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张图片
古枣园中的枣园碑旱厕  ©林艺苹

01

实 践 介 绍

对于一个村子或是一个建筑而言,这是一次再微小不过的建造实践,但每当身处其境,总会有一丝触动。

她不出众,也不完美,却散发着一种场域性的沉着力量;像片儿残垣,又像一处亭子,予人另一种停留。这亦是对陕北佳县古枣园(泥河沟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建设的一种思考影像。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2张图片
千年古枣林  ©何颂飞

一个建筑从研究设计到建造落成,只是其生命周期中的短暂部分。在这过程中,设计师与村民的共建,却又是一段特别的经历。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3张图片
古枣园中的古戏台旱厕  ©林艺苹

在规划与建设中,当地旱厕的卫生困境让我们深有体会。如何提升古枣园村落范围内所有厕所的条件?在水资源稀缺的西北地区,新建或改造的旱厕能否满足无菌、无臭等卫生条件,低成本且自然、轻微地融入这片古朴参差的枣林之间?这成为研究与设计的起点。


02

“厕” 隐 之 言


谈到厕所,人们总避之不急,习惯性地“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而乡村旱厕,更是脏乱差的指向,被当作环境卫生治理的要犯。如今,舶自西方、遍布中国城市的水厕开始大规模取代乡村旱厕,几乎演变为一种社会运动。

水厕的卫生,靠的是巨大的水量冲淡少量的排泄物,再通过污水管网排出。相比之下,传统乡村旱厕具有几乎不耗水的好处,且能将粪尿作为农肥再利用,是传统农耕体系的重要一环。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4张图片
古枣园空间模型  ©庞斯元绘

厕所在建筑中份量往往不高,被消隐于边缘角落。改造旱厕,如何低成本解决厕所的排污净化与资源化利用,首先是需要反思的问题。毕竟从整体环境来看,西北传统村落水资源稀缺,并没有城市完善的管网与处理系统。

此外,文化遗产上的认定,使得古枣林中散布的传统旱厕粪肥模式本身,成了需保护的对象之一。这处村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此除紧挨聚落的36亩千年古枣林外,枣粮蔬间作的传统精细农耕及粪肥灌溉系统也是其重要特质。


03

模 式 探 索


在古枣园村落范围内,原本营造团队对当地厕所进行了专项调研。它们均建在室外,围绕一个蹲坑形成空间,具有强烈的原型性。两百多处厕所从物料的选择上可分为传统石砌旱厕与当代红砖旱厕两类。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5张图片
古枣园旱厕类型  ©唐勇

旱厕的石头取自村落周边石山,是当地传统窑院建造的主要材料;而红砖则因为施工成本低廉,由村外砖窑运入,却大多以更低质量的方式建造,甚至压上更廉价的蓝色彩钢板,通风采光全无,关上门后一片漆黑,臭味难耐,如厕时让人片刻不敢久留。

在古枣园旱厕类型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露天卵石旱厕,它的堆砌临时得几乎不像个厕所,但又精确到一般人的视线高度。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6张图片
古枣林旱厕围墙  ©何颂飞

有的和枣林围墙合在一处,留个小豁口,不经意便转入其间;有的在窑洞门口围着一颗大树,顺势而成,枝繁叶茂的树冠成了天然的屋顶。

虽然简陋,却透着一种原始的朴素和自在。作为一种自由类型学模式,围墙轻松自如地应对场地,随物赋形,与场所进行着最直接自然的对话。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7张图片
枣林围墙  ©康宁

对此,设计尝试建构一种最小化的单元改造模式,以蹲坑尺寸为模度,利用石头、树枝、柳条等当地物料。在保证视线私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墙的高度,以减小厕所体量,并生发出一种自由平面,来应对村落建设场地的不定、土地所有权的复杂,以及古枣林扭曲参差的树杈。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8张图片
旱厕设计模式  ©孔祥麟

一切如古枣园石垒矮围墙,随地就势,因树成形,隔墙低处可做洗手池,再低处亦可作为等候闲坐之用。屋顶及男女厕之间的缝隙则让枣林景观从多角度渗透进来。在这种自由之中,重要的不是造型,而是“关系”:自然与建筑,空间与行为,物料与建造。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9张图片
枣林旱厕轴测图  ©孔祥麟

旱厕内部品质的提升关键在卫生问题,为此原本营造团队与清华大学可持续与生态研究中心对国内外最前沿的旱厕卫生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前期试图采用粪尿分离和EM菌粉土技术,通过微生物好氧发酵,降解粪便,除臭、除蝇、除蛆,减少致病菌滋生。

好处在于,操作方便,造价低,粪便降解后亦可作为肥料使用。加之与建筑相关的构造处理,可总结为四点:1.自然采光通风(自循环);2.机械拔风(辅助);3.生物吸附(除臭除蝇)4.器型设计(钥匙孔型蹲坑改良)。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0张图片
旱生旱厕技术图  ©孔祥麟

04

在 地 建 造


在经过一系列调研思考与模式预设后,去年秋天终于有了建造两处厕所的机会。村子面积不小,但遗产地的选址又异常重要且存在村民土地交错的诸多限制。另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树石甚至比建筑更重要。

而冯纪忠老先生在方塔园规划建设中“与古为新”理念,让人下意识地决定与古枣林中最重要的两处历史要素发生关联,一为枣源碑,二为古戏台。这两处人流较大,正好借此机会将附近原有的简陋旱厕改造重建,提升场所的整体品质,让旱厕与古枣林、遗迹重新达成一种差异性的自在共存。


· 如亭斯翼:枣园碑旱厕 ·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1张图片
枣园碑旱厕周边环境,以及改造前后  ©杨秉鑫

第一处厕所选址在枣源碑后侧,因场地内生长着枣林中最古老的一颗枣树,近1400年树龄,是整个古枣林遗产的核心地带。而这处原有附近一位残疾村民盖的红砖旱厕,非常简陋,且管理不善。借新建厕所的机会,设计将这处场地的氛围重新塑造。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2张图片
枣园碑旱厕改造前后  ©唐勇

由于土地产权问题,需在原厕所地基上进行新建,用地紧张,设计运用原本设想的最小单元建造模式,通过卵石曲墙围绕一个蹲坑合成两个“子宫”般包裹的形体空间。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3张图片
枣园碑旱厕,正面  ©林艺苹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4张图片
枣园碑旱厕正面,入口洗手池  ©林艺苹


曲墙低处控制路径,并设置洗手池,驻场建筑师还在现场发现,适当调整这处洗手池的位置,可以让人洗手弯腰时直面不远的枣源碑,赋予这块场所一定的仪式性。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5张图片
枣园碑旱厕,背面  ©林艺苹

旱厕屋顶做得尽可能轻,利用附近工程用的螺纹钢,如参差不齐的枣树枝一样将屋面顶起。阳光板下覆苇帘,同时在蹲坑之上设置取景天窗,让枣林的绿光渗透进来,希望人在此停留的片刻,感受另一种尺度的枣林空间。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6张图片
枣园碑旱厕  ©唐勇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7张图片
旱厕屋顶与室外


为保证空间的纯粹性,通风管道、电线尽量暗藏,灯光全隐藏在极薄的苇帘内,电线穿钢管而下,晚上变成了一个散着暖黄柔光的漂浮屋顶。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8张图片
枣园碑旱厕  ©唐勇

· 如墅纳景:古戏台旱厕 ·

另一处公共厕所建于古戏台附近,位于古枣林与窑洞聚落之间的巷道,也是村里“人市儿”(蹲坐聊天)的聚集地,使用频率高。在那需要做更多蹲位厕所,且需考虑冬天保暖要求。因此厕所采用空间更经济的方形,形成带保温的厚重屋顶。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19张图片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20张图片
古戏台旱厕   ©唐勇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21张图片
旱厕内部环境

在原设计模式中,屋顶与墙体依然脱离,形成狭长的采光通风高窗,并充分利用场地的高差,而背向枣林处形成高台,加大窗户尺度,让枣林的景观纳入厕所内部的走廊空间。男女厕所依旧分离,形成高低差异,错落地置于枣林巷道边。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22张图片
古枣园中的古戏台旱厕  ©唐勇

由于这处厕所的面积较大,土地所有权复杂,在现场的建造中,正常的施工图纸几乎无用武之地,对此,模式语言的建立与驻场建筑师的现场协调则异常重要,一旦解放了形式焦虑,建筑便会开始变得自由与柔软。


05

如 厕 上 观


驻场建筑师杨秉鑫认为:“解决现场施工问题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传统做法和村民的需求,而不是孤芳自赏地炫技,把乡村当作实验场。相比方案的完成度,村民共建本身的意义要更重。”

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决定在地建造模式更多的是一种适宜技术的柔和应用,也是多层关系、矛盾的自然呈现。另外,更漫长的后期管理维护成为保证建筑品质的重要因素。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23张图片
设计师垃圾桶编织实验   ©熊悦

虽然在设计时考虑了很多日常清洁问题,包括发动村民编制柳条垃圾桶、卫生荚子,放置花生壳等吸味材料。但两个厕所由于公私属性的差异,卫生环境天壤之别。这也让原本营造团队对乡建的软性部分有了更深的经验认识。

对于一个村子而言,这是一次再微小不过的建造实践,有不少遗憾。但设计和建造的起点忘却了主观形式,而是思考这处遗产地需要什么?建造能否如自然般生长,并提升内部的品质?

​枣林旱厕——另一种停留第24张图片
村民共建   ©杨秉鑫

相对于个性鲜明、造型时尚的设计而言,古朴的枣林和窑洞聚落诱发寻找一种弱化设计痕迹,更具原生力量的自然建造方式,她折射出原本营造团队对于佳县古枣园及泥河沟村的这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的初衷。如罗兰•巴特听完一位乌克兰歌唱家的演唱后描述的:“那是从他脏腑深处发出的声音的颗粒”。

并且,更希望在其中寻求一种中国式的“实境” 呈现,率直天真、淡然沉着,像一个亭子或一个房子,形成另一种停留方式。


项目名称:枣园旱厕
项目地点:陕西佳县泥河沟村
设计单位:原本营造
项目主持:唐勇、何颂飞
设计团队:孔祥麟、杨秉鑫、林艺苹、张思露
技术协同:钟芳
驻场建筑师:杨秉鑫
技术支持:清华可持续与生态研究中心
施工团队:泥河沟村民
主管:武治州
石匠:武利则,武占强,武埃生,武春耀,武爱民
瓦匠:高春孝,武耀飞,武埃孝
木工:武国强、武耀飞
焊工:刘卫
电工:武刘星
小工:武元小,高治海,武青生,武方强等
设计时间:2016.10
项目状态:竣工


来源:本文由原本营造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原本营造所有。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 罗杰斯003
  • 2018.10.23 09:54
    如厕体验还是觉得欠佳,厕所内的很容易脏,费这么大人力改善的就是外观,而且在村民看来,好看不好看都一样。
    • 0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90 articles)


    厕所 (17 articles)


    中国 (3564 articles)


    陕西 (19 articles)


    2016 (641 articles)


    原本营造 (6 articles)


    石材 (700 articles)


    红砖 (169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