭不再,生活依然很清苦。但建筑系加了5位教授,在教师潜心教学、学生专心读书的环境中,成绩卓然。之后活跃在国内建筑界的如戴念慈、吴良镛就是那时的学生。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9张图片
吴良镛像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10张图片
戴念慈像

沙坪坝时期,在建筑系的历史中是举足轻重、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阶段。不仅继承了过去十几年的优良传统,又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今天,几位卓有贡献的大师们已相继辞世。但春风化雨,教化广被,泽及后人。在深深纪念他们的同时,希望在校的各位师生继续发扬他们那种不求个人名利、无私的育英和刻苦钻研精神,并加以发扬光大,继续为祖国的建筑事业做出贡献。

注:
1.刘光华(1918一   ),江苏南京人。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1943年参加第一届自费留学生考试,录取后赴美留学,194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院,获建筑硕士学位。1947年起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设计教研组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兼任南京市政委员会委员、顾问、江苏省建筑学会理事、名誉理事长。在建筑系期间主要担任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理论及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曾培养研究生7人。除教学工作外,还设计了榆次经纬纺织厂居住区规划及住宅、乌鲁木齐八一毛纺织厂厂房工程及居住区规划、石河子新城详细规划、乌鲁木齐市和郑州市规划草图、华东航空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总体规划及主楼设计、南京金陵饭店建筑顾问等。1983年应美国BALL STATE  UNIVERSITY建筑及规划学院之聘担任访问教授,1986年离职,开始写作及讲学工作。1980年应美国建筑师总会之邀,在年会上作重点报告,介绍中国园林设计。会后又在美国、英国及新加坡多次作有关中国建筑的报告,介绍古今中国建筑的成就,深受欢迎。1983年出版《北京》(BEIJING:THECORNUCOPIA OF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E)一书。书为中、英文两种文字,中文由龙希玉根据英文稿翻译,出版者为新加坡GRAHAM BRASH公司。1989年出版《CHINESEARCHITECTURE》一书,  (英文版)由英国ACADEMY EDITIONS公司出版,是目前在国外全面介绍中国古典建筑精华之著作,因此成为英、美各大学建筑系及各市大、中型图书馆收集的藏书。2.特别鸣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11张图片
刘光华像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12张图片
2004年刘光华教授回母校东南大学
每筑建文发布宗旨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我们为什么需要好教师?/刘光华教授回忆东南大学建筑系的沙坪坝抗战时期第13张图片       
  

caecad0df37ddd8b7fb7212da2ca21ab.jpg (70.71 KB, 下载次数: 1267)

caecad0df37ddd8b7fb7212da2ca21ab.jpg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85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建筑学 (90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建筑学专业 (18 articles)


建筑学报 (11 articles)


建筑学院 (49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9 articles)


建筑系 (100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