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感谢特约建筑评论人每筑建文将本文授权「专筑网」                                                                                               

【每筑微评】80后青年建筑师刘海洋是四川人,他秉承父辈“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理念,大学毕业就来到上海打拼。让我吃惊的是,刚刚33岁的刘海洋,一直是作为华东院的创作“苗子”,与世博会相关建筑创作相伴成长的,在大项目、顶级投标中历练。

我算半个“世博人”
                                                                                                                                                                 作者:刘海洋、赵敏

今年33岁的刘海洋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创作所总师助理,带领着一支12人的创作团队。他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算是我的老乡。我们四川人有句话是“少不入蜀,老不出川”,意思就是年少的时候不要在四川过安逸的生活,等老了以后也不要离开四川去外面打拼。刘海洋也是秉承这样的习惯,大学毕业就选择到中国最好的建筑设计院之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他说,选择上海是选择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华东院是选择一个高起点的事业起步的平台,给自己压力是希望自己能站得更高,飞得更远。

赵敏:请谈谈你参与创作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新馆,这个建筑的创作体会。
刘海洋:世博会的主题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主题的人文主义色彩使博物馆跳脱了传统意义的展品陈列式展馆,也使我们对于形式的考虑更加开放和包容。世博会历史的特色在于它的瞬间与永恒的相对性。它就像奥运会、世界杯,是很多个精彩瞬间的凝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世博会留下了大家很多快乐瞬间的记忆,但是这些马上又将过去。说它是瞬间,是因为每一届世博会从举办到落幕,都犹如绚烂的烟花,无论绽放时多么璀璨辉煌,却在短暂的时间里消失。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只是故事的碎片和欢乐的记忆,它是瞬间的。说它是永恒,是因为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到今天,一个个绚烂的瞬间铸就了今天的永恒,它是一个传承历史的永恒的盛会。因此,我们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空间和形体的处理以瞬间与永恒为概念,用漂浮的欢庆之云象征瞬间,用沉积的历史河谷象征永恒,以两个形体、两个元素的交汇来演绎对世博会博物馆主题的理解。

赵敏:你是怎样参加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工作的?
刘海洋:说到世博会,有一句经典的口号“一切始于世博会”。它的本意是指无数改变人类进程的发明,最先始于世博会。而从我的执业经历而言,却也再恰当不过。我是2007年进华东院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参与世博会中国馆的投标,虽然最后华东院没有中标,但却开启了我后面7年的世博之路。一年后,我又开始参与设计世博会上海案例馆,那个项目建成后获得了国家勘察设计二等奖以及住建部绿色建筑三星奖。接着,我参与过世博会信息通信馆立面设计,到了后世博阶段,首先是世博会特钢大舞台的改造设计,接着参加世博A地块整体规划设计,再到世博会博物馆设计。其实从我进院到现在,我个人的成长历史和世博会的关系非常紧密,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做了六、七个与世博相关的项目,对世博的理解也是通过这一个个项目逐步深入和透彻,每每和同事谈起世博,大伙都说我像半个“世博人”。在最初接到世博会博物馆设计任务的时候,并无太大把握,因为国际竞标的对手阵容太过强大,包括像扎哈·哈迪德、矶崎新,还有ADPI,以及法国AS工作室,国内兄弟设计院有同济院、北京院、上海院、清华院……等等。第一轮的结果是,我们华东院和扎哈·哈迪德的方案同时作为推荐方案上报。在第二轮专家评选中,齐康院士担任评审组组长的专家组,通过内部审议,认为我们华东院的方案更符合世博会的理念,同时在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功能流线的组织上面,相对于哈迪德的方案综合评分更高,最后一致推选我们的方案作为中标方案;但是人家扎哈的方案其实从视觉的冲击力来说是比我们更有优势的,这个咱也得承认。方案中标,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在此之后我们对于“世博”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步步逐渐加深的,特别是我们设计的关键词——“历史河谷”与 “欢庆之云”。在最初的概念方案中, “欢庆之云”只作为我们设计的一个主入口来考虑,但是随着设计的深化,我们把世博的历史提炼成了一个瞬间和一个永恒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以后,把“欢庆之云”模块和 “历史河谷”模块完全地脱开,形成了建筑的两个部分,形成了世博会博物馆最重要的语言结构,也让它真正跳脱于传统的博物馆,成为一个具有世博印记的博物馆。

赵敏: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工作对你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刘海洋:它作为2014年的上海市重点工程,我作为这个项目的建筑专业负责人,我深知责任重大。我想,在设计推进的过程中,解决不同的质疑,满足不同方面对世博会的期望,是我最开心的事。世博博物馆不是一个设计师的梦想,它怀揣了很多人的梦想,有人关心的是造价控制,有人关心的是功能合理,有人关心的是美观,还有人关心节能经济……一个个的梦想都需要设计师去实现,而作为负责人,能够把每一个人心中的世博梦实现,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蛮高的认同,是我最大的满足。

赵敏:作为创作所总师助理,你认为华东院在创作上面的优势在哪里?
刘海洋:我每年独立主持6-8个项目,其中后期深化项目30%左右。华东院的创作优势在于资源、平台和文脉,这和中国很多传统大院一样,经历了建国以来中国建设发展的每个时期,完成了每个时期重点项目的设计建造工作,在今天这个时代,华东院也同样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平台紧密相接,因此华东院的创作优势是社会所给予的信任,而华东院的创作不是设计院的作品而是时代的印记和文脉的延续。

赵敏:80后建筑师与70后,60后建筑师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刘海洋:80后的建筑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生的一代,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一代,是在土地经济的风潮中步入大学,也是在大旗一挥的造城运动的号召下走出校门投入四化建设。我们不是一批完全独立自我的一代,我们的性格、风格、气质是这个时代的烙印,激进的或是创新的,高效的或是山寨的,我们是怎样的不重要的,我们留下来的建筑的痕迹才是后人评价的基础。

赵敏:请谈谈你对什么是当代中国好建筑的认识。
刘海洋:什么是好建筑我无法去评价,但当人们谈论好建筑的产生时通常会提到两个关键词,“原创的意义”和“建筑师的角色”,我想就这两点谈谈我的想法:原创的意义——不论功过,原创抑或山寨对于中国建筑这几十年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天的城市建筑的基础就是在这亦步亦趋的学习,或是大胆创新的改革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原创的意义,其实在我看来它谈的是一种对于智慧的尊重,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的一种思考。它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期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了对于设计这一创新型服务业以及其从业人员辛勤付出的尊重。这种意义其所体现的整个行业地位的上升是我们每个设计师所最为期待的。建筑师的角色——设计不是建筑师的游戏,而是一个综合利益、社会、效率、审美的平衡游戏。我不认同“建筑师在利益与压力下的坚持”,我也不认同“鲜少真正的设计创新”。很想反问,在坚持什么?怎样算是真正创新?如果一个建筑师没有能力去推动一个项目的平衡运作,无法将设计与实际需求、实际利益无缝结合,这是你的不称职,不合格。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去鄙视业主在审美上的欠缺,但在效益平衡、项目运作方面我们有更大的欠缺需要去弥补,只有充分的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项目,在这个前提下再谈创新才有其社会的价值,还是那句,设计不是建筑师的游戏。

赵敏:目前,建筑师在设计中对形式的热情大于对建构知识的深入了解,倡导张力个性的设计,您认为“原创建筑”的方向在哪里?
刘海洋:原创建筑的方向不是由建筑师也不该由建筑师来确定,而是在于制度的革新,机制的改革。一个开放的各司其职的限制制度才能孕育一个开放的原创设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舞者——建筑师,才具有了原创设计的操作空间,至于是重形式还是重建构,这样的技术细节的取向市场会理智的选择的。原创建筑,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技术细节的方向而是制度和机制更新带来的机会,它才是真正的方向。

赵敏:在电脑绘图的今天,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如何处理机械制图和手绘创作之间的关系?
刘海洋:想起了金庸笔下的杨过,用过木剑、玄铁剑,再到后来万物皆可为剑。建筑师也亦如此,只要思想不停,创意不停,工具之间又有何关系需要处理?

赵敏:大型设计院缺乏建筑创作,缺少思维活跃的建筑师,大型设计院是做工程而非做建筑,针对这样的评论,我们如何回应。
刘海洋:语言的申辩对于工学出身的我们总是弱项,只能说走自己的路,修自己的房,让评论为我们书写历史的印记。

个人主要作品:
1.世博会博物馆(在建)
设计时间:2013.4-至今
施工时间:2014.4-2016.4
设计人:杨明、刘海洋、俞楠、汪蕾、郭睿、张一戈、朱力元、于汶卉
建筑面积:46550平方米项目
简介:国际展览局唯一指定官方博物馆,后世博文博区第一座大型文化建筑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1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2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3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4张图片

2.世博会上海案例馆(建成)
设计时间:2008.4-2009.12
施工时间:2009.4-2010.4设计人:杨明、刘海洋、范一飞、李和生、陈开兵
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项目简介: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代表上海参展的独立展馆,绿色运营三星建筑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5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6张图片

3.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改建(未建)
设计时间:2013.6-2014.2
设计人:刘海洋、俞楠、朱力元、游猎、成敏、黄哲轩
建筑面积:146000平方米
项目简介:传统古玩市场改建与重建的结合,文化符号与城市肌理的更新与缝合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7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8张图片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9张图片

注:1.本文原载于ikuku建筑网《每筑建文》专栏,写于2014年。
2. 刘海洋,生于1982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创作室主任、所总师助理,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3.赵敏,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清华大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特约副主编、《建筑知识(a+a)》特约评论人、Ikuku建筑网特约评论人,独立撰稿人。 每筑建文发布宗旨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建筑纪实网官方网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请发特定邮箱:meizhujianwen@163.com,或者mzjwikuku@163.com
新浪微博:@每筑建文
新浪微博话题:#每筑建文#
参与讨论微信平台:微信加MEI-ZHU-JIAN-WEN
每筑建文80后青年建筑师调查报告之四/来自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海洋第10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403 articles)


每筑建文 (141 articles)


建筑师 (856 articles)


刘海洋 (2 articles)


建筑设计 (1738 articles)


世博馆 (3 articles)


文化建筑 (1381 articles)


绿色建筑 (91 articles)


扩建和改建 (19 articles)


老建筑改建 (17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