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本文转载自建筑师杂志

如果你之前就关注了我们
你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小学
再到中学
我们一路升学
一路发现最美的校园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
8所惊艳的中学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开放建筑

占地4.5公顷的中学位于北京西南五环外的一个新城的中心
对新近城市化的周边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的出发点是创造更多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
学校的功能空间被组织成上下两部分
并在其间插入了花园
下部空间包含一些大体量的校园公共功能
如食堂、礼堂、体育馆和游泳池等
每个不同的空间以其不同的高度需求
从下面推动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态的山丘
并触碰到上部建筑的“肚皮”
在这个巨大的结构中
教学楼的屋顶被设计成一个有机农场
为36个班的学生提供36块实验田
不仅让师生有机会学习耕种
还对这片土地曾作为农田的过去留存敬意
整个项目使用了简单、自然和耐用的材料
如竹木胶合板、水刷石、石材和暴露混凝土
这个新校区项目对中国当前最迫切的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教育问题
给出了自己的一份答案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张图片

©夏至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张图片

©苏圣亮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3张图片

©苏圣亮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4张图片

©夏至  

上海德富中学
GOM高目建筑设计事务所

德富中学位于上海嘉定新城
校内建筑物共两栋,分别为主体教学楼和食堂
西面的主体教学楼呈田字形布局
可容纳 24 班教室、教师办公及附属设施
建筑从一层到三层向太阳错落
从而形成丰富的屋顶平台区域
主教学楼与风雨操场及食堂采用四条斜向无障碍坡道相连
建筑师巧妙地设计了四个庭院
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启发四个庭院呈“田”字型布局
每个庭 院形制各不相同
孩子们可在庭院中感受自然和时间的推移
四个庭院通过建筑底层相互连通
食堂室外营造了一个下沉式庭院
学生用餐后可在台阶上休憩活动
主教学楼采取内外双廊设计
除去基本的垂直交通外
建筑师还设计了丰富的漫游式交通系统
使建筑的内外界限变得模糊行走变得有趣
每间正方形的普通教室都设计了一个孩子们的置物间
风雨操场提供了一个半室内的篮球场
并且可兼做展览与小礼堂
垂直遮阳板采用现浇混凝土立板截面为矩形
干粘石的外墙材料是对上海传统外墙样式的一种回应
也是作为低造价建筑材料耐久性的一种尝试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5张图片

©张佳晶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6张图片

©苏圣亮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7张图片

©苏圣亮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8张图片

©苏圣亮  

北京大学附属高中
Crossboundaries

这是一个位于北京城市西北部的公立中学改造项目
原校园所是一系列超大尺度功能单一的空间
空间布局缺乏功能特性以及视觉连接
改造方案为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活跃的平台
连通性良好的交通空间为休息和共享提供了可能
空间里配置了一系列的多功能元素
如功能墙,颜色标识等
教室的形式脱离了以往的单调统一
辅以多样化的照明和不同高差的天花板
垂直工作平台和可折叠墙的多种选择
创造了极具差异性的灵活空间
多功能厅阶梯式坐席台阶形成的下沉空间
创建了一个室内小广场
为人们提供休憩和社交的空间
模糊了功能界限并提供更多开放的可能性
是一条路线终点的图书馆如今是一个活跃的十字路口
通过对建筑结构和内部空间的系统优化
这所学校摆脱了老旧的制度形式
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交流互动
展示了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9张图片

©王子凌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0张图片

©王子凌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1张图片

©王子凌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2张图片

©王子凌  

无锡蠡园中学
米丈建筑

基地被一条河流分割为南北两块
校园建筑体以一种全新的组织秩序
将不同的功能安排在了六个不同建筑体中
穿越南北两块基地的二层连廊宛如一缕飘带
弥合河道割裂的同时定义了校园的基本形态
在不同的区域空间随着连廊转折运动而变化
建筑体也在这种运动之中层层地叠出
水平展开的立面保持着虚与实的相同比例
铝板的光滑质感以一种柔和的姿态
模拟出水的波纹变化
连续的廊定义出的中心庭院
突破了传统校园的空间格局
在建筑与场地的互动中诞生出丰富的景致
下沉的图书馆和报告厅位于校园中心庭院的两侧
由地面拾级而上消除了建筑与庭院的边界
同时使这两个部分的建筑空间变得有趣
光线透过屋顶花园的采光窗
投射到图书馆阅览区和报告厅观众席
使室内环境变得诗意而柔和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3张图片

©苏圣亮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4张图片

©苏圣亮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5张图片

©苏圣亮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6张图片

©苏圣亮  

合肥第十中学新校区
地平线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整个设计规划中
充分考虑使用者在整个区域内活动的舒适程度与距离关系
最大程度上提升每一个建筑的利用率
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了半围合与半通透的概念
使用内部庭院、架空、空中连廊以及天井等空间处理模式
营造出一个个具有很强联系性与交互性的空间
整个校园的天际线形成了棱角分明错落有致
充分考虑采光的前提下
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
由于整个校区被一条道路贯穿
因此将教学区与生活区分布在了道路两侧
由一条钢结构的彩虹桥连接
色彩丰富的桥给经过的师生创造了积极的心态和视觉感受
带有大型公共区域的生活区保持了与教学区的延续性
但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更为自由与开放
整个区域显现出轻松活泼的气氛
为使用者提供了放松与交流的空间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7张图片

©ShiShichao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8张图片

©ShiShichao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19张图片

©ShiShichao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0张图片

©ShiShichao  

宁波江北外国语学校
DC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师采用 了“三明治”策略
将公共教室和空间夹于上下两层普通教室之间
保证在垂直方向上任何一点都可以与公共空间相邻
这使在校园的所有区域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公共性的存在
传统的中轴对称的格局被含蓄的使用
层层递进的院落空间得以保留和重组
同时全中央空调的使用让全天候的室内公共活动成为可能
鼓励了更为复杂和经常性的室内交流
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而并非聚落
进一步加强了所谓公共空间的公共性
设计注重建筑物形体和立面的处理
使建筑物既展现现代建筑的简洁大气
又体现传统建筑空间的意境
同时注重整体比例和材料组合以及主要细部的刻画
使建筑展现出一种精致与典雅的美感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1张图片

©吕恒中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2张图片

©吕恒中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3张图片

©吕恒中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4张图片

©吕恒中  

天津中新生态城滨海小外中学部
HHDFUN华汇设计

由于学校的用地非常紧张
建筑师尽可能地将各种使用功能紧凑结合布置
但建筑设计中关于生态的考虑一直贯穿始终
比如高性能的外围护结构、能量回收的新风系统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雨水收集净化再利用
以及新型可回收材料的使用等
在教学楼走廊中庭设置天井引入自然光
增加了走廊空间的自然采光
也使教室双面采光成为可能
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健康舒适的室内光环境
教学楼建筑朝向约为南偏东37°
可充分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实现室内自然通风
而冬季可以避开主导风向减少室内热量流失
折线形的建筑围合出前后两个广场
前广场作为主要的入口广场
集合了交通和疏散的功能
广场下方地下一层空间为自行车库
导光管将自然光导入地下
为车库提供照明
后广场则位于首层报告厅的屋顶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室外活动的场所
为节约用地在风雨操场屋顶上设置了篮球场
可以由宿舍楼直接到达
在操场下方设置了可停放约500 辆车的地下停车场
停车场对社会开放以缓解附近地区停车压力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5张图片

©王振飞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6张图片

©王振飞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7张图片

©王振飞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8张图片

©王振飞  

北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校位于北京市北五环外的昌平区回龙观镇
为向外迁移的旧城市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周边高楼林立的高密度的居民区迫使校园成为 “孤岛”
为了应对这种高压环境
建筑师选取了“围合式院落”作为空间设计的原型
形成由两栋教学建筑围合形成的矩形庭院式校园空间
整个校园的功能空间围绕开放式的中央庭院空间展开
师生在校园内都能清晰的感受到校园核心公共空间的存在
并随时与之发生着互动
单元化的教学组团被安排在相对宁静的二、三层以上区域
在校园中建立了两条校园与城市连接的空间系统
城市与校园之间既相互感受各自的存在
又保持各自的属性
教学楼朴素的褐红色涂料呼应了周边高密度居民区
公共性的首二层和地下庭院区域的外墙
采用了相对明快的灰白色
界定了空间上的不同区域所代表的场所属性
另外一些明快的色彩也被穿插使用在了灰空间中
为校园带来了青春气息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29张图片

©夏至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30张图片

©夏至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31张图片

©夏至

中国建筑 | 8所最美中学第32张图片

©夏至  

初中高中时代
应该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阶段
青涩纯情喜欢做梦的年纪
这些校园建筑
又把我拉回了那个年代
建筑师真的可以改变很多
甚至一代人的回忆
我们的中学也应该越来越多的
拥有这样的美丽建筑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头条 (4358 articles)


建筑师杂志 (13 articles)


教育建筑 (904 articles)


中学 (21 articles)


遮阳板 (13 articles)


混凝土 (2896 articles)


屋顶花园 (74 articles)


可再生能源 (6 articles)


停车场 (78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