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张图片

中国的古建筑
往往只有一、两层
少数楼阁可以达到四、五层
在无数“匍匐”于地面的古建筑之中
唯有一种古建筑
敢于向上突破
它便是

(塔与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对比,图中的开元寺塔为河北定县开元寺塔,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张图片

它们有的存在于繁华都市
为我们上演一场
古典与现代的视觉碰撞
(乌鲁木齐红山古塔和中信银行大厦,摄影师@郝沛 )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张图片

有的于青山环绕之间
皓洁静穆、遗世独立
(云南巍宝山古塔,摄影师@熊发寿)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张图片

有的身处丘山
见飞鸟投林、天地苍茫
仿佛文人笔下的水墨画
意蕴悠长
(陕西法门寺塔,摄影师@刘客白)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张图片

有的在雪山映衬之下
高贵而神圣
(川西塔公草原木雅金塔,摄影师@Greatwj)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张图片

如今
数以万计的古塔
遍布大江南北
(中国主要古塔分布,图中标注的时代为古塔始建的时代,上文数据出自:张驭寰《中国佛塔史》,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7张图片

它们从何而来?
又为何如此醒目?如此多样?


01
缘起佛国



本不是中华文化的产物
它源自佛门
故乡在古代印度
在那里
它被人叫做窣[sū]堵坡
(Stupa)
本意为“坟墓”

它最初的身形
全不似如今的高挑清瘦
圆滚滚的身体之中
安放着佛祖坐化后的
真身、舍利等佛门圣物
接受着无数信徒的朝拜与敬仰
(印度桑吉大塔,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窣堵坡形式佛塔,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8张图片

在文明的相互交流当中
窣堵坡跟随着佛教的脚步
大致通过三条路线传入中国
并随之不断变化出
新的名字和样貌

第一条路线为南线
窣堵坡从印度经由泰国、缅甸
来到我国云南地区
吸收了傣族文化的特点
摇身一变
变为窈窕富丽的“傣族塔”
(勐焕大金塔,为云南最大的空心佛塔,摄影师@杨清舜)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9张图片

第二条路线为中线
佛教翻越喜马拉雅山脉
与西藏本土宗教相融合
演化出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

窣堵坡
也在藏族文化的熏陶下
化作细颈圆腰、塔身白皙的
“喇嘛塔”
(西藏扎什伦布寺喇嘛塔,摄影师@李珩)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0张图片

第三条路线为北线
大约在东汉时期
窣堵坡从西域进入中原
初期被直译为“浮屠”或“浮图”

而后中原人采用了梵文
佛陀(Buddha)之音韵
又加以“土”字作为偏旁
表达“葬佛土冢”之意
专门造出一个汉字
“塔”
来称谓它们

在中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它们开始野蛮生长
有的干脆简化为椭圆形
塔体紧密无缝
被形象地称为
“蛋塔”或“无缝塔”
(无缝塔极为稀少,中原鲜少留存,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塔为云南大姚白塔,此塔既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也受中原的影响,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1张图片

有的在形象上
如同在“蛋塔”之上
加建中国式的屋顶
是为“五轮塔”
(福州涌泉寺山门外的五轮塔,摄影师@楠静杰)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2张图片

还有一些
将原先的“窣堵坡”
浓缩为“塔刹”
设置在建筑顶部
以单层的本土建筑承接
是为“塔身”
最后再以“塔基”收尾

外来建筑与传统建筑
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
神韵天成
是为“亭阁式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摄影师@杨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3张图片

然而
单层的亭阁式塔还不足以
体现人们的崇敬
在虔诚的信徒心中
需要以最高贵的建筑
供奉众佛

楼阁
这种传说中的神仙居所
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它以自身替换了
单层亭阁所属的塔身部分
整体营造一种挺拔、向上的态势
是为“楼阁式塔”
(西安大雁塔,摄影师@孙岩)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4张图片

登临楼阁式塔
凭栏远眺
人们置身于
高远空灵的情境之中
似乎离佛国净土更进一步

而原先塔中的遗骸、舍利等
在中国入土为安的丧葬思想下
也从塔的内部转移至地下
并模仿陵墓建筑建立
“地宫”
(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出土的鎏金藏式佛塔,位于底座正中的塔身周围,还分布有四个青花盖罐,形制海内罕见,摄影师@杨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5张图片

回溯前文
塔刹、塔身、塔基、地宫
各个部分拼装在一起
一座“塔”基本的形态
就此形成
(塔的主要构造示意图,以雷峰塔作为参考,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6张图片

就在窣堵坡彻底改头换面
变身为中国塔的同时
从东汉到隋唐
战争频发、民生疾苦
世人看不到安稳生活的希望
因而“普度众生”的佛教一经出现
便俘获了众多的信徒
甚至帝王将相都在此之列
全国各地都掀起
兴修佛教建筑、雕塑的浪潮
(请横屏观看,云冈石窟中的昙曜五窟,象征五代北魏皇帝,以“帝王即佛”辅助统治,摄影师@石耀臣)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7张图片

北魏
首都洛阳
建有1300多座佛塔
南朝
建有500多座佛塔
隋代
隋文帝先后三次诏令
在全国80多个地方建塔
上述之中不乏百米高塔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塔,摄影师@石耀臣)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8张图片

越华丽越显赫的佛塔
越能满足信徒的崇敬之心
越雄奇越伟岸的佛塔
越能体现众佛的至高无上

然而
中国此前少有
建设高层建筑的先例
缺少经验和技术的中国人
是如何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将期待中的佛塔立于人间的呢?


02
脱胎换骨


首先
是材料升级
中国建筑素以木构见长
佛塔传入中国之后
当然也是使用木材来建造
(山西应县木塔,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摄影师@卢俊江)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19张图片

中国历史上
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塔
北魏洛阳白马寺塔
以及同朝代同地点的永宁寺塔
都是典型的木塔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推断
永宁寺塔通高约110米
其高度已超越自由女神像
直逼胡夫金字塔
可以想见
永宁寺塔的身姿
当年是多么的挺拔巍峨
(永宁寺塔复原图与胡夫金字塔、自由女神像比较,上文中永宁寺塔高度等数据来源为张驭寰的《对北魏永宁寺塔的复原研究》,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0张图片

然而
易于燃烧、腐烂的
木材实在是难以成全
中国塔所追求的高耸与永恒

在建成仅仅18年之后
永宁寺塔
便在烈火之中轰然倒塌
令人扼腕
(图文无关,仅为示意,下图为2017年12月10日四川绵竹九龙寺木塔被烧毁的景象,此塔在2008年地震中损毁,之后在维修的过程中遭遇火灾,摄影师@王平)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1张图片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人们开始使用
一种比木材更坚固耐火的材料


然而砖块不似木材那般
可长可短、能弯能曲
难以制作出斗拱及飞檐翘角
于是
工匠们发挥聪明才智
将砖块层层向外垒砌
是为“叠涩”
(西安大雁塔上的叠涩作法,摄影师@蔡震宇)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2张图片

解决了砌筑难题
砖塔开始广泛普及
古朴者
如声名远播的大雁塔
庞大的体型
展现出了砖塔的敦厚壮实
(西安大雁塔,该塔始建于唐朝永徽三年[652年],是僧人玄奘为保存佛经而建造,摄影师@李文博)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3张图片

柔美者
如西湖之畔的保俶[chù]塔
塔身纤长、亭亭玉立
世人言
“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杭州保俶塔。保俶塔始建时代有争议,一般认为系北宋时期,吴越国国王钱弘俶被宋太祖赵匡胤召往汴京时,为祈祝钱弘俶平安归来而修建的塔,摄影师@吕柿锦)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4张图片

继砖塔之后
中国塔更发展出了
整块青石雕琢的石塔

石塔大多就地取材
东南地区用花岗岩
西北地区用石灰岩
川南地区用红砂岩
中原地区用汉白玉
青白石以及石灰岩

石材的使用也让
塔身线条更显硬朗
很多石塔
形如直指天空的尖刺
造型刚劲有力
(泉州洛阳桥镇风塔,摄影师@杨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5张图片

此外
还有金属塔
(重庆塔坪寺清代铁塔,摄影师@彭渤)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6张图片

琉璃塔等
(河南开封开宝寺塔,也被称为开封铁塔,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最高的一座琉璃砖塔,摄影师@方力)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7张图片

塔身各处的琉璃构件
极为华丽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上的琉璃构件,摄影师@杨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8张图片

甚至还有
以黄金打造的金发塔
(北京故宫博物院金发塔,清朝乾隆皇帝在其母去世后,下诏制作金塔,专盛其母生前梳落的头发,以托哀思,故称金发塔。摄影师@柳叶氘)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29张图片

与此同时
木塔的建设逐步减少
在宋朝之后
基本绝迹

其次
是结构升级
砖塔兴起之后
适合竖向砌筑的砖
用于建造塔身外墙
主要负责承重

内部的楼板、楼梯
依旧采用木质修建
在力学上
可以加强横向的连接
不过天长日久
内部的木质腐坏消亡
整个塔体
便形成了一个“空筒”
容易坍塌
(空筒式结构塔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0张图片

(浙江浦江龙德寺塔,塔身已然中空,站在底层仰望,但见六边形光圈向高处延伸,摄影师@杨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1张图片

人们尝试逐层边角相错
以期稳固
但是效果平平
如江苏江阴的兴国寺塔
塔顶已然不存
唯剩颓然坍圮的墙壁
(江苏江阴兴国寺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摄影师@李琼)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2张图片

于是工匠们
在砖石外墙的基础上
同样使用砖石来建造
中心支撑来加固
(实心式结构塔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3张图片

如此一来
塔身确实稳固不少
但是佛塔内部
几乎被支撑结构所占满
缺少使用的空间

因而
工匠们又将内部掏空
将中心的位置腾出来
用以供奉佛像等等
(回廊式结构塔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4张图片

这种内外双层支撑的结构
被称为“筒中筒”
这种结构极为先进
人们至今仍在沿用
(筒中筒结构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摄影师@林宇先)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5张图片

材料与结构大为改进之后
塔的高度也有所飞跃
现存古塔的一般高度
在隋唐时期为3-8米
到了宋辽时期
直接飙升至20米左右
(重庆塔坪寺宋代石塔,摄影师@彭渤)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6张图片

当塔的实际高度
短时间内再难向上提升
人们便开始在视觉上下功夫

将楼阁式塔
每层楼之间层高缩短
而多加楼层
屋檐密密地排布
是为“密檐式塔”
(下图中心为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典型的密檐式塔,两旁为楼阁式塔,摄影师@蒋晨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7张图片

虽然高度与楼阁式塔相同
但是视觉效果
还是密檐式塔更显高耸


03
走向人间


宋代之时
经济繁荣、社会趋于稳定
“四大皆空”的佛教
辅助政权的作用不如从前
没有了皇家的供养
佛祖只能放下身段
投人民所好

原先身材苗条的
弥勒佛
长出了圆脸庞、大肚子
迎合世人多福多寿的期盼

原先长着小胡子的
观音菩萨
完全化作女儿身
善于为妇女儿童排忧解难
(敦煌莫高窟第225窟内的壁画,带小胡子的观音菩萨,摄影师@孙志军)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8张图片

佛塔
不再只有红尘之外
超越世俗的高高在上
也留下了寻常巷陌的
真实与亲切

走在街头
门洞之上会有
过街塔
人们每经过一次
便是一次顶礼膜拜
(江苏镇江西津古渡昭关塔,建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过街石塔,摄影师@李文博)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39张图片

井边打水时会有
井塔
每一滴水都是恩赐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井塔,摄影师@李昌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0张图片

在江河边会有
引航导渡之塔
“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竞航”
在粼粼波光中
变换着多姿的倩影
(浙江杭州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现存外檐主体为清代建造,塔身主体为宋代遗物,摄影师@吕海彬)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1张图片

在需要勘察敌情时
人们会建设起
瞭望塔
(河北定州开元寺塔,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因当时定州为辽、宋边防之地,宋朝人民建设此塔瞭望敌情,故又名“料敌塔”,摄影师@杨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2张图片

在祭奠人民敬仰的先人
纪念中外交流的友谊时
人们建造起
纪念性塔
(唐朝时期,广州与阿拉伯等国交往的纪念塔——怀圣寺光塔,摄影师@杨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3张图片

在科举之后
高中的才子会
潇洒风光地在塔身上
刻下自己的名字
留下“雁塔题名”的佳话

而渴望子孙高中
金榜题名的人们
会在家乡建设起
文笔塔、文峰塔
以期文风日盛
(云南建水文笔塔,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摄影师@卢文)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4张图片

敬惜文字的人们
还会专门建设起
惜字塔
将有字的纸张在此化作灰烬
不为凡尘所染
(湖南长沙望城茶亭惜字塔,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摄影师@朱立)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5张图片

受水患等灾害侵扰的人们
会建设起
风水塔
祈祷风调雨顺、安稳生活
(广西崇左市左江斜塔,始建于明代,为一座风水宝塔,相传为镇妖避邪而建,摄影师@李妍)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6张图片

人们将自己的情感
加诸于塔身之上
象征家人守候的
福建晋江“姑嫂塔”
如今返乡的游子
在茫茫大海上寻见此塔
还会热泪盈眶
(福建泉州姑嫂塔,摄影师@雾雨川)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7张图片

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也与佛塔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譬如《西厢记》的女主角崔莺莺
便是在普救寺塔院之中
遇见男主,私定终生
此塔也改名为“莺莺塔”


摘下佛门的光环
走向民间、走向大众
甚至于脱离了佛门
它不再引领世人
相信虚幻的西方神佛
而是服务于
人民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塔成为人们休闲纳凉之地,摄影师@项玥)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8张图片

塔前的空地
也不再端着佛门净地的架子
被人们当做活动场所
供人们跳舞、儿童嬉戏
(广东河源龟峰塔,始建于南宋,因位于龟峰山上而得名,摄影师@卢文)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49张图片

在普罗大众无穷的
创造力、想象力之下
各式各样
“X式”+“X式”的塔
于大江南北遍地开花
比如
楼阁式塔+楼阁式塔
(河南开封繁塔,始建于北宋,经历数次兴废,原塔只遗存3层,后人又在其上修建了一个实心小塔,形成了今日“塔上塔”的奇特造型,摄影师@焦潇翔)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0张图片

密檐式塔+楼阁式塔
(北京颐和园多宝琉璃塔,摄影师@屈兵超)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1张图片

喇嘛塔+密檐式塔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铜塔,摄影师@胡寒)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2张图片

密檐式塔+喇嘛塔
(天津蓟县白塔,是中国辽塔造型奇特之一例,摄影师@杨虎)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3张图片

亭阁式塔+亭阁式塔
楼阁式塔
亭阁式塔+亭阁式塔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始建于唐代,重修于金代大定年间,摄影师@Jimmy的小宇宙)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4张图片

喇嘛塔+喇嘛塔
喇嘛塔
喇嘛塔+喇嘛塔
——————————
基座
(云南昆明妙湛寺金刚塔,俗称穿心塔,始建于元代,摄影师@卢文)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5张图片

密檐式塔+密檐式塔
亭阁式塔
密檐式塔+密檐式塔
——————————
基座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摄影师@杨照夫)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6张图片

傣族塔+傣族塔+傣族塔+傣族塔
傣族塔
傣族塔+傣族塔+傣族塔+傣族塔
(云南西双版纳曼飞龙白塔,现存为清代所建,摄影师@Little Crystal)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7张图片

佛塔不仅有一塔独大
还出现了双塔相伴
三塔影足、五塔顾盼
乃至僧人墓塔所组成的
塔林

至今遗留下来最早的双塔
是辽宁北镇的崇庆寺双塔
其他如浙江温州江心屿双塔
江苏苏州双塔等
均为我国双塔的典范
正所谓
“古塔迢迢入,凌空塔影双”
(山西太原永祚寺双塔,始建于明代,摄影师@陈炜坚)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8张图片

在三塔之中
尤为著名的有
立于苍山洱海之间的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以及浙江杭州三潭印月石塔
每逢月夜
在塔内点上灯烛
月光、烛光遥相辉映
正所谓
“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
(浙江杭州三潭印月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现存为明代重建,下图中只拍到一个石塔,摄影师@王光音)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59张图片

一门之上
五塔齐聚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五塔门,摄影师@乔力)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0张图片

青海西宁塔尔寺的
八大灵塔
(八大灵塔,摄影师@刘畅)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1张图片

宁夏青铜峡牛首山的
一百零八塔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修建年代不详,此地曾发掘出带有西夏文的佛经残页等文物,摄影师@石耀臣)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2张图片

以及山东长清灵岩寺塔林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等
(请横屏观看,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摄影师@刘客白)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3张图片

你以为这已经是全部了吗?

中国塔还有
状若圆球的
云南瑞丽螺丝佛塔
(云南瑞丽螺丝佛塔,摄影师@杨清舜)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4张图片

样式罕见的
伊斯兰教塔
(新疆苏公塔,为清朝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等人为表达对清王朝的忠诚,出资白银7000两建造而成,摄影师@李文博)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5张图片

一部分没入地面的
万寿宝塔
(湖北荆州万寿宝塔,位于荆江大堤之上,为明代楼阁式砖塔,1952年加高荆江大堤之后,没入地面,摄影师@邓双)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6张图片

依崖而建的
石宝寨木塔
(四川忠县石宝寨木塔,摄影师@王寰)

【解读】塔:大地上的纪念碑第67张图片

······
上至汉魏、下至明清
数百亿人民的创造
两千年岁月沉淀
中国塔变换无穷

在高山上、在江河边
在诗文中、在传说里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的
“中国塔博物馆”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李张子薇
图片:余宽
地图:陈景逸
设计:陈随
审校:张靖、撸书猫
封面摄影师:孙岩

【参考文献】
[1] 常青. 中国古塔的艺术历程[M].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2] 张驭寰. 中国佛塔史[M]. 科学出版社, 2006.
[3] 戴孝军.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4] 徐华铛. 中国古塔造型[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5] 万幼楠. 塔[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ps.本文中的古塔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46 articles)


星球研究所 (6 articles)


建筑 (13671 articles)


纪念碑 (37 articles)


塔建筑 (2 articles)


古建筑 (109 articles)


中国 (3549 articles)


设计案例 (1161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