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关于我们

查看相册 View Gallery
近日,在爱丁堡举行的TED全球大会(TED Global Summit)上,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合伙人—马岩松现场做了“我们的未来城市会怎样”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视频(配中文字幕)&文字实录:



我是一名建筑师,图片里的城市,是我的家乡——中国,北京。老北京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你可以看到很多自然风光。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在这片河里学游泳,每天放学都会爬那些山。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张图片

但长大以后,越来越多的大楼拔地而起,但它们看起来都一个样子——都像火柴盒。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2张图片
▲纽约曼哈顿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3张图片
▲天津


为什么当代建筑和城市挤满了这些火柴盒?在这张图片里,你实际上看到的是两座城市。左边的是纽约,右边的是天津,一个正在建设的中国城市。它们有着非常相似的天际线。可能它们也遵循着同样的建筑原则。比如都在攀比建楼密度,争夺更多空间,竞争使用效率。因此,当代建筑变成了一个资本和权力的象征。

中国的城市正在大规模被重建,它们也不仅都在比拼空间和高度,而且也在学习很多北美城市战略,将其模式拷贝到一个又一个城市。在这儿我们叫它“千城一面”。

在中国,作为一个建筑师,我需要问自己:对此我能做些什么?有天,我在街上走着,看到人们在卖鱼,他们把鱼放在一个方形鱼缸里。于是我问着自己同样的问题:为什么给鱼一个立方空间?鱼儿们喜欢立方空间吗?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4张图片

显然不。可能因为方形建筑建造起来更加便宜、方便。于是我做了一个小研究,我放了个相机,并尝试去观察居住在立方空间中那些鱼的行为。之后我发现它们可能不开心。立方空间对它们来说不是一个完美的居住空间,所以我决定给它们设计一个新鱼缸。我认为这新鱼缸应该更有机,内部空间应该更具流动性,具有更加复杂的内部构造。我认为鱼儿们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感到更加开心,但我并不知道,因为它们不会和我说话。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5张图片

一年后,我们有了一个为人们设计大楼的机会,也就是在坐落于多伦多市外的密西沙加市建造一对双塔。人们称它“梦露大厦”——因为它的曲线外观。创造这个高层的、可居住的塔,而非一个盒子,更多是受到自然的灵感激发,阳光,和风动力。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6张图片
▲梦露大厦(加拿大密西沙加)
2012年建成,摄影:Iwan Baan


在我们结束第一座塔的设计后,他们和我们说:“你们不用设计第二个塔了,只要重复第一座的设计就好,我们照常付你两座塔的钱。”但我说:“你不能有两座玛丽莲梦露站在那儿。”因为自然从来不会自我复制。所以现在我们有两座相互呼应,共同起舞的大楼。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7张图片
▲梦露大厦(加拿大密西沙加)
2012年建成,摄影:Iwan Baan


我对自己有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在当代城市中,我们总是把建筑看作一个机器,或一个盒子?想到这里,我想要看看过去人们是怎样看待自然的。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我发现他们通常将自然与人造物件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混合,以此创造出这般动人的景象。因此在当代城市中,我的问题是:有没有一种方法,不用将楼宇和自然分离,而是将它们融合?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8张图片
▲黄山太平湖公寓(中国黄山)
2017年建成,摄影:Fernando Guerra


这里有另一个我们在中国负责的项目。是一个规模挺大的住宅区,而且它坐落在一个非常漂亮的自然景观中。老实说,我第一次实地考察的时候,它太美了,以至于我差点儿决定推了这个项目,因为你在这儿,小摸小碰,都觉得在犯罪。我可不想成为罪犯。但是我三思过后,如果我不接下项目,他们不管怎样就会在这儿放一个标准城市建筑。那会是一个遗憾,所以我决定孤注一掷。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9张图片
▲黄山太平湖公寓(中国黄山)
2017年建成,摄影:Laurian Ghinitoiu


我们的方法是拿来那些山峦的等高线图,把它们转译成建筑。因此,那些建筑实际上借鉴了山峦原有的造型和几何图案。每一幢楼,都有不同的形态、大小和高度。它们的拔起之地成为了大自然的延伸。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0张图片
▲黄山太平湖公寓(中国黄山)
2017年建成,摄影:Shu He


而且,人们认为我们有时用电脑来设计这样的建筑,但事实上我更多使用手稿,因为我喜欢手稿中的随性。它们能够传递出一种电脑图纸无法表达的情绪。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1张图片
▲黄山太平湖公寓(中国黄山)
2017年建成,摄影:Laurian Ghinitoiu


建筑、人类和自然可以共存,也可以有一个很和谐的关系,如图所示。照片中的人是我们建筑师团队的一员,我认为他正在享受这个美丽的自然风景,因为他没有成为破坏景色的罪犯——而终于如释重负。

说回城市,在北京,有人叫我们设计这样的城市建筑。我做了这样的一个模型。这是一个建筑模型,有迷你山丘和迷你村庄。我把这个模型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给它浇水。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2张图片

几年过去,我们这座大楼完工了。你能看到我的手稿是如何一点点被转译为这一真实建筑。它们看着蛮相似的。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3张图片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4张图片
▲朝阳公园广场(中国北京),
2017年建成,摄影:Hufton+Crow


看起来像是一座黑色高山。这就是该建筑如何屹立在城市中的。它屹立在这美丽公园的边界,和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它极其的与众不同。因为其他建筑尝试着在自然周围竖一堵墙,而我们致力于将建筑打造成自然的一部分,随之将自然从公园延展,并带入城市。这是我们的构想。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5张图片

一位中国艺术评论家画了这幅画,他把我们的建筑放进了其中。你能看到那里有个小黑山吗?它与整幅画面的关系非常和谐。但实际上,我们的设计一直被质问:它看起来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他们也要求我改进我的设计,不管是颜色,还是造型,让它变得不要那么突兀。所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建筑设计更能与传统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非现实环境?可能是现实出了点问题,现实环境的问题。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6张图片
▲哈尔滨大剧院(中国哈尔滨),
2015年建成,摄影:Iwan Baan


在中国很北部的地方,我们也设计了这样的歌剧院。一个湿地公园中傍水而建的歌剧院。我们决定把这个建筑设计成周围风光的一部分,并且将其藏入地平线中。这建筑看起来真的和雪山没两样,而且人们可以在这“雪山”上行走。在白天或是没有演出的时候,人们可以来这里欣赏风景,可以爬上建筑继续他们的公园观光。当他们到达楼顶,有个圆形剧场,为天空配上了画框。在那里,人们可以对着天空歌唱。歌剧院内部,我们设计了自然采光的大厅,人们也可以在室内空间享受身临室外的景色,观赏环绕周围的美景。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7张图片
▲哈尔滨大剧院(中国哈尔滨),
2015年建成,摄影:Adam Mørk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8张图片
▲哈尔滨大剧院(中国哈尔滨),
2015年建成,摄影:Iwan Baan


我最近正在建造几座山,在这里我给各位展示一下,有一座建筑我觉得看起来像云朵。这是洛杉矶正在建造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这是电影《星球大战》创始人乔治·卢卡斯创立的。为什么这个建筑看着像云朵?因为我幻想云朵是神秘的,它是自然。当这个自然元素降落于城市大地时,是非常迷离梦幻的。它会让你感到好奇,想要去探索。这就是“云朵”如何降落于大地的。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19张图片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
预计2022年建成,制作:MIR


通过抬高这座博物馆,使它悬浮于地表,我们可以释放很多建筑下方的空间和风景。与此同时,我们能够在建筑上方创造一个你可以去拜访并欣赏风景的屋顶花园。这个博物馆将会在 2022 年竣工,等建造完毕,欢迎诸位前来参观。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20张图片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
预计2022年建成,制作:MIR


在那些“山峦”和“云朵”建筑后,我们正在中国设计这些“火山”。这其实是一个有着四个体育馆的大型体育公园。其中是一个有 4 万观众席的足球体育馆。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项目。从这张照片,你很难辨别哪里是建筑,哪里是自然风景。所以建筑也成为了自然风景,甚至成为了地景艺术。人们可以围绕建筑漫步,可以爬上这个“火山”,宛如他们正在一个火山公园游走。这个效果图展现了火山间众多空间的一个。这是一个游泳馆,自然光线能从上方进入。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21张图片

马岩松TED全球大会|灵感来自山,云和火山的都市建筑第22张图片
▲衢州体育公园(中国衢州)

所以,我们正在尝试创造的实际上是一个能够模糊建筑和自然界线的环境。这样,建筑不再是为生存而建的功能性机器,它能反映我们周围的自然,也能映射我们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所以,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认为在未来,我们不该再继续复制那些毫无灵魂的火柴盒,我正在寻找一个机遇,去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未来。


来源:本文由MAD建筑事务所提供稿件,所有著作权归属MAD建筑事务所所有。

【专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注明“来源:专筑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专筑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于设计,筑就未来

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作品规模大小;无论您是否已在设计等相关领域小有名气;无论您是否已成功求学、步入职业设计师队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专筑网都愿为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投稿邮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专筑投稿?

扫描二维码即可订阅『专筑

微信号:iarch-cn

登录专筑网  |  社交账号登录:

 匿名

没有了...
评论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 (13674 articles)


未来城市 (14 articles)


演讲 (22 articles)


中国 (3553 articles)


北京 (740 articles)


MAD事务所 (19 articles)


马岩松 (18 articles)


设计案例 (1163 articles)