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引言

自2021年中秋开始,袈蓝建筑主持建筑师邹迎晞的作品——山东泰安九女峰“故乡的月”仪式堂,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截止2021年底,近百家媒体、平台进行报道。“故乡的月”不仅获得了:美国TITAN Property Awards——金奖、2021伦敦设计大奖London Design Awards 2021——提名奖、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2021建筑年度大奖(全球仅1名)、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建筑设计金奖,还被Dezeen评为2021年度十大中国建筑项目。

邹迎晞在乡村深耕多年,从设计到运营、理论到实践,不断自我迭代。他的另一新作田岗艺术中心,也深受当地村民喜爱。近期因一次乡村振兴座谈会的契机,《专筑》对邹迎晞进行了采访。

1.这次的乡村振兴项目为什么选在了这里,有没有一些背后的故事?
       2019年,隆基泰和集团旗下文化、旅游、商业三线重组,圆歌文商旅集团(下称“圆歌”)正式成立,圆歌易水湖文旅项目进入筹划期。这个文旅项目就包括田岗村。同年,袈蓝建筑受邀加入,担纲规划、建筑设计、运营等各项工作。彼时,开发商及规划、设计团队所面对的场域亟待一场救赎,田岗·知行村则成为救赎的第一步。
       基于交通闭塞、基础条件差、群众观念保守、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等现状,易县深山区中的田岗村虽环山临水,坐拥秀美风光和深厚、悠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武术会、九曲黄河灯会等),于致富却常年无计,2013年曾被列入省级扶贫开放重点村。幸得2016年河北省首届旅发大会和产业扶贫的东风拂过,田岗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初见端倪,却因缺少健全的产业、资金、人才链条而无法形成规模化经济势能。        
       就像是下一盘围棋,若要连成势,每一颗棋子、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因当时现有基础的资产梳理、设施革新,圆歌与袈蓝将首子(知行村)落于田岗村,希望借此形成带动作用,激活易水湖湖西片区的发展,最终形成“联盟村”。而对于常年深耕乡村振兴领域、成功完成过多个城乡项目的袈蓝建筑来说,田岗村是一次机遇。策规划、设计、运营多线并进,继四川德阳旌阳区全域乡村振兴1.0之后,袈蓝在田岗开启并跃迁至全域乡村振兴2.0的崭新阶段,力求“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推动人的改变,为乡村带来更多可能”。

2.您曾经说过:“建筑的命运只有两种,被炸掉或者被当作文化遗产留存下来”,最初为什么相中这座可能被炸掉的“烂尾楼”?
       田岗村,村落首次调整升级时曾建设过一个半圆形的“游客服务中心”:它位于环湖路的重要节点,视野开阔,虽不临湖却游船可达,场域条件相对优越,却因没有游客光顾而空置了三四年。这座“烂尾楼”正是美术馆的前身。
       我曾经用过“没头脑和不高兴”来形容国内的乡村振兴状态:带头人“没头脑”、村民“不高兴”,田岗村初期也遇到了此类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大量乡村经历着同样的过程:为了改变乡村面貌,优秀的建筑师建了很多漂亮的房子,却因缺乏“内容”,迅速沦为空置的盒子。所谓的“游客服务中心”便是一种“想当然”的建筑。“谁来、为什么来、来做什么”的基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建筑究竟是在制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烂尾楼”背后,是“初次振兴”时村干部对建筑和场地的基础梳理;袈蓝以此为条件,因势利导,对其功能转型升级。改造后,建筑装载着艺术馆、酒店、餐饮等复合功能,它区别于传统景区和度假区门户,扮演着艺术家和艺术事件的汇聚地的角色,又与重型投资形成联动。它是艺术振兴乡村的第一步,是易水湖全域的副中心,更是圆歌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踏足农文旅开发业务的第一步试点……像是投石问路,荡起田岗·知行村的第一个漩涡。

3.该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雕塑感”,请问,这一大地艺术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
       2019年从濑户内海归来,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如何以建筑师的身份为中国乡村做一些工作,去回应当下结构性的社会议题。濑户内海的考察,让我们对此有了新的切入角度和反思。
       2020年恰逢“易水三年展” 策展工作开始,田岗村成为在易水湖142平方公里场域里开展的大地艺术展的先导中心,这里需要一座艺术馆为艺术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载体。
       袈蓝建筑认为,“建筑是景观造景的道具,而景观是建筑的延续。在这片山环水抱的场地中,建筑本身也应该被定义为一件大地艺术品。在这个语境里的“展馆”不再是通常认知中一个有盖儿的封闭空间,除了提供必要的遮风挡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放大它的视野和张力,让它延展到无限的天地山水和人的生活中去。

4.这座建筑可谓呈现“三重惊喜”,请问是怎样通过建筑形式表达的?
       从场地进入建筑,顺应曲线的走势,空间体验不断发生变化:穿过建筑入口处的巨大挑檐进入空间,绕过重重立柱,觅得“漩涡”的起点,此为空间的第一重惊喜;顺应坡道攀升,建筑在“内与外”之间保持一种暧昧,约束出观看风景与展品的多维视角,此为第二重惊喜;完成盘旋,在最高处挑空的观景台环视守望田岗村,见证他的旧貌新颜,又在行进的过程中作为存在者,成为建筑之外的人关注的焦点,此为终极惊喜。

5.改造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是如何一一解决的?
       相比设计阶段的流畅和愉悦,建筑落地过程对团队来说却是巨大的挑战和煎熬。
       为了能够直观传达连续、无界、圆融的理念,建筑内采用了许多非常规构造,这既需要图纸上的创新也需要在实践中纠错摸索。
       另外,作为艺术馆,建筑本身的气质和调性需要做到干净纯粹,而极简的背后往往需要繁杂和精妙的支撑。为此我们一次次把自己和施工团队推向极致,在北京与易水可以互通的日子里,我们频繁往返工作室与现场,跟甲方和施工团队一起反复推敲,前后产出了十余套原创墙身节点,最终全部实现了完美呈现。

6.这个项目中,您是怎么做到产业搭配的?
       日本举办艺术节的成熟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我们没有把艺术节单纯当作节庆,也没有将艺术馆简化为无表情的空间,它们是引流和产业的抓手,是激活和预热,是营销手段。
       袈蓝在复兴田岗村的过程中决定对设计负责、对运营负责、对内容负责。“知行村”IP被引入田岗:知,即以“做好土壤”为方法论,通过帮扶、激活的方式解决问题;行,即有效地付诸“破冰、松土、播种、浇水”等行动步骤。在知行村,袈蓝咖啡(与袈蓝建筑同属于袈蓝集团)成为第一个介入的产业。
       同时,我带领袈蓝团队陆续引入了咖啡、讲堂、民宿、市集、研学、垂钓、经济作物种植等各类产业及产品,它们与艺术一样零散分布于全村,而往来穿梭的当地人则担当“路标”,这种刻意的分散成为打破城乡隔阂的手段,而在寻觅之中对乡村的沉浸式体验则让人真正放松了被城市绷紧的神经,真正融入当地、融入艺术。不同产业之间并非随意搭配,而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梳理,并需要有一个先行者,起到示范作用。在这里,袈蓝自有的ip便是这个先行者。

7.该建筑是如何体现出“田园感”的?又是如何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合在一起的?
       “美术馆重要的不是装修,而是展品。”我希望能够暴露空间的“本质”,回归原汁原味的“田园感”。
       主入口,混凝土地面被掀开、卷曲成签到台,露出草皮,揭示乡村的“田园本质”;餐饮空间,除去长短错落的无序木柱外,天花露明,像是掀开墙皮,露出底色,揭示建筑的“结构本质”。
       除此之外,室内空间中以木材、水泥两种主要材料统一了不同功能空间的视觉语言,对话着窗外的乡野与山林,让建筑在保持朴素之美的同时充满温度和细腻的触感。实现田园感的空间离不开“自然材料”的运用,而光线也是“自然材料”的一种。屋面的采光天窗均匀地照亮室内,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空间便如“日晷”,自在与时间相拥。
       当时间被引入空间,艺术中心便成为一种生活的剧场,一个艺术家、游客、原住民精神上共同的桃花源。艺术中心及周边建筑群落成之后,村民眼中一群“奇怪却漂亮的建筑、艺术品”为整个村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来”艺术家、游客和投资人,田岗·知行村开始了属于它的热闹。这里自然景观优越,再加上有建筑和运营模式的介入,可以成为北京周边的度假圣地。

8.最后想问的就是,您做过很多网红乡村建筑,那么您所憧憬的未来的乡村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
       所谓的“网红乡村建筑”并不是袈蓝建筑有意而为之。作为靠谱的建筑师,在我的观念里,我们不应当为了一个单纯的网红建筑或为自己扬名立业而去做设计,否则最终可能留给乡村的是一个无效资产。我认为,建筑只有两种“命运”:被炸掉、被保护。哪怕有一件“让人舍不得炸掉”的作品,也将是我职业生涯的意义。
       在进入乡村领域之前,我们在其他项目里用过各种各样的材料,各种各样的手法。但是接触到田园这个领域之后,我提出一定要用减法,把空白留给自然,留给乡村,可能只要把它本身呈现出来就已经很好了,你就不要再加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去破坏它。人的初心和本质,其实都是特别简单的,以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而会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我所憧憬的未来乡村建筑,在于这个设计能否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环节,能否融入所在的文化语境或者说土壤之中,能否实现新的功能、满足情感需求,这才是最重要的。



项目介绍



半圆形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山水之间坐望着田岗村,纷纶的环境、断裂的结构,像是陷入窘境、被迫停滞的乡村。袈蓝建筑拆除部分原有建筑,并为之“续一笔”:一个带状体量沿着半圆内弧盘旋而上,渐次完形,形成看与被看的多重关系;一座连续、无界、圆融的建筑,隐喻着天、地、山、水、人和谐共融的东方自然哲学观,延绵山水、延续文脉,也关联着艺术,并以此链接产业、链接城与乡的脉脉温情。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张图片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2张图片
天、地、山、水、人,和谐共融

袈蓝建筑认为,“建筑是景观造景的道具,而景观是建筑的延续。”于是,这个承载着展览功能的建筑体本身也成为一件“大地艺术”作品。建筑主体选用白色颗粒涂料,保持色的纯粹,配合无方向性的纯粹几何形态,成为日光的捕捉器。雕塑般的建筑与稻田和村落结合,建立起建筑与自然场域的强联系,使其借力环境而无限放大张力。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3张图片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4张图片
建筑成为大地艺术作品

建筑,是袈蓝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推导而成的产物:原始建筑体的半弧面向河滩与远山,故将14间客房设于其中,拥抱私密宁静的景色;面向村落和主路的一侧是建筑与场地的交界点,故平行于道路设接待、餐饮等公共空间,并在中部预留大面积的圆形展厅。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5张图片
圆形展厅

为满足不同布展需求的艺术品,建筑需要“变化多端”,于是展厅、盘道、屋顶露台、廊道、建筑外环境等多样化的展场被“一笔漩涡”串联在一起,实现了墙面与天面不同维度的转换,也让建筑的“第六立面”得到高效利用;艺术展览需要与窗外的市井保持距离,于是部分外墙选用U型玻璃,它有限度地容忍自然光线的进入,又能隔开视线,让窗外景色变得朦胧、含蓄,又在夜晚时分透出灯光,让建筑仿若悬空的漩涡,增一重超现实的想象……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6张图片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7张图片
光影游戏

一座艺术馆中的酒店、酒店中的艺术馆由此成型。客房因不断更迭的艺术品而更具有价值,展厅亦因酒店、餐厅的配套而具备接待和服务的综合效应。袈蓝建筑将“可持续性”贯穿于项目的始末,它涵括产业的可持续、城市访客“消费时间”的可持续等,当然涵括物质空间的“可持续性”。

从场地进入建筑,顺应曲线的走势,空间体验不断发生变化:

穿过建筑入口处的巨大挑檐进入空间,绕过重重立柱,觅得“漩涡”的起点,此为空间的第一重惊喜;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8张图片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9张图片
穿过入口巨大挑檐,寻觅第一重惊喜

顺应坡道攀升,建筑在“内与外”之间保持一种暧昧,约束出观看风景与展品的多维视角,此为第二重惊喜;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0张图片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1张图片
沿着坡道攀升,约束出第二重惊喜

完成盘旋,在最高处挑空的观景台环视守望田岗村,见证他的旧貌新颜,又在行进的过程中作为存在者,成为建筑之外的人关注的焦点,此为终极惊喜。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2张图片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3张图片
“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亦在看你”

袈蓝建筑在原始建筑的混凝土结构基础上混搭了钢结构,让主立面逐渐扭转,向外、向上倾斜,完成了由挑檐向墙体的转变,原有的标准柱网显然无法适应新的荷载和功能需求。建筑师为结构赋予唯美性,在满足力学要求的前提下让柱子呈现出相对无序的状态,像是自然生长的丛林,这近乎成为整栋建筑唯一的装饰。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4张图片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5张图片

“美术馆重要的不是装修,而是展品。”邹迎晞希望能够暴露空间的“本质”,回归原汁原味的“田园感”。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6张图片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7张图片

主入口,混凝土地面被掀开、卷曲成签到台,露出草皮,揭示乡村的“田园本质”;餐饮空间,除去长短错落的无序木柱外,天花露明,像是掀开墙皮,露出底色,揭示建筑的“结构本质”。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8张图片
餐饮空间

除此之外,室内空间中以木材、水泥两种主要材料统一了不同功能空间的视觉语言,对话着窗外的乡野与山林,让建筑在保持朴素之美的同时充满温度和细腻的触感。实现田园感的空间离不开“自然材料”的运用,而光线也是“自然材料”的一种。屋面的采光天窗均匀地照亮室内,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空间便如“日晷”,自在与时间相拥。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19张图片
客房空间





田岗艺术中心访谈:从“烂尾楼”变身为“大地艺术品”,振兴乡村需要“知行合一”第20张图片
邹迎晞

德国注册建筑师
德国syn-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
袈蓝建筑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
袈蓝(北京)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
鲁商袈蓝联合创始人

曾设计完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燕郊校区、北京751艺术区空中廊道等项目。主持设计的马蜂窝旅游网总部办公室一期/二期、金海湖溪园半岛度假酒店、花间堂稼圃集等项目均受到海外专业媒体的高度关注。

2013年,邹迎晞带领团队进入乡建策规划设计领域,与田园东方联手打造了中国的第一个田园综合体“无锡田园东方”。2017年初,“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至今,邹迎晞已经带领袈蓝建筑完成了国内以京津冀、山东、江浙、四川成都等地区为中心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60余个。2019年作为易县环易水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总规划师,推动了易水湖艺术共同体项目的落地实施,与圆歌文商旅集团共同发起的易水湖国际艺术三年展将于2022年呈现。

邹迎晞创新性提出了“新农人”概念与“土壤”精神,以期通过有理的策划、有效的规划和有度的建设改造为“人”的回归与到来培育有营养的土壤,最终通过对“新农人”的服务,让乡村吸引人,找回人,留住人,通过人才振兴,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设计服务在乡村的价值。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田岗艺术中心
地点: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田岗村
业主:圆歌文商旅集团
投资方:圆歌文商旅集团
项目类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设计周期:2020.02-2020.08
施工周期:2020.09-2021.04
场地面积:2736.81㎡
建筑面积:2586.95㎡
室内面积:2586.95㎡
容积率:0.95
绿化率:23%
项目功能:艺术馆+酒店

项目组成员
主创建筑师:邹迎晞
项目建筑师:高博、金楠、蒋志华、陈士方、田亚红、王子强
室内设计师团队:夏福强、何敏、曹真真、钱国兴、刘婷婷、李倩茜、冯炎、郭萌佳、李辉
景观设计师团队:徐璐、李贝贝、张俊超、刘爽、梁景琪、石青青
软装设计团队:束坤、谷悦诚

施工单位:中外建华诚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北京中和建城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卢理杰团队
照明顾问:颐可光照明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造价:2000万人民币

材料及厂家
竹木—上海摩索新型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U型玻璃—沙河市龙龙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白色颗粒弹性漆—广东德普威涂料有限公司

摄影:郑焰
摄像:花生工作室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85 articles)


文化建筑 (1401 articles)


艺术中心 (122 articles)


中国 (3562 articles)


河北 (32 articles)


袈蓝建筑 (5 articles)


竹子 (157 articles)


玻璃 (2317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