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建筑技艺》杂志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张图片

溯  源


有时候做一件事,遇到一些美好的人,事情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即使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仍会享受过程中交织的甜蜜与感动。整整四个年头,回顾过去,恍惚昨天:罗主任对于城头山的侃侃而谈,遗址发现者曹老师对于这座谜一样城的如数家珍,赵主任关于澧阳平原的风趣故事,杨主任的精干务实,庹主人的帅气细腻,更有踩着高跟鞋走遍高岗的女汉子们,以及刘部长带领这个团队几年来热情不减的执着守候与创造……在城头山即将缓缓揭开神秘面纱的今天,我想说说它的故事——关于六千年前、关于现在、关于建设,还有未曾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故事。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张图片

如果不是2010年那场热闹的世博会,即使在初中历史课本里有记载,可能也很少有人会知道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这个地方有一座城头山,还有一群兢兢业业的考古工作者为它已经奋斗了半辈子。作为中国馆展示内容的第一篇章,赫然写着中国最早的城、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城头山古城及稻田,没有人知道这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一片棉花与稻田底下。于是,从世博会中国馆开幕那天起,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开始关注这个地方,国外考古爱好者也随之慕名而来……

但事实是,当时澧县并不具备宣传城头山古城的软、硬件条件,虽然北京交通大学的教授团队曾将其作为规划课题提出过一些初步的设想与方案,但要系统地构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公园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于是,那天在网上看到城头山博物馆的招标公告,并搜索了常德澧县城头山的一些概况,由此机缘巧合地认识了许多可爱、可敬的人。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4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5张图片

初识城头山第一次去城头山是夏日,阳光很好,经过长途奔波,突然一望无际的棉花与稻田映入眼帘,除了满目的乡村肌理,也看不出蹊跷。走近之后发现,普通的棉花地外是一圈高高的土层,同行的曹老师侃侃而谈,说当时正是这一圈高岗让他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几千年的秘密,于是我们知道了如下的故事。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6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7张图片

澧阳位于北纬29°16′30″~29°57′30″之间,正是神奇的贯穿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纬线1,而城头山正是位于湖南省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澧阳平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出现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稳定聚落。1979年发现的城头山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兀立在地面,从城外丈量尚保存5~6m的高度。古城外圆直径325~340m,内圆直径315~325m,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尚有460m长,至今仍为宽阔的水面。城内中心点现存地面较城外平原高3.6m,城内面积约8万m2。城内遍布文化遗存,文化层最厚处在城东,深达5m。出土文物根据不同表象显示出不同时期的城池——石家河文化(早、中期)、屈家岭文化(早、中、晚期)、大溪文化(一至四期),其间发现完整的生活区、制陶作坊区、墓葬区、祭祀台等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在最早的城墙下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遗迹。看到这样分区明确的格局,古墙、水稻田遗迹、房屋基址、大型祭坛成为我们关注的元素和线索,而当时考古学者已经判断出城池的道路系统。第一次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忍不住兴奋地想,全部挖开来那该是多么壮观的城市景象啊!考古学者慢悠悠地吐出几个字——那恐怕得要200多年吧,我们顿时哑然失笑。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8张图片

沉思与惊喜回到长沙,我们着手方案的构想——现代的、仿古的、流线型的、网格型的……大家在原有的总规上不断提出各种创意,冗长、直白的轴线将建设场地一分为二,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交标的时间越来越近,就连夜里做梦都希望有惊喜出现。

或许可以让轴线穿过建筑本身?当这个想法闪现的时候,我们似乎找到了突破口,满目的稻田肌理和想象中的城市肌理交织组合成一副简洁却串联着的画面。一个孩子牵着风筝在场地上奔跑着,时而在地面上,时而在屋顶上,时而在田野上,时而在广场上,这朦朦胧胧“追风筝的人”的场景总是似有似无地闪现在眼前,我们突然眼前一亮,为何不用一个场景来代替建筑本身呢?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9张图片

场景 > 建筑

因为一个单体无法表现聚落,而目前考古学家发现的住宅、作坊、祭祀、防御体系、道路、城门已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用一座“不像建筑的建筑”来反映“城”的概念一定可以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打散的建筑单体围合的空间可以不断出现,看似随意、其实有意。虽然不会有抢眼的个体,但一定有整座城市在时间、空间节点上留下的印记,恰似那个拽着风筝线的孩子穿梭在地面、屋顶、田野、城市,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各个场景的召唤。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0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1张图片

格局终于形成,幻想着寂静无人的时候,悄然立在院子里,土层般的墙面、浅浅的水面、古朴的柱子、夯土一样的台阶,在满目的稻田与棉花地里,一座微微升起的泥土色的“城”,带着沧桑的味道,伴着云影、水波的无声飘动,顶着六千年前的同一片天空,踩着六千年前的同一片大地。你会不会对接下来的那座谜一样的城充满期待、充满想象?是的!这个院子正是我们最开始将要打动你的地方……

信  任交标的时候,我们特意做了一个短片,用了谭盾的音乐,带有一种神秘久远的腔调,在地面上顺着棉花地和稻田的肌理升起来的建筑、水面和绿植几乎找不到具体的边界,但是又暗合了城与护城河之间微妙的关系。而后,我们幸运地中标了,罗主任欣慰地说,“你们还是比较了解城头山文化的,所以有优势”。其实我们深知自己懂得远远不够,这时我们收到刘部长赠送的珍贵的《城头山全集》,厚厚的三部,凝聚着澧县人民的智慧和期待。一直到现在,每每看到这部大作,仍然能够感觉到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2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3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4张图片

在与建设方的沟通中,我们不断对方案进行完善与深化。去澧县汇报方案和到工地看现场成了过去几年中我们最忙碌、也最开心的事情,也对澧县这个地方和这里的人产生了日渐深厚的情感。从2011年的那个夏天到2016年开园,近5年的时间,我们偶尔看着对方增长的白发有万千感慨,觉得那里面有彼此给予的信任和温暖,望着渐渐成型的建筑与环境,感叹一切的付出都值得期待。        

期间每一次针对方案与建设方领导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的坚持都会得到刘部长的一句话——我们尊重你们的创意选择,这让我们在辛苦中感受到莫大的鼓舞,而整个建设方团队的敬业精神更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5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6张图片

创意的激发       当时设计有几个创意点,其一是由于打破了中轴线的布局,自然给观众留下两条参观的线路:一种流线是进入艺术大厅顺时针参观完展厅陈列品后从高处来领会全貌与细节,另一种流线是从中轴线右边的木桥穿越时光直接走出建筑本身,起到延续中轴线的目的。这样,当游客有所选择的时候,就增加了游客的参与度,而走在木桥上时,就会恰巧看到桥下的院子。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7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8张图片

而恰好是这个院子成为另一个创意点,我们用庭院的方式还原了一个遗址模型。刚开始建设方觉得用一个缩微模型还原遗址核心区可能更有吸引力,我们经过反复推敲而坚持使用不同的植物来填充遗址的轮廓,既模拟还原了遗址场景又使其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营造出一个室外展场,为后续的遗址参观做了有效铺垫。同时在内院一侧设计了几处夯土堆成的台阶,可以作为一个小型讨论区,也可以是游客休憩的场所。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9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0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1张图片

设计之初,主入口处一段城墙延续至水面,成为界定广场与建筑的主要界面。但是城墙般的入口尚显单薄,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回想起每一次去遗址核心区,管理处的领导们都会向我们解释不同时期土层为什么有色泽的差异,如此考古学上专业的界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2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3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4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5张图片

在效果图公司守到半夜,突然大胆地想到把墙面剖开来形成三个层次,以表达城头山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墙风貌,虽然直白,但是有突破的惊喜。这就是主入口三段弧线的由来,建成后也成了讲解员讲解的噱头之一。而墙体上米粒的拓印,正是遗址发现时米粒的自然状态,反映出城头山遗址中发现了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形式独特又极富感染力的Logo,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6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7张图片

读  “城”如果对城头山古城有一定了解的话,就可以在这座建筑中看出点儿端倪。因为我们设定的流线会不经意间把人们引到庭院、屋顶,而这恰恰是我们最开始对于“城”的解读,虽然建筑被分成几部分,但是彼此都能有机地连接起来。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8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29张图片

东边豁口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大溪文化早期从事祭祀和宗教活动的大型祭坛,遗址核心区有着朝向东方表达对太阳崇拜祈求丰收的祭台,我们刻意在建筑群体东部设计了一个灰空间,隐喻祭台。仿佛从圆形柱洞里向上升起的木柱,既限定了空间,又带来环境与建筑穿插的情趣,而最后走出参观流线会路过一个开敞的平台,那里包含了一段石墙与玻璃的对比,我们设想的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0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1张图片

美 与 憾   

当时设想整体墙板材料时,考虑过清水混凝土、花岗岩、陶瓷板等多种建筑材料,但始终觉得无法表现出六千多年的沧桑感,恰巧1#遗址馆上用了张宝贵先生公司制作的混凝土预制板,可能是由于对施工工艺和对设计师的意图不甚明晰,其效果总是有点差强人意。当我再一次提出使用这种板材时,建设方觉得造价偏高,其效果也无法预计,不太赞同。于是我多次走访张宝贵先生在北京的生产基地,与工程师讨论如何实现冲刷的自然肌理与土层的色彩,最终形成特制模型,当模型放在地面上时,场面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只有站在屋顶上才能完全看出模型板的肌理效果,协助的员工来回搬动不同编号的模型板来调整出我们想要的效果。为了使沟槽显得更加自然与逼真,做模型的工人们全凭对我们设想的理解与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最终创造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2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3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4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5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6张图片

经过多次调整的预制板挂上墙面的时候,澧县的领导终于松了一口气,整体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唯一的遗憾是入口处三个层次的墙面洞口开得不够大气,同时考虑到成本的控制,模具有很多重复使用的地方难免保留了些许人工痕迹,此外施工单位用了色彩过于抢眼的玻璃,也让我们遗憾了好一阵子。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7张图片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8张图片

可爱的人,未知的事设计和建造中的那些意外的惊喜或者遗憾,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一个建筑的诞生,一定也是诸多事件和人物共同促成的结果。这期间有快乐、有失落,更多的是所有人心里的期许和情感的释放。与建筑、与可爱的人相识一场。为了城头山这个项目跑遍澧县,往返于湖南、北京两地的刘勇部长——一位执着敬业、敢于担当的领导、书法家、文学家,带领着这个团队不辞辛苦地奋斗着……还有过程中参与的每一个人,因为有了你们,这一段经历才显得格外珍贵,而关于这座建筑的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39张图片

最近一次去城头山,仍然是满目的稻田,城头山遗址博物馆掩映在金黄色的麦浪后面,和谐而自然。我悄悄地对自己说,还好,这一大体量的场景建筑还算是谦和。坐在院子里,水与稻花悄悄地弥散出古朴的气息,渗透着我的心,我默默地想,轴线后面那座谜一样的城,会在不经意中如期打开城门吗?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40张图片

业         主:城头山遗址管理处
建设地点:常德澧县城头山
建筑设计: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罗劲
设计团队:罗劲、谭志明、张昱婷
建筑面积:8 500㎡
设计时间:2011.10—2012.06
建成时间:2016.06



作者简介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41张图片

罗劲,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罗劲工作室首席建筑师,湖南大学客座教授。201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品: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中机国际研发中心、株洲汽车博览园综合展厅等。






罗劲:用场景取代建筑——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设计第42张图片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2 articles)


《建筑技艺》杂志 (25 articles)


文化建筑 (1401 articles)


博物馆 (697 articles)


中轴线 (3 articles)


遗址 (8 articles)


预制板 (2 articles)


2016 (641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