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建道筑格 ArchiDogs,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张图片
©EL croquis No.196

“故乡”一词冗杂了时间和地点的概念,更是带着一种的难以言喻的地方归属感。

有些建筑师生于斯,长于斯,最终离家学成归来,在故土开启一生的建筑实践历程,将多半的建筑作品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为家乡的未来筑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有些早已“背井离乡”的建筑师也选择重回故里,再续一场家乡建设之约,以一栋栋充满乡愁韵味和地域特色的作品,叙述着“谁不说我家乡好”的细腻故事。

如果说对于每位建筑师而言,每个建筑作品都是对自身某一面的捕捉和展现。那么,为故乡而建的作品,定然是最感性、最真挚、也最撼动人心的。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张图片
隈研吾为家乡神奈川县设计的疗养院与日托中心 ©nakamura kai


作者|Long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张图片

中国篇
故乡是实现“野心”和梦开始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一个记忆中的故乡。它可以是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苏州园林的水墨山水长卷,也可以是宁波的大海和古藏书楼。这些潜藏在记忆中的故乡画面,让建筑师用满腔的情怀和自由的心态去看待设计,将故乡的无限眷恋渗透进家乡的建筑作品。


北京——马岩松与胡同泡泡218号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5张图片
©田方方

胡同泡泡218号是MAD事务所2019年的北京旧城改造项目,是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MAD提出的“北京2050”畅想的“胡同泡泡”提案衍生的第二个作品。自小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马岩松,给老北京人童年记忆里的建筑加上了自由的曲线,在人情味的社区里传递着“微观乌托邦”式的理想。与其全部推翻重来,马岩松坚持在原清末四合院的基础上恢复原三进式格局,并引入在院落缝隙中“填空”的三个有机的不锈钢泡泡,让老建筑与新颖的艺术形态进行时空的对话。这样通过改变局部来激活整体社区,带来空间的活化和邻里文化的流动。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6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7张图片
©田方方

“泡泡”内设会客室和共享公共空间,是激活社区链接的艺术“细胞”,也是马岩松眼中焕活历史街区的有机写意的自然写照。它以光滑的不锈钢表面映射着老建筑、树木和天空,寄寓着老城区的美好未来。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8张图片
©MAD Architects


江苏苏州——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9张图片
©Chenxing Mi

生于名门、在苏州狮子林长大的贝聿铭与苏州园林渊源匪浅。年少时在园林中度过的时光影响着贝老一生的设计,他也将这种“造房如园林造石”的文化精髓,融入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整体概念。矩形布局的建筑群将中央水域环绕其中,水中设有一处凉亭。贝聿铭想要把园林的气韵,以建筑和流水相一致的形式展现,让建筑和花园应东方的园林美学交织于一体。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就了拙政园旁的又一经典之作。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0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1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2张图片
© Chenxing Mi

贝聿铭设计常见的正方形、金字塔等几何元素贯穿于博物馆建筑中,同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历史街区,深灰色粘土材质的瓦片屋顶和白色灰泥墙尽显苏式建筑风情。庭院中央的水庭与拙政园山水景观相呼应,贝聿铭通过“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当代岩石轮廓剪影,使之映上白色背景墙,仿佛在白色纸卷上描摹苏州园林的灵秀之美。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3张图片
©Chenxing Mi

浙江宁波——王灏与春晓“库宅”、“砖宅”及“柯宅”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4张图片
©刘晓光

王灏在滨海城市长大,家住三面环山、东面是海的三合院。多年来探索的“野性”经验和儿时的记忆使得他追寻童年记忆深处的感官体验,他也从宁波古建筑的营造工法和技艺中汲取养料,运用于自己的农民房建设中。留德归来的王灏回到家乡宁波北仑区春晓镇,开启了他的第一个实验——将父亲的房子翻新和改造。自此,他在家乡建了“库宅”、“砖宅”和“柯宅”三栋农民房,并以“回家”系列命名。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5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6张图片
“库宅” ©Artplus

“库宅”因坐落在一方池塘边,而当地人又把池塘作水库而得名。或许是因为王灏想留住眺望青山和大海的最好视野,这栋房子以其叠罗汉式的造型和“别扭”的朝向成功出圈。集装箱形态的三层楼体块以90度层叠而上,深灰色的外形在村落中格外显眼。与其说是王灏堂弟的自宅,倒是更像是童话中的房子或是一座梦幻的艺术馆。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7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8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19张图片
“砖宅” ©刘晓光

相较于“库宅”,王灏的自宅“砖宅”显得有些“平平无奇”。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外红砖块块裸露在外,大门也仅用两块木板拼接而成。放眼望去,砖、木头和水泥等的朴素乡土材料构成了这栋房子的核心元素,可谓是低调又纯粹,展现朴素之下的极简主义。坐在“砖宅”的室内天井里,看着上方的蓝天惬意聊天,王灏感觉到自己重返自然,找寻到了都市与乡村的平衡点。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0张图片
“柯宅” ©Artplus

“柯宅”是一栋似方盒般的灰色建筑。它看似“无窗”,却在二层楼处加了一条“黑色腰带”,使得光线透过密集的网状空隙进入室内,通过光的散射巧妙地照亮整个空间。中央楼梯天井的设计也综合考虑开口大小等因素,让漫射的自然光成为这栋建筑的主旋律, 保持室内空间的温馨和柔和。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1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2张图片
“柯宅” ©Artplus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3张图片

海外篇
从故乡的土壤中找寻广阔未来


建筑师重返故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是“从无到有”的开拓者,是迎难而上的开拓者,也是在灾后重建中首当其冲的“点灯人”。建筑师们在保持家乡文化传统的同时,将其与创新理念相融合,以当地工匠技艺和本土材料,传达纯粹质朴的建筑语言。故乡建设的未来轮廓,在建筑师的努力下逐渐清晰,寄寓着数不尽的期许和希冀。


布基纳法索甘多——凯雷与甘多小学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4张图片
©Siméon Duchoud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5张图片
©Erik Jan Ouwerkerk


202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弗朗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是第一位非洲普奖获得者。他在缺水、贫瘠的土地上长大,在甘多见识到了人们为了生计辛苦奔波,同时年少的他就意识到了在家乡的环境下,受教育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当年七岁的他要离家四十余公里,和一百多名学生挤在同一栋水泥筑成的教学楼里。他在体会过狭小的教育空间及艰苦的照明通风条件后,便萌生了要回到家乡甘多村,为孩子们建一所“避风港”般的建筑的想法。于是便有了后来粘土建造的第一所没有西化的现代建筑——甘多小学。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6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7张图片
©Erik Jan Ouwerkerk

甘多小学的建筑采用粘土和泥土的混合结构,以地区常见的粘土作为主要材料,且在传统技术之上进行现代化的升级,使其压制成型形成粘土砖,更为坚固、实惠和易于生产。粘土砖的结构不仅便于聚热散热和被动通风,且配合双层屋顶、风塔、间接照明等精妙设计,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能的效果。尽管现代化不是这所小学的主旋律,但是凯雷却用传统的技艺做出了最适合甘多的小学。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8张图片
©Erik Jan Ouwerkerk

从甘多小学出发,更多公共建筑,像是中小学、医疗中心、孤儿院等都开始沿用“甘多设计”,让世人看到了落后且封闭的社区如何重换生机和活力。


斯里兰卡——巴瓦与坎达拉马遗产酒店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29张图片
©Heritance Kandalama

杰弗里·巴瓦(Geoffrew Bawa)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级建筑师。他一生为斯里兰卡贡献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实践项目,他是亚洲热带酒店设计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且后世许多酒店设计师都深受他影响。坎达拉马遗产酒店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首个获LEED绿色认证的酒店项目。整栋酒店建筑凭借其垂直绿化,完全隐于丛林的生态环境中,让原始的混凝土结构和山石浑然一体。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0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1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2张图片
©Heritance Kandalama

这座酒店是环保建筑的典范,源于巴瓦对原建筑群和生物栖息地的保护理念。其形态依照自然环境做出调整,像是向山腰处延伸。建筑底层架空确保山上的泉水和雨水可以流入湖中,同时保证了野生动物可以无阻碍地穿行。酒店内部装修也以简朴的风格为主,选材质朴以突出空间的天然之美,通过舒适感来带给旅人家的质感。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3张图片
©Heritance Kandalama


日本大阪——安藤忠雄与淡路梦舞台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4张图片
©Ian Liu

淡路梦舞台位于安藤忠雄的家乡日本兵库县。该综合建筑群项目原址在关西空港填海工程的挖山区域,但因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导致6000人在此灾难中丧生。安藤忠雄也投入了家乡的震后重建项目中,希望通过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传达被破坏的自然可以在人类的努力下回归绿色森林的理念。安藤忠雄将整体设计分为三个组团,活用山体的斜面,把回廊、露台、酒店等建筑和设施融为一体,感受不同几何图形的交叠和穿插,形成不同风格的空间。建筑与环境相和谐,最终回归自然、回归生命。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5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6张图片
©Ian Liu

海之教堂设在淡路梦舞台南侧组团Westin酒店的二楼。清水混凝土上挖空的十字架设计与光之教堂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十字架处引入教堂的光线,为整体空间营造神圣的氛围。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7张图片
©Ian Liu

“百步花园”是由沿山体修建的阶梯状花坛组成,它以一百个斜方格形状的几何图案排列而成。每个花园内都有一处花坛,花坛与花坛间以迷宫般的台阶衔接。花坛内种植着各类菊科植物,为纪念在地震中牺牲生命的人们,是他们灵魂的象征。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8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39张图片
©Ian Liu

数个浅水池组成的“贝之滨”,因池底嵌入了上百万个同颜色和大小的贝壳而得名。它共有1000个喷水口,将叠水台阶和Westin酒店露台水池的水源汇聚于此。“贝之滨”回扣了大海的主题,与眼前的大阪湾紧密相连。

西班牙马略卡岛——TEd'A建筑事务所与海梅和伊莎贝拉之家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0张图片
©El croquis No.196

TEd'A Arquitectos是一所自2006年起,专注于在两位创始人的家乡——马略卡岛进行实践的西班牙事务所。日益增长的游客量冲击着马略卡岛的旅游业,也让TEd'A的建筑师们意识到了要在国际化的趋势下坚持本土的建筑风格,以传统材料为主导来实践设计理念。海梅和伊莎贝拉之家(Jaime and Isabelle's home)是一个与地景相融的住宅作品,它的屋顶长满了绿植,像一块长满杂草的岩石,绿植也为这栋建筑提供最好的“保护色”,从这里可以拥有帕尔马湾的全景视野。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1张图片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2张图片
©El croquis No.196

TEd'A借鉴了圆厅别墅和特伦敦浴场的“十字”平面元素和内庭院的划分布局,使四个较小的庭院环绕着中央庭院空间。为增加灵活性,TEd'A在设计上更加重视空间私密性的双重可能,每个卧室都拥有独立的室外空间,并使得这些空间环绕中央庭院聚集在一起。鉴于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砖石、瓷砖等材料和手工艺的精雕细琢,TEd'A创造出了像地毯般精密和无限延伸的瓷砖图案,用材质、质感和色彩彰显着不同空间的差异性。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3张图片
©El croquis No.196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4张图片

结语
带着故乡走向世界,也带着世界走向故乡


随着建筑师这个职业逐渐摆脱了“接地气”的标签,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建筑师”少了,走向国际的建筑师却多了起来。许多建筑师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留下了极具个人设计特色和理念的新锐代表作,但是却偶有出现将本土建筑教育思想和文化“生搬硬套”到另一处土地的作品,颇有“直把他乡作故乡”之感。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5张图片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Iwan Baan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6张图片
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 ©David Dong


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外设计方案公开征集竞赛中屡见不鲜。在竞赛方案评选过程中,总有一些评委瞄准方案团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题度,反而对本土设计团队的优秀设计方案视而不见,使得更懂这片土地的需求的当地团队受尽冷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理念早已根植于心,虽然靠聘请外来建筑师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但是撑不起“烟火气”的未来。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7张图片
老城区的爱丁堡中世纪建筑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8张图片
弗吉尼亚大学 ©UVAToday


故乡的土地和生长于此的建筑师仿佛也存在着某种“双向选择”的关系。地区自带的归属感是外来建筑师难以在短时间里突破和融入的,就像我们知道乔治风格的砖石建筑是爱丁堡的标签,红砖墙、白立柱的杰弗逊式建筑是弗吉尼亚大学的灵魂,但是让初涉此地的建筑师复刻并给予知性的理解,是不切实际的。

再者,作为当地人的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 M. Stern)在曼哈顿的作品风评要比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更胜一筹,而在英国贡献了独特天际线的“小黄瓜”(The Gherkin)也证实了福斯特本人更适合在他的家乡英国进行实践。建筑师选择以何种方式而建,而地域也倾向于与其风土人情“惺惺相惜”的作品。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49张图片
曼哈顿中央公园西 15 号 © Robert A.M. Stern Architects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50张图片
“小黄瓜”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那些为故乡造房子的建筑师们为家乡擦亮了一张张充满魅力的“建筑名片”,将它们分发到更远的地方,吸引来资金、游客甚至是更多建设的可能性。这些建筑师们不愿看故乡在一次次城市和乡村更新和新建中“迷失自我”,渐渐遗失根深于土壤中的地域文化和建筑特色,随国际化的步伐“泯然众人矣”。倘若别人再问起他们:“你为故乡做过什么?”,他们赋予地域情怀和归属感的建筑作品就是最完美的答卷。


发文编辑|Qicy
专栏/审核|Mel
审核编辑 | Miranda

Reference
https://mp.weixin.qq.com/s/w50VTzZ0IB7HFAwNdGsn3A
https://www.archdaily.cn/cn/9290 ... jian-zhu-shi-wu-suo
https://news.creaders.net/china/2021/05/15/2353789.html
https://www.archdaily.cn/cn/9439 ... jian-zhu-shi-wu-suo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50005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20/12/06/030210434.s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20414A0D1EO00
https://www.archdaily.cn/cn/9784 ... e-kere-architecture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368bd3bf62
https://www.sohu.com/a/705069976_696292
https://www.heritancehotels.com/kandalama/gallery.html
https://www.sohu.com/a/237619244_100129146
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900255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547229
https://cn.nytimes.com/real-estate/20140723/t23archi/



回到家乡,这些建筑师会怎么造房子?第51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48 articles)


建道筑格ArchiDogs (92 articles)


建筑 (13676 articles)


中国 (3554 articles)


MAD事务所 (19 articles)


博物馆 (697 articles)


住宅 (3276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