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玉树是极其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新寨嘉那嘛呢石堆的25亿块石头,规模为世界之最。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是建筑师张利的作品,刚刚获得了国内外几项设计大奖。这座仅仅1000平米的小建筑一方面集成邮局、诊所、嘛呢石研究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展示空间与观景台对历史文化进行价值诠释。尽管规模比较小,它却反映了一个中国传统美学的观念:淳厚质朴、不矫揉造作。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个作品堪称内外兼修。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张图片
回到"直白”与"单纯”Back to the"explicit" and "simple"
——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设计纪实JianamaniVC design record

                                                                                                                                                                          作者:赵敏

201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又是雾霾锁城的一天。在北京黄昏糟污的空气中,我看到了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在意大利米兰获奖的消息。建筑不算大,照片上面干净的蓝天,简单质朴的片石房子,让人向往。看惯了身边的城市建筑不停地“超越自己”,创造现代化“高大上”的奇迹,还有建筑师们在创作中强硬攀附的各种哲思与文化,游客中心的“单纯”倒是一下子便留住了我的心。建筑师张利是这个小建筑的主创,他对这个设计的理解似乎把我带回到童年时的“简单”,用一片童心思考问题,很多建筑创作的烦恼变得直白而易解。

赵敏:张利老师您好,祝贺您的新作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后面简称游客中心)荣获2014年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我在新浪微博#每筑建文#热门话题上面关于这个建筑做了简要评述,网友们反响热烈。其中有网友问,天台的中间留了一棵树,为什么没有砍?是不是张老师其中有什么特殊的设计理念?

张利:玉树的树要长大太难了,你们看到照片上的那棵树也就是六、七米高的样子,但是大概需要三四十年才能长这么大。开始设计之前我们先做了场地测绘,把每棵树的位置都具体踏勘过。可是由于我们当时计算的误差,这棵树本来在设计中是在栏杆外面的,后来到了施工放线的时候才发现它在建设场地内部。我临时决定把它留下来,跟施工队补了个设计变更洽商,请他们在屋顶上做了一个树洞,让小树从天台中间钻了上去。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2张图片
外景  

赵敏:嘉那嘛呢石堆对玉树意味着什么?以前这里有没有游客中心?这个游客中心是不是玉树震后国家出钱来修建的呢?
张利:据藏传佛教学者们的专门统计,若按照石块的数量来计算,玉树的嘉那嘛呢石堆历经300余年,来自各方的信徒的堆放,目前有25亿块嘛呢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藏传佛教嘛呢石堆。因此,玉树是个很特殊的地方,每年大约有20到30万来自藏区各部的朝圣者到达这里。整个玉树现在在藏区的地位,其实跟这个嘛呢石堆有很大关系。就是说,每年藏族各部来这里朝圣的人很多,他们大多是特为嘛呢石堆而来。虽然现在我国有明确的行政区划,但是新寨是玉树自治区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新寨村在解放以后没有经过土改,它保留了很多藏族社区内部原始的社会组织方式。原北京市副市长强卫同志曾任青海省书记,他在青海期间帮助新寨建立了与北京市的互助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北京帮助新寨完成对藏传佛教文化以及嘛呢石堆文化向世界进一步诠释的工作。在地震之后,玉树人在修复自家住宅之前首先修复的就是嘛呢石堆。同时,玉树地震也加速了游客到访中心建设的日程。玉树人想到用北京地震援助的钱和藏区人士自筹的钱修建游客到访中心,以助于将来嘉那嘛呢石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3张图片
从二层室内走廊看内院

赵敏:中国建筑学会为什么会邀请您作为参加这个项目设计工作的专家?
张利:新寨村的震后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负责;此外,嘛呢石堆这个文化遗产在地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做修复工作的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因此,中国建筑学会考虑到从清华大学找一个设计人,在设计中可以方便沟通,学会才找到了我。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4张图片
从内院看天空

赵敏:游客中心的外立面很漂亮!想问问您,建筑的下半部分是完全由片石砌筑的吗?
张利:游客中心的结构设计是这样的: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性,游客中心主要采取剪力墙结构形式。同时,我们在剪力墙中间实际上留出来一些空间,将来可作为当地常用的烧火墙(焚烧牛粪,用墙体内部的空气间层作为烟囱来取暖)。新寨这里没有采用所谓现代化能源的电或者煤作为取暖手段,因为烟囱采暖在当地特别有效,它也是藏区常见的方法——将采暖气道嵌入在很厚的墙体里面,这种墙体外边是石头,里边是混凝土。我们是照样子学习。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5张图片
地面外廊1

赵敏:网友们都认为这个建筑的规模很小,只有一千平米,但是它跟高原环境融合得特别好,而且显得很大气。那么这个建筑的比例是不是参照了周围藏式建筑风格的形制呢?
张利:参照形制是当时在藏区做设计的一个必要途径。其实方案最初并非这样,其中有一个很痛苦的学习过程。开始,我们作为汉族人到藏区去做设计,从经济发达城市到偏远的藏区做设计,总有种想要把所谓“先进理念”带去的愿望!后来我发现实际上这个信息传递应当是反向的,我们从藏区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以及藏族人心态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对物质的关注和对精神的关注是一致的,甚至有时对精神关注还会更多些。现在正处于物质爆发的阶段,身处发达城市的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物质。随着我们不断了解历史,不断了解当地社区到底需求什么,也就不断地、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参照藏族的建筑形制。我们最主要的参照物是“回”字形平面——藏式建筑中间一定要有个院子,这是他们最喜欢的。另外,所谓藏族“边玛墙”的收分,也是我们学过来的。藏族人善于使用麦秸秆或者其他一些植物材料捆扎来加强他们的夯土墙或者石块砌筑墙。这种墙的收分是比较大的,有的接近1:4或1:6。我们的设计因为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作为竖向支撑,所以最后墙体的收分选择了1:12左右的收分比例,但肯定是参照了某些藏族建筑的形制。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6张图片
地面外廊2   

赵敏:我在微博上看到很多您的学生说,这是张利老师目前最喜欢的一个建筑作品。我想问,这是在一个刚刚经历了地震的震区建造的游客中心,建筑有没有抗震保障措施?石块的底部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抗震构造?
张利:这个问题特别好。我必须诚实地告诉大家,钢筋混凝土剪力外底下设计了外伸的混凝土水平托板,石块的基底是由水平托板托住的,这结构上呈“L”形。这就好像我们在住宅设计中常常见到的、挑出的L形的阳台板,上面必须用剪力墙的负荷压住它,然后我们在向外出挑的“L”形混凝土板上面砌筑石头。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结构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在竖向重力传递或是水平力抗震方面,钢筋混凝土都是主要的受力对象;同时我们在片石砌体里做了拉筋和灌浆处理,用以加强砌筑石块的整体性。另外必须诚实地承认,如果再有这么强烈的地震(玉树地震是7.1级)这些构造都不足以保证石块不散。如果真正遇到地震水平力的晃动作用,这些石头也会有可能松动或者散落,但房子塌不了,它的设计和施工都经过了国家规范的验收。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7张图片
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

赵敏:游客中心下面的砌石墙体就是一个表面装饰的作用吗?
张利:您要说它只是为表面的装饰,我倒不太同意。因为如果仅仅靠背后的钢筋混凝土,这个工程墙体的强度有限,也完成不了保温、采暖等建筑功能,更不可能塑造出藏族建筑特别深厚的窗洞效果。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8张图片
屋顶平台

赵敏:建筑屋顶用长木板构筑了栏板,将建筑下面几部分石块砌筑的单体连接起来,使整座建筑尤其是室外空间产生了很多神秘的光影,又兼具体积感。您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有藏学或者宗教方面的讲究呢?
张利:我为此做了努力,但很难说我理解的对不对。我们团队确实观察过藏族的很多建筑——特别是在承德的普宁寺。乾隆皇帝信奉来自蒙古的藏传佛教,他在普宁寺建筑群里用到了一个体系——在最后一座大殿的周围分布了八个点(八小部洲,是八座两层白台),那八个点环绕着最主要的空间,也界定和产生了宗教的氛围。来到这里人们会产生迷幻之感,我叫它行走当中的时间感觉,就是随着光影的变化产生的另一种时间的感觉。普宁寺确实让我受到很多启发。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做了游客中心建筑实体的模型,通过研究光线,排出几个基本体块的间距和大小。至于大家能感知到多少,我就不得而知了。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9张图片
游客从屋顶平台看嘉那嘛呢

赵敏:很多人说要到现场看一看,有的网友说张老师这个游客中心从外面看是很有藏族风情的,而室内装修怎么感觉就没有民族建筑的感觉了呢?是特意为之吗?
张利:我们发现这个藏族人建筑的室内风格完全是多样化的。我仔细观察过玉树不同的人家、不同的种姓,人们的室内风格特别不一样,很难找到共性的部分。比如有些人是跟汉族人一起做生意的,他们的家就接近四川民居的风格;有一些是宗教传统浓郁的家庭,室内的氛围显然很厚重,材料的软硬和色彩鲜明硬朗,……随着人们不同的居住模式,房子内部有好多种使用办法,所以我们想就提供一个建筑的外壳,建筑内装交给将来真正的使用者,让使用者自己去填充。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0张图片
远景(图中红色建筑为嘛呢堆经堂,其后为嘉那嘛呢石堆)

赵敏:游客中心从室外看,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片石和木材两种材料带来的朴质感了。您为什么会选这两种材料作为主要的建材呢?
张利:玉树当地民居最喜欢用的就是这两种材料。而且,当我们看到为了援建,需要从内地长途运输如面砖,金属窗户等等建筑材料,国家运输成本投入很大。我们觉得既然游客中心是一个小建筑,不如就地取材。原因是采石场就在基地周边,石料获取方便;至于木材呢,一是玉树人喜欢用,二是震后被破坏的很多建筑物上都可以回收废弃的木材使用。那些有些颜色的或者旧的木条和木板没人愿意用,我们就拿它们来做屋顶天台的室外拦板,也不会有太高的寿命或者其他物理性能的特殊要求。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1张图片
在屋顶上散步的当地人   

赵敏:这个建筑利用的是旧木材,是不是有点可持续发展的意味?
张利:有一点吧。但是因为不够,木材并不所有都用旧的,我们也补充了一些新的。旧木材大概占总木材用量的1/3至1/4左右。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2张图片
总平面图

赵敏:看了您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有业内人士问,游客中心的每个楼梯都通到天台上,是不是张利教授为了形式的需要设置了过多的楼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利:我们希望,这个建筑在晚上关闭或者某些内部“回”字形空间不开放的时候,屋顶天台还能够让人可以随意走上去。因为每一个天台的朝向,是连接了嘛呢石堆相关的一个历史点,都是均等的关系,所以在这里我们宁可用按照所谓消防规范的角度来看设置了多余的楼梯,也不要让天台上的每一个观景台之间有不同。建成以后,我们观察到有好多藏人或者本地人,他们愿意在不同的天台上分别待一会儿,看一眼。所以楼梯设计我不太愿意说这是形式的需要,我觉得这是建筑意义的需要。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3张图片
一层平面图

赵敏:游客中心的设计,建筑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绪,是欢愉、纪念,对自然的敬畏,还是要在高原环境中表达一种朴素的审美观点?
张利:我觉得是连续感。藏族人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从他们死亡以后天葬,把肉体还给自然,然后再到新生命的诞生,这个过程好像把整个自然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循环连接在一起,一直持续下去。所以我想,游客中心的建造是要向人介绍藏传佛教历史知识,让一个建筑如果能够融入到它的历史情景里头,让它变成鲜活历史的一部分。建筑设计没有选择用太多的实体展陈,而是直接用天台对照联系它的历史地点,等于是一个实地的展示,把建筑连接到整个嘉那嘛呢的历史故事里面。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4张图片
剖面图

赵敏:建筑缔造的是历史的外部大环境吧?
张利:对。

赵敏: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发生呢?
张利:有意思的故事太多了!主要因为我们原来面对的都是城市中的工作以及汉族的事情,跟新寨的文化和藏区的实际条件差得很远。就因为这种“差异”带来的惊喜,使意想不到的事情不断发生。我就讲一个简单的事情吧。我们邀请当地藏族人来砌筑石墙,他们把砌石墙本身当做一个乐趣。常常是一个人在底下往上扔石头,几个人中上面砌,而且一边砌,一边唱歌。但是藏族人工作时快乐心情持续的时间有限,不像我们汉族的工人干一个月也没关系。他们第一天高兴地边干边唱,第二天就稍微有一些累,第三天基本上干得比较慢,第四天就不想干了。所以我们只好在施工现场找两队工人轮换着砌筑。比较有意思的是,底下扔石头的这个工人,他头一天劲儿大扔大块的,第二天扔小一点的,第三天扔再小一点的……施工是从东边一个塔开始砌筑的。第一个塔还没砌好工地就打电话来,让我过去看看,说砌好的石墙出现了水平纹路——从大石块到小石块中间出现了水平的分层现象。后来我去工地看,倒觉得这样比那种效果大小均匀的还好,这其实是一个建造过程的客观纪录。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5张图片
立面图

赵敏:您这还有什么补充的话吗?
张利:要补充的是,我要感谢这个工程的施工总包。这个项目的总包是一个姓刘的小伙子,他从四川出来承包工程,还说自己有藏族血统。我觉得刘总包还有他的队伍,包括后来分包的施工人员——砌石头的工匠,还有做木栏板的工匠,都应该感谢!援建这个小建筑其实对刘总包来说不但不赚钱,还要赔钱,他也没有因为这个工程获得多大的、名声上的回报。不过我觉得要是没有他们这些人,这些房子是没戏的。

项目简介:
建造地点: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新寨
设计时间:2010-2011
建造时间:2011-2013
建筑类别:展示, 社区服务
建筑规模:1,100 平方米
建筑材料:石, 木, 金属
设计团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盟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张利
建筑设计:张利, 王灏, 潘睿, 张旭辉, 陈荣钦, 张铭歧, 窦光璐, 郝阳, 李聪, 段宇楠
室内设计:张利, 潘睿, Jerry Wang
结构设计:潘恩平, 朱彤
藏学顾问:桑丁才仁, 君美扎西
驻场建筑师:潘睿, 张旭辉
施工总包:北京城建集团
总包经理:刘方宏
项目经理:廖坚柏

【相关知识链接】玉树是藏区极其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这一价值主要来自于新寨的嘉那嘛呢石堆。它历经300余年的来自各方的信徒的堆放,目前有25亿块嘛呢石,规模为世界之最。玉树近40%的人口以雕刻嘛呢石为生。嘉那嘛呢石堆在玉树人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比拟的地位。在地震之后,玉树人在修复自家住宅之前首先修复的就是嘛呢石堆。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一方面通过展示空间与观景台对嘉那嘛呢历史文化进行价值诠释,服务于到访信徒与游客;另一方面集成邮局、诊所、嘛呢石研究及公共卫生间等,服务于玉树本地社区。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由回字型功能空间和环绕其周边的11个观景台组成,2个观景台指向嘛呢石堆,其余9个分别指向勒茨噶、格尼西巴旺秀、错尺克、洞那珠乃塔郎太钦楞、扎曲河谷(通天河)、拉藏龙巴、茹桑贡布神山、乃古滩、观世音轮回道场等9处嘉那嘛呢宗教活动的圣地或嘉那嘛呢历史上的重要地点。地方材料与建造工法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了游访中心与嘉那嘛呢历史文化圈的时空连接。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6张图片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7张图片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8张图片
玉树新寨的嘉那嘛尼石堆

注:
1.本文原载于《新建筑》2015/04期。
2.张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助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世界建筑》主编, 简盟工作室主持人。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19张图片
3.赵敏,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清华大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特约副主编、《建筑知识(a+a)》特约评论人、Ikuku建筑网特约评论人、非常设计师网特邀资深设计评论人、专筑网特约建筑评论人,独立撰稿人。

每筑建文发布宗旨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

更多内容详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 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回到"直白”与"单纯”/张利访谈第20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780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宗教建筑 (256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城市建筑 (9 articles)


建筑学 (90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41 articles)


扩建和修复项目 (3 articles)


结构设计 (15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