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80后建筑师盘育丹工作后第一个参与的工程就获得国优金奖。他是个谦虚的青年,在他眼中,任何作品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我相信他会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比较远,因为毕竟大型工程都不是一个人的心血,怎样赢得他人的助力,是一个建筑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好建筑要共同孕育
                                                                                                                                                     作者:盘育丹、赵敏

还记得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颁发了300项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在2000以后的148项获奖建筑作品中,获得创作大奖的长春烈士陵园扩建工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洁挺拔的造型,庄重肃穆的纪念甬道,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了升华,建筑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思念与崇敬。盘育丹参加了长春烈士陵园扩建工程的设计,他是一位华南理工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新一代青年建筑师。身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子们是幸福的,这里推行扁平的管理模式,使那些年轻上进的建筑师可以更快的成长。

赵敏:我看了你的资料,可以给读者们简要谈谈你参与的长春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吗?
盘育丹:这是我从方案设计一直到建成,全程参与的第一个工程。

赵敏:你从事建筑设计的第一个工程吗?   
盘育丹:是的。从陵园规划方案创作到建筑单体设计,再到施工图,然后是施工现场跟踪,最后是竣工验收,整个过程都全程参与。何镜堂院士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从这个工程开始我一直跟随他学习,跟随他在建筑创作道路上摸索。这个工程让我受益颇多。以前我一直认为图纸画得漂亮,多画些节点就算设计任务完成了。实际上,怎么把图纸落实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我始终没有一个特别直观的感受。建筑尺度的把握,还有建筑材料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会形成怎样的建筑气场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建造过程才能过获得直观的感受。虽然从整体规划设计到最后竣工验收,大概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这个工程带给我的,却不只是建筑专业上的收获,它是对我建筑工程的启蒙。同时这个工程对我而言,时间紧、压力大,动力也大。最初,由于缺乏工程经验,我们都战战兢兢地去做,但是何院士一直引导我们,他常说“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往前冲,尽最大努力就好”。在他的感召下,我们工作室一群年轻人一起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虽然很辛苦,但大家也乐在其中。

赵敏:最初你们投身这个工程,会害怕什么呢?
盘育丹:年轻没经验,遇到重要工程心里没底难免心慌。何院士的教导是给我们所有团队人员的一剂良方。我们也学会了遇到困难,不再拘谨,尽力放手一搏。在这个工程完成之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如何推敲建筑形体,或者使用某种设计手法,而是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另一点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做建筑设计应该有专注力和耐心。我们看到的所有经典建筑,其实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做过很多次不同方案比较,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非常需要建筑师专注地去琢磨每个细节,特别是对于那些形体简洁的建筑,它的比例就更加重要,对建筑造型的锤炼,可能更需要耐心。长春烈士陵园扩建这个项目,它的建筑形体是一个方盒子,怎样把方盒子做漂亮,在场地上有合适的尺度和比例,需要反复通过图纸和模型来对比和推敲。烈士陵园项目,不适合采用比较夸张的形态,或者容易促销的流行手法,对我们这个建筑而言,它需要规整的形态、适宜的尺度、合适的比例、端庄的气质,这就需要更多的耐心慢慢推敲。项目组的同事们常说,参与这个工程其实就像参加一场马拉松赛跑,既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又必须保证一定的设计质量,中间不能有停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专注”精神在源源不断地为大家注入动力,让大家坚持到最后。工程完工后,我们深刻感悟到,建筑环境应该是一体化的。我们把整个烈士陵园的景观和建筑一起做整体规划设计,将一种设计理念贯彻到从整体规划到建筑单体、景观的全过程。最后,营造出建筑的纪念性和整体环境的建筑气场。

赵敏:可以给大家讲讲你所说的气场是什么样吗?
盘育丹:这种建筑气场,往往是通过建筑和周围环境共同营造的。它包括参观者路径的设计、在每个行走路线节点的空间体验、氛围渲染,各空间节点的建筑形态等等,形成一整套的节奏。它能引导参观者情绪的转变——用我们预设在参观路径前端的渲染和铺垫设计,为最终的建筑空间高潮打好基础,用空间的序列性和整体性形成建筑环境的氛围与气场。

赵敏:既然华南理工大学是一个创作团队,你们在设计过程中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呢?
盘育丹:学会在建筑设计中怎么样与别人协作,是一个重要过程。何院士常和大家说“我们是一个团队,”。其实我在经历了这个工程之后才真正明白,团队精神或者团队力量非常重要。整个工程在何院士和刘宇波副主任的带领下,集思广益,一步步地推进,在短时间内,大家共同突破各个设计的难点,整个团队共同经历了设计过程的艰辛和欢乐。其实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这么短的时间,又是这么一拨刚开始做项目不久的年轻人,能顺利完成这个项目真不容易!没有团队的力量,项目也不可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工程是我们工作室创作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它融汇了团队的精神。我们工作室,还有整个华工院都是团队模式,这种模式还会继续给我们注入新的力量。

赵敏:看了你参与设计的佛山青少年宫科技馆,我想问,这个项目鲜明的色彩,还有它有趣的立体构成都为建筑增色不少。你们的团队的设计考虑是什么?
盘育丹:佛山青少年宫科技馆这个项目比较漫长,经历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其实再过10年,盘育丹就会知道,5年完成一个项目很常见。)这个项目主要的特色是体块构成、色彩构成以及表皮设计。我们按照规划的要求,对建筑以方盒子为构成元素进行组合和建构。这个建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科技馆,另一部分是少年宫。考虑到建筑主要的使用人群是少年儿童,我们将建筑形体设计得更灵活,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方盒子”,错落有致地组合,营造趣味空间。建筑色彩也比周围环境更加丰富——大门选用红色,后面的主体建筑是用红、黄、橙三种颜色搭配。对于这个项目来说,怎样“搭配”色彩和体块是最难确定的问题。建筑体块有大有小,有的“方盒子”建筑体量相对比较大,处理不当会在环境中显得很突兀。经过推敲和反复比较,最后何院士定下了一个大原则——大的建筑体量使用白色,控制整体的建筑色调,但是在小的细节如百叶或者玻璃,以及小的建筑体量点缀绚丽的色彩,建筑整体与环境和谐。建筑的表皮也是这个项目的重点,最终这个表皮实施方案是从我们做的三十多个对比方案中选出来。整栋建筑全部用金属饰面,这也是第一次大面积尝试这种材料。为了能按原设计实施,我们几乎每周都去工地查看施工情况,经过与甲方、施工队讨价还价,基本保住按原设计方案施工。建筑现在快竣工了,它基本达到了我们预先设想的建筑效果。

赵敏:我很喜欢你的另外一个项目——泰州中学的国学院和教学楼设计。这两个项目充满了中国北方建筑文化的特色,你们是怎样用建筑的形式来塑造文化特点的呢?
盘育丹:对于泰州中学这个项目,在设计入手前,我们对当地进行了调研。我们发现泰州的文化还是挺有地域特色。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长江北岸,距离无锡、苏州很近,但是由于处于长江以北,无论泰州方言,还是建筑民居的风格,却与无锡、苏州迥然不同,它带着一股北方气质。我们发现泰州民居有三大特色——形体特色,色彩特色,空间特色:就形体而言,泰州民居构成简洁,建筑的体块感更强烈,建筑性格相对厚重。虽然泰州和苏州距离不远,但民居的性格却完全不一样。从建筑色彩的角度来看,泰州民居主要是以灰墙面为主,而苏州民居主要是白墙。泰州民居的颜色更加厚重,除了灰墙,屋顶运用比较厚重的压顶色彩。在空间上,我们吸取了泰州书院的空间特色。泰州有个建于明代的书院祠堂,它主轴空间很严整,呈现出北方院落的气质。在书院次轴线上还附属一个小院落,虽然规模小,形式却相对灵活。泰州中学老校区也有个建于宋代的安定书院。我们就把这个书院里的两种院落空间的特点分别融入到泰州中学的创作里面,将其也设计成两种空间:一种是教学空间,相对方正规整,命名为“崇儒院”、“荟雅院”。另一种设置在国学院中,作为校园里的点缀,它相对灵活。同时,设计的很多细节借鉴了泰州当地的建筑文化的特点。正是通过建筑的形体、色彩、院落的塑造,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校园建筑群。

赵敏:听说你在近年获过国际设计竞赛的大奖,应当是很有设计追求的建筑师。作为一个80后青年建筑师,你觉得和70后、60后前辈们相比,有什么特色吗?
盘育丹:80后建筑师这个群体其实挺特殊。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人生价值观更接近,共性多些。我觉得到了80后建筑师则出现了一道分水岭。受整个时代文化包括成长环境的影响,80后接受的传统教育相对少了,这一代人更强调自己的思维。更崇尚自由,更重视表达自己的个性,对新建筑有更强的接受力和更敏锐的触觉。很多80后学生去过国外留学,也包括到国外事务所工作。80后建筑师在思维上和认识上,更容易跟国际接轨。通过各种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外国设计师交流的机会,80后开阔了眼界,也拓展了思维。同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成为我们这一代成长的沃土。在这样的建筑教育环境和背景下,我想80后建筑师可能更容易打破原有建筑规则的束缚。记得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奋斗》里面,主人公陆涛就是一个80后建筑师。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建筑学子的思想:有自己的建筑追求,有自己的建筑梦想,有自己的乌托邦……。

赵敏:能不能谈谈你自己作为青年建筑师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里成长的收获和体会?
盘育丹:首先从心底感谢我的导师何镜堂院士。还要感谢很多培养我的人,包括郭卫宏书记、刘宇波主任等。我一直在这个团队里成长,大家就像一个家庭。开始自己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对工程一无所知。来到这里,觉得自己有父母认领了,慢慢将我们这群年轻人培养起来,让我们学会怎样做建筑工程,开始建筑人生。何院士为大家营造了很好的工作室环境,这里闹中取静,环境优美;同时,也配置了很多资源,能够让大家安心做设计,能够自由发挥。我们工作室上班从不用按点打卡,大家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这里能感受到建筑创作的浓郁氛围——周围厉害的人很多,各有优点,每个人对工程都很用心。这里是一个大家庭,经验和资源都是共享的。第二,何院士培养人才非常有针对性,他对每个人都非常了解。他有些项目安排这群人做,另一些项目安排另外一群人做,其实都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方向性地培养年轻人。第三,我们整个团队讲究的是团队作战精神。何院士把团队作战和教学、科研结合,视作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工程。所以我在读研究生时,也同时会接触到工程实践。工作以后才领悟到,结合以上这三方面结合培养我们,真的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培养体系,让我们获益匪浅。

赵敏:我采访了很多80后青年建筑师,只有你谈到了是生活在一个建筑的“家庭”里,一个团队里,而且你是唯一一个得了全国建筑创作奖的80后建筑师,你是幸福的。祝你今后建筑设计的路越走越宽!
盘育丹:谢谢。到目前为止,我越来越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以前我不理解这些,我们80后建筑师更多强调的就是个性,都希望自己能主创。其实不是这样的。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到,一座伟大的建筑,它不可能是一个自我的东西,它肯定属于一个团队,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分你我的,有时就像我们大家一起养大的孩子。好东西要共同分享,好建筑要共同孕育。

个人主要作品:
1. 长春革命烈士陵园扩建工程
项目地点:长春
建筑面积:8474平方米
设计时间:2007年
建成时间:2008年
设计团队:何镜堂、刘宇波、盘育丹、夏大为、陈浩楠、邓巧明、舒鑫、刘明欣、张红伟、田源等
项目介绍:长春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长春市东郊,为原有陵园的扩建部分,占地7.04公顷,包括入口广场、甬道、纪念草坪、下沉纪念广场、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入口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纪念碑前广场等多个部分。整个陵园的空间布局,在继承传统纪念性空间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运用地景式的设计手法回应场地特征,营造庄严、肃穆的纪念性场所。空间序列变化有致、节奏分明,呈现渐进的特征。入口广场端庄、静谧,奠定了陵园的主基调,净化了观者的心绪。长达百余米的下行式甬道空间低沉连绵,逐渐调动起观者的情感,强化空间氛围。下沉纪念主广场空间开阔,革命烈士纪念馆及主题雕塑气势悲壮雄浑,革命烈士纪念碑造型高亢激越,通过特殊的空间感染力和环境表现力,唤起观者心灵的共鸣,成为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北侧陵园中原有的烈士墓区,空间规整,气氛低沉,节奏转入平缓,为空间序列的尾声。在陵园的形体设计中,我们运用端庄简约的建构语言,建纪念建筑之形,立缅怀英雄之意,以拙朴的形态和简洁的形式,赋予其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构筑物的形态、色彩、肌理、质感、尺度等表达出陵园所特有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映射出烈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气质,激发出雄壮、稳重、激昂的情感。方案采用地景式创作手法,直接以大地作为创作的对象和源泉,追求人工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展现大自然的浪漫情怀,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基于这种地景式创作思想,我们运用环境再生,地貌再造的整体思维,将陵园的外部空间和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构筑人文地景。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2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3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4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5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6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7张图片

2. 佛山少年宫、科技馆
项目地点:广东佛山
设计时间:2009年
建筑面积:70535平方米
建设时间:2009-2014年
设计团队:何镜堂、刘宇波、叶青青、盘育丹、陆歆、林余铭、陈志东、李飞、黄冠男、罗伟民、叶先知等
项目介绍:设计方案将岭南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力求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少年宫和科技馆。建筑设计延续坊城的规划理念,以方形为建筑母题,建筑由大小不同的方盒子组成,在形体的中部设置刻有地球图案的球幕影院,成为整栋建筑的视觉焦点,建筑主体立面以方形窗为母题元素,根据平面功能布置形成上密下疏的渐变形态,并局部点缀红、橙、黄三色玻璃,整体统一而不失活跃,极具时代特色,较好地表达出少年宫和科技馆的建筑特点。绿叶寓意着年轻的一代,也寓意着环保生态的科学理念,以绿叶作为主要建筑装饰元素,从建筑表皮到室内天花都布置绿叶剪纸图案,强化科学、环保、生态的建筑理念,对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玻璃幕墙与金属幕墙的组合设计,赋予了建筑主体更多的时代气息。玻璃幕墙的通透与穿孔铝板的金属质感相结合,让大楼更显轻巧、活泼,而穿孔铝板上的树叶图案更给人一种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8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9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0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1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2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3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4张图片

3.泰州中学新校区教学楼和国学苑
项目地点:江苏泰州
设计时间:2009~2013年
建筑面积:159950平方米
建设时间:2013年至今
设计团队:何镜堂、郭卫宏、盘育丹、邱伟立、刘临西、黄冠男、罗梦豪等
项目介绍:方案以泰州传统书院的空间结构为依托,融入现代校园空间特征,重塑清新淡雅的书香氛围,彰显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再现安定书院的韵味。于校园主轴线前区设置礼仪之庭,后部设置景观水院,形成前厅后院式布局,营造出“一带两轴两院四分区”的多元渗透规划格局,其中南北贯通的文化主轴,空间层层进深,从校训石到图书馆再到文化亭,每处空间都设置相关的文化视觉焦点和文化主题。校园在礼仪性的书院主空间中再融入错落有秩的园林空间,空间层层相套,开合有度,传达出泰中重教尚文,外儒内道的精神内涵。同时,以“水街”贯穿校园空间,以“水院”沉淀空间氛围,彰显泰中海纳百川,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学校主入口设置于场地南面,西面和北面分设生活入口和后勤入口,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接。总体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和体育区,并设有园林式的校史馆。教学区与生活区位于较为安静的西面,体育区于东北角,行政办公、校史馆设置于西南角。各功能区通过南北贯穿校园的文化主轴组织在一起。吸取中国书院中廊桥走道的意向,设置文化廊道,形成风雨走廊,不仅将各功能紧密联系在一块,也形成活跃的交往空间。建筑造型方面,提取泰州传统建筑元素,以现代的手法表现出传统的意蕴,整体风格精致、典雅、现代,实现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建筑风格上力求突出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时代性。各种自然元素渗透其中,局部点缀亭台楼榭,烘托出校园静谧典雅的氛围。院的雅致、水的灵动,体现出泰中平和从容,博雅大气的文化性格特征。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5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6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7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8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19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20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21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22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23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24张图片

1.本文原载于ikuku建筑网《每筑建文》专栏,写于2014年。
2. 盘育丹,出生于80年代,建筑学硕士,籍贯湖南,2001年至2009年求学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9年至今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建筑实践。
3.赵敏,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清华大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特约副主编、《建筑知识(a+a)》特约评论人、Ikuku建筑网特约评论人、非常设计师网特邀资深设计评论人、专筑网特约建筑评论人,独立撰稿人。

每筑建文发布宗旨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十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盘育丹第25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91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建筑师 (858 articles)


改扩建项目 (11 articles)


扩建和改建 (19 articles)


科技馆 (4 articles)


教学楼 (32 articles)


教育建筑 (903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