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开始不断地在社区中建设食堂,这是一种用传统方式去解决新问题的尝试。身为一位旁观者,我开始关注万科用“食堂”的概念去做2015米兰世界博览会万科馆。记得在去年微信朋友圈中转载比较多的那条关于万科的链接,是说万科做了中国这么一座小镇——位于杭州的良渚文化村。后来我得知这条微信不是万科做的,这是良渚文化村的一位业主自己做的。这处项目开始于2006年万科收购当地的某个项目,之后万科做出来了,以及也变成一个被万科认为是一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项目。当时在万科收购这处项目之前,这里已经开工建设了(包括教堂、博物馆、酒店等等的社区配套),所以万科也处在这样一种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状态中。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有一位总经理去运作这个项目,之后万科才把它最终实现了。
而良渚文化村的食堂,是万科所做食堂的第一次实践。当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建成的社区之后,很直接的问题就是人们是否可以住得下来。而万科做的其他项目中也或多或少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北京由于房价的快速增长,多数人能买得起的房子集中在北京六环之外,每天这里的居民需要花去单程1小时的时间往返在路上,而吃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小区住宅就变成一处纯粹睡觉的地方。如此一来,社区是很难形成一个健康的社区。由于社区距离上的不方便所引发的高昂的交通成本,其中的居民会尽量减少在社区中的时间。长此以往,社区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建构。
万科一直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卖房子的开发商,而是一个社区建造者。其中不免存在形而上的宣传因素,但也有很现实的原因。比如说,开发一个很大的项目,在第一期可以以一个很好看的建筑外观或园林景观吸引人来买房子;但是如果这些人居住不下来,那么会直接影响二期、三期的建设。即使归因万科是从商业的角度,它也必须将社区建设成为可以为人所居的社区。这些就成为万科在很多社区中建造食堂的一个根本性的出发点。
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万科馆以“食堂”为展览主题,也是更进一步地发觉“食堂”在社会中的深层价值意义。比如从人与人之间、从对食物的采购、从对垃圾的处理等等方面来实现一种比较好的社会价值。其次,将这些基本元素上升到社会文化价值层面进行阐述,那些拥有相近价值观的人群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社区,而“食堂”也成社区中一处非常平等化的空间。后来万科将这种对“食堂”初级的需求代入到中国历史文化对“食堂”解读的深层层面去探讨,以及探讨中国的“食堂”与西方的餐厅之间的相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