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Hi设计
MaoHaus是一个实验性的建筑立面, 探索历史文脉、材料的潜力、新的制造技术和特性在建筑中的体现。延续胡同的建筑尺度和简单的山墙形式,新的建筑立面仿佛是进入胡同空间的一块流动的织物。这种流动性是通过常规的刚性材料来表达的, 通过形式化的表达来质疑对物质的固有认知。
▼建筑外观
▼建筑立面仿佛是胡同中的一块流动织物
除了起伏的形式, 表面的孔洞有助于滤光。白天, 阳光的光线进入前庭, 并在晚上精确调谐的光圈呈现出了毛主席的原型肖像三联。毛主席在立面的艺术表达是对基地历史文脉的延续。这个项目位于北京市中心的胡同小巷, 毗邻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个车间曾经是主席现在标志性形象的主要制作地之一。
▼立面在夜晚呈现出毛主席的原型肖像三联
▼细部
立面的结构利用了超高强纤维混凝土的材料来创造新的建筑形式。从4到7米的高度, 2 米宽和仅仅7厘米厚, 六个独立的面板跨越的外观, 而无需任何辅助结构或支持。每个面板作为一个单元体, 从大型数控塑造的模具产生。通过数字生成的流体动力学算法产生的计算, 薄壁多孔曲面的曲率更能有效地将结构的荷载传到地基上。
▼立面结构利用了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材料
▼6块独立的面板无需任何辅助结构或支持
▼薄壁多孔曲面的曲率有效地将结构的荷载传到地基
▼每个面板由大型数控塑造的模具产生
横跨表面的孔洞阵列在设计中扮演了几个角色: 减少整体结构的重量,对图像和历史文脉的表达, 也作为在狭小的胡同空间内与观者互动的一种手段。项目的访问者将与胡同产生非常不同的体验,取决于他们的相对位置和访问时间。这也成为了设计的一个优势,在正立面观看是一种图像嵌入的平面化外立面;从其他角度观看则是风动的条幅在时间凝固时的不同状态。
▼访问者的不同体验取决于他们的相对位置和访问时间
▼立面近景
MaoHaus 寻求在一种单独的设计表达中探索各种元素。在新的材料创新中, 该项目推动了从看似传统建筑材料中所能达到的极限。寻求一个多元化的设计, MaoHaus 综合了材料极限、数字化定制计算生成,同时具备了历史符号的衍生、基地文脉的表达。
▼胡同远景
▼室内空间
▼白天,阳光射入前厅
▼设计概念图
▼效果图
▼昼夜光线模拟
▼模型
▼模块制作过程
▼装配过程
▼模块分割、日照及力学分析图
▼场地平面图
▼平面图
▼细部平面图
▼立面图
▼细部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建筑机构:非静止建筑
项目类型:参数化外墙设计、数字建造
项目地址:北京,板桥南巷
设计总监:马丁·米勒(美)、郑默
设计团队:卢克(印尼)、孙之雯(加)、李根
制作和安装:eGRow 恒豪国际
外墙面积:70平方米
建筑面积: 2000平方米
时间:2017年6月 (建成)
摄影师:夏至
|
|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